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有效提问生成水到渠成

时间:2022-10-05 01:46:35

预设有效提问生成水到渠成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足弹性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预设时不仅要研究教材,注重“懂、透、化”,而且要分析学生,注重“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关注灵动、质疑和意外中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有效提问;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85-01

笔者试从预设和生成的角度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做足弹性预设

1、研究教材,预设注重“懂、透、化”

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分析学生,预设注重“最近发展区”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究。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前面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使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减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们的分数单位变得相同呢?”通过这些有序问题的启发,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促进动态生成

1、在灵动中生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独特的见解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经我们的课堂是统一的,而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题:一个长为10厘米,宽和高都为5厘米的长方体,求它的表面积。大部分学生都用统一的方法求出了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而一位学生却举手欲言。我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是5×5×10。”看到他列的这个算式,其余学生都笑了。我问他:“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他指着黑板上的图说:“这个长方体的右面和左面的面积是2个5×5,前面、后面、上面和下面的面积都是是2个5×5,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10个5×5,即5×5×10。”短暂的沉默后,教室里立即响起了掌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灵动的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是对知识的独到理解和感受。

2、在质疑中生成

例如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展开后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在进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把圆柱底面等分成若干等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时,一位学生举手问:“那也可能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吧?”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我启发他们问:“讨论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拼成一个正方体?”经过讨论许多学生举手说:“不可能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因为,只有高、底面圆的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相等时,才可能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圆周长的一半是πr,πr永远不可能和r相等,因此不可能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

3、在意外中生成

比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师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5,再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但他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成了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总之,课堂上的教师提问,要能够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孙梅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 (03) .

[2] 洪春芳.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实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 (03) .

[3] 王人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J].才智,2010, (08) .

[4] 范云.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02) .

上一篇:仿真情景模拟改革国际商务单证教学 下一篇:谈新课标下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