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时间:2022-10-05 03:14:5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摘 要】 科学发展观具有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思想武器。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地位、拓宽了筹资渠道、拓展了财务管理领域,同时也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基于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的背景,高校财务管理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创新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内容和财务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理财,为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经济、社会等不断变化的诸多因素,使得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内外财务关系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如何将科学发展观与高校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是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发展观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全面性

科学发展观摒弃了狭隘性、单一性和片面性,引入了全面的观点,把社会看作是有机的整体,把社会系统与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强调社会发展要着眼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

(二)和谐性

和谐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等其它系统之间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具有合理的发展速度、比例和顺序。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性,要求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只有协调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全局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整体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走生态良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人”的概念上强调社会以每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社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本”的概念上强调以民众、群众的立场为根本。但“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在思想和立场上采取极端个人主义立场,而要坚持“利他”的思想,特别是党、政府、干部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三、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的背景

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面临着双重使命:一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另一个是加强管理、促进效益,从而促进自身效益的提升及价值增长。这两重使命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在这种状况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内容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财务管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将教师和学生置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并确立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拓宽筹资渠道

随着经济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领域得到全面扩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能得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拓宽,高校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切为高校的资金来源增加了更多的渠道。高校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格局已经形成。

(三)拓展财务管理领域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加快,使得高校不断拓展,高校经济活动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高校财务管理的领域也随之相应地延伸和拓宽。在这种状况下,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财务风险增加

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的发展是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仅要扩大招生规模,而且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还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目前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筹资风险

高校的发展和投资越来越依赖银行贷款,高校的银行负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高校的资产负债率低的在20%~30%,高的可能高达50%以上。银行贷款是高校的一项债务,债务的特点是到期要还本付息。银行贷款风险就在于高校是否能“按期还本付息”。一旦资金周转不灵,偿债能力下降,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收入风险

从目前高校收入来源来看,占高校收入较大比重的主要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而财政拨款(生均定额拨款)和事业收入取决于招生规模。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维持现有招生规模或进一步扩大招生数量,导致高校的收入水平降低、收益下降,无钱还贷,新的呆账、坏账就会出现。

3.支出风险

当前,高校支出风险主要存在工资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建支出三个方面的风险。工资性支出风险,一方面是随着高校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教师工资的增长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迫于人才竞争压力,各高校会出台种种加薪的方式吸引人才,工资性质的支出增长速度很快,并具有“攀比”而造成的“拉动效应”。社会保障支出风险,指部分高校未实现教职工的社会养老统筹,教职工退休金仍然要由高校自己承担。应该建立而未建立的养老基金就是高校存在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隐形负债”,形成了高校的一项重要的支出风险。基建支出风险,指信用风险。高校用于教育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我国《担保法》规定,学校的教育设施不得作为抵押物,这阻碍了高校以教育设施作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高校只能利用其信誉获取银行的信任,银行资金投入到高校教育设施建设中缺乏法律保障,因而面临着难以确定的信用风险。此外,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从事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风险。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思想武器。基于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增强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用创新的理念探求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高校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1.树立合理筹资与科学理财观念

随着办学体制的转变,资金筹集和理财方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突出地表现是,与高校扩招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资金缺口,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解决,“负债经营”严重困扰着高校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要树立合理筹资和科学理财观念。高校在筹资环节所获得的资金规模大小、结构优劣直接关系资金使用、分配等若干环节的复杂程度与效能高低。另外,随着高校资金投放渠道日益多元化,如何整合与协调,优化高校资源,亦将成为衡量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应积极依法开展多渠道的筹资活动,通过树立新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努力改变目前财务管理的现状。

2.引入成本效益观念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广泛,高校应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制约关系,将成本与效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然而我国高校普遍不重视教育成本核算,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及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将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有关。同时,许多高校在建设项目时,很少分析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大量的设施投入,取得的效益却很少,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高校应引入成本效益观念,进行成本核算,根据“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关系,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增强财务风险观念

