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历史现场”,做探史小主人

时间:2022-10-05 02:03:29

回到“历史现场”,做探史小主人

摘 要: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做学习历史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历史、探究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关键性问题 历史情景教学 学为中心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握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核心内容、学科本质、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历史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与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历史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小主人。那么如何在历史情境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到学生喜爱的“历史现场”

要使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课前历史情境的选择与设置环节就要选择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历史情境。

首先,历史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迅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八年级《秦朝一统》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时,我预设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设计了秦始皇内心的独白与大臣们的对话,邀请学生进行秦始皇与大臣们的角色扮演,并用漫画形式展示了秦始皇与大臣的形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即进入历史角色,整堂课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秦始皇所遇到的难题,成了学习历史的主人。

其次,历史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然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九年级《改革开放》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采访长辈,听长辈讲述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对比如今自己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对比具体生活实例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调查,细心观察,最后对比总结,真正身体力行地感悟历史、总结历史,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二、回到学生自己运用的“历史现场”

首先,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学生在以为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如组织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教学时,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湖南、湖北)、松江、江南地区及安徽和山西。要求学生根据史实,展开想象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通过学生进入角色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多样的工作中了解了明清时期不同地区丰富的社会经济种类(农业、手工业、商业),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次,由易到难,梯度探究。在历史情境的创设中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深奥,应有知识层次,有难度梯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中要让学生对中国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我设置了“我眼中的盛世”历史情境探究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课已经学习的中国明清盛世繁荣的具体表现,再由学生分析所给资料总结这一时期西方各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东西方各方面的对比,得出中国盛世背后隐藏危机,面临西方的严峻挑战。这样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在历史情境中探究历史问题。

最后,竞争合作,相互促进。在运用历史情境的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现学习历史的主人地位。在八年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的教学中,我将清朝前期疆域划分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四个区域,以小组探究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解决清朝各对这些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分工、有记录、有帮助、有竞争,使得本堂课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的措施的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而且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

三、回到学生自主反思的“历史现场”

对于历史情境的评价与总结是提高学生反思学习能力、提高学为中心课堂实效的重要措施。由学生课后对历史情境学习进行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与评价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在八年级《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图表形式对本节课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分析归纳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异同,在学生自主回顾总结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归纳与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奎文.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学周刊,2011(31).

[2]谢文红.浅谈历史情境教学法的作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3]卢亚洪.思维的永恒动力――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校园理论版,2011(10).

上一篇:做好英语“加减”,捍卫学生主体地位 下一篇:怎样做好中学英语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