风险与效益相伴而生,如何在风险与效益之间进行选择,做到既能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又能取得最佳效益,这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高校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增强财务风险观念,权衡风险与效益,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4.重视决策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也不断加大,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管理“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仍停留在传统的“报账型”会计上,缺乏对财务活动的预测和分析。随着高校自筹资金比重的增加和资金使用自的扩大,高校必须在认真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要树立重视财务分析和决策的观念,客观地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认识和掌握财务活动的规律,降低高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高校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1.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学生、教职员工。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考虑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协调好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学校导向政策、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等。高校不仅有社会效益,而且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主要是指高校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努力扩大资金渠道,增收节支,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待遇。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高校理财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且最大限度地确保经济效益的稳定化和最优化。

2.预算管理创新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可持续发展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编制高校经费预算的过程,实际上是落实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也是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的过程。因此,预算管理创新是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实行预算管理创新,一是要积极探索预算管理的新模式,既要严格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的力度,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又要精细预算编制工作,使预算合理化和科学化。二是预算方法创新,编制预算应改变长期延用的“基数+增长”方法,由重投入式预算转变为重产出式预算。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三是预算管理机制创新,高校预算支出安排要以成本为基础,以绩效为目的,建立起以绩效预算为核心的高校预算管理机制。预算管理应实现绩效目标、经费使用、绩效考核相统一,将经费拨款与绩效评价挂钩,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3.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1)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高等学校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也在扩大,特别是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已不适应,为此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对收入或支出所归属的会计期间是按单位取得收款权力或承担付款责任的时间确认,能更准确地区分单位在不同时期的收入与支出,特别是能更准确地考核单位在各项事业活动以外所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成果。

(2)制定动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是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但是,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是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为加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而制定的。随着高校办学主体、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式的变化,高等学校经济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因此,高校内审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校内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高校在实施经济责任制过程中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能够发挥功效。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制,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进一步充实高校经济责任制的内涵,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3)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为了正确核算高校的财务成果和办学效益,就要正确测算生均成本、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分摊各种费用,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相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实地反映财务状况。

(4)建立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与专家咨询制度。凡是学校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投资(融资)项目以及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由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经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研究后,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定后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经济决策失误给高校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三)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

1.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财务管理机构是财务活动的主体,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我国目前各高校大多采用以会计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结构,其特点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能混合,在机构内部根据会计核算的功能划分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能。随着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和财务管理地位的日益提高,这种重核算、轻管理的财务机构设置已不适应高校财务机制运行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单独设置财务管理部门,建立和发展具备融资、投资、理财等功能的金融理财中心,这种机构创新将促使财务功能的重心由核算反映单一职能转移到高校资金运作、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为各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等多种复合功能上来。

2.转变财务管理职能

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要由“核算型”向“复合管理型”转变,由单纯管财向管财、理财并重转变。理财应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应从三个方面提高:一是财务发展能力。要把各渠道可能的经费整合,在重视节约型理财的同时大力开展开源型理财。二是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是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三是财务核算能力。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资金流量进行收、支、存核算,对资产的存量进行资产和负债核算,对综合财务计划进行预算管理,对财务运行过程实行监控。

3.创新财务运行机制

高校财务运行机制应与资金循环相适应。财务运行机制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管好资金的源头,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其二,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其三,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流程管理。高校财务运行机制应具有以下功能:第一,自主经营功能。高校应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法人理财模式,应有利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收益均衡原则自主安排、自动运行其财务管理活动,保证其财务自的充分实现,并自主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和风险。第二,自我调节功能。高校的财务机制应保证高校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不断理顺内外各种关系,确保高校成为法人实体后,能根据其面对的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各种反应。第三,自我发展功能。高校既要有充分的发展资金,又要有正确的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体系,以增强自我积累能力,保证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4.实行“开放型”财务管理

高校应实施财务信息公开的阳光政策,建立和健全财务信息平台,将财务信息分层次、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在校园网主页上公布各项财经政策和经费使用规定、报账指南等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程序和财务制度,并建立了工资、教学经费、项目经费收支情况、缴(欠)费等查询系统,校内各单位和个人可以随时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同时,每年召开财务工作会议,通报学校经费收支、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让广大师生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提高了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财务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民主理财和财务监督的进程,而且有利于开放型财务管理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沈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2008(9):48-49.

[2] 翟志华.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能力[J].财会通讯(理财),2009(11):127-128.

[3] 丁沙英.应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173.

[4] 尹之海.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探索[J].财会通讯(理财),2008(9):49-50.

上一篇: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农村土地流转中股份制合作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