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05 01:38:18

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对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总结,这对于今后深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鹿茸药材资源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鹿茸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70-01

鹿茸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的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鹿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之一。历代本草对鹿茸的治疗作用均有记载。鹿茸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作用。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1] 。现将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

鹿茸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含有19 种以上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10 种磷脂成分,9 种脂肪酸(生物活性最强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较高) 、糖脂、糖,固醇类、激素样物质、前列腺素、脑素、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硫酸软骨素、多胺、肽类、脂蛋白、维生素、酶类及各种无机宏量及微量元素等[2~4] 。

1.1 氨基酸类:氨基酸是鹿茸的药效成分之一,占干重的50.13% ,其中包括人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以及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蛋氨酸等约有19种以上[3、5] ,2003年,李和平对中国5 个鹿茸品种的鹿茸化学成分研究,其中测得在各个品系鹿茸中氨基酸含量以甘氨酸含量最高, 在6.36%~7.16%之间; 其次是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含量最低,在0.42%~1.32%之间[6] 。

1.2 蛋白质多肽类物质:周秋丽采用电泳和质谱等分离分析手段研究表明梅花鹿茸多肽的分子量约1000~3000Da[7]。董万超等从梅花鹿二杠茸中得到梅花鹿多肽Ⅰ和Ⅱ组分,生物效应实验表明,组分Ⅰ和Ⅱ均具有抗炎、促生长作用[8]。杨若明等测定出梅花鹿茸中粗蛋白含量高达61.24%(干重) [9] 。楼小红等采用Folish-酚试剂法对鹿茸中水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 表明其含量范围为14.72%~15.71%[10]。鹿茸粉脱脂后应用SephadexG-50 层析柱分离纯化后得到鹿茸蛋白[11] 。王丰等采用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及高效液相方法,从马鹿茸中分离得到了一种多肽,分子量为309511 ,能够明显促进表皮细胞BRL 肝细胞株的增殖[12] 。近年来采用冷冻干燥法分离出一些活性物质,如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13] 。霍玉书等依据细胞生长调控理论,利用分子筛分离得到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蛋白质多肽类物质[14] 。

1.3 脂类:用单向层析法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出10种磷脂组分,用气相色谱法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出8 种脂肪酸组分[2 ,15] ,其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较高[16] 。其他脂类成分有胆固醇、胆固醇肉豆蔻酸酯、胆固醇油酸酯等[17] 。龙远德等从鹿茸的醚溶性组分中还可分离鉴定出十八碳酸乙酯和十七碳酸乙酯[18] 。

1.4 糖类:楼小红等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鹿茸中总糖的含量为15.98%~18.86%[19] 。从鹿茸中发现糖类含有己糖、戊糖、己糖胺、糖醛酸、中性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胺[20] 。固醇类中含有胆固醇、雌二醇-17β以及激素样物质:雌酮[5] 。多胺则主要由腐胺、精脒和精胺组成[21] 。樊绘曾等用季铵盐络合法提取也得到鹿茸酸性粘多糖,证明其与硫酸软骨素属同一种物质,为动物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成分[22] 。

1.5 甾体类化合物:鹿茸中此类化合物含有重要的活性物质,如性激素、胆汁酸、蟾毒、甾体皂苷等,其药理作用表明,抗炎、强心、补肾及激素样作用与其所含甾类衍生物密切相关[23] 。范玉林等从鹿茸乙醚萃取物中经过柱层析分离出6 个组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指出,其中含有17 种成分。主要成分是5 (α) 胆甾-1 ,3-二酮、胆甾醇、胆甾-3 ,5-二烯、5 (α) 胆甾-7 烯-3 酮、胆甾烯酮等5 种以上甾体化合物[24] 。鹿茸中还含有雌二醇-17β以及激素样物质-雌酮,以及性激素如孕酮、睾酮和雌酿、雌二醇[25] 。杨若明等应用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出鹿茸中6 种性激素的含量[26] 。

1.6 无机盐及其它类:鹿茸中尚含无机物30 %以上,微量元素26 种,均含有与酶、辅酶,激素和维生素有密切关系的必需无机元素,其中铁、氟、硒等14 种微量元素为人体所必需;铁、铜、锰含量较高,尤其是铁的含量达10mg/100g[3 ,27] 。用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ICP2AES) 测定梅花鹿茸中的16 种微量元素,其中钙含量最高,其次是磷元素。钠、钾、镁含量也较高,锂、锌、铜、钴、镍、锰含量较低[28] 。

此外,鹿茸中还存在许多参与骨组织代谢的酶类,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葡萄异构酶和碱性磷酸酶等[29] 。

2 药理作用

2.1 对的影响:鹿茸具性激素样作用。鹿茸中雌二醇达到纳克水平,即具有雌激素的作用,为鹿茸治疗宫冷不孕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睾酮含量未达到引起生物活性的纳克水平,提示其不是鹿茸壮阳的有效成分[30]。研究发现,鹿茸乙醇提取液可使大鼠精原细胞数目增多,生精细胞层数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内睾酮含量的增多[31] 。从鹿茸中提取出的鹿茸D 组分可使阳虚和骨髓损伤小鼠、附睾、包皮腺、前列腺及囊的重量增加[32]。坂田俊夫等研究认为鹿茸的雄激素作用并非介导内源性雄激素的生成而更可能是通过诱导颌下腺内生理活性物质的活性。这些生理活性物质介导雄激素及各种类固醇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而呈现出雄激素样作用[33] 。麋鹿茸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样作用。其雌二醇的含量高于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促进小鼠雌性幼鼠生殖系统组织发育,增加子宫、卵巢的重量;能使去势大鼠子宫阴道有代偿性增生和变化[34]。

2.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鹿茸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鹿茸醇提物抑制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功能低下,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35];对抗环磷酰胺对C3b受体基因表达的干扰,促进红细胞表面C3b受体的生物合成,提高C3b受体的数量及活性以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36] 。鹿茸多糖(PAPS)具免疫增强及免疫调节作用。PAPS可将氢化可的松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抗体形成细胞的数量和血清溶血素值恢复至正常水平[37] ;增强Mφ吞噬功能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强T细胞功能,并通过主要增强L3T+4细胞调整受抑小鼠L3T+4/Lyt2+比例失调。此外,PAPS对诱导的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但机理未明[38]。

2.3 抗衰老:鹿茸具有防治肾阳虚和抗衰老的作用。鹿茸可明显降低肾阳虚模型大鼠和老龄大鼠升高的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升高降低的超氧化歧化酶(SOD) 活力和酮含量。鹿茸磷脂可以明显减少老年小鼠(24 月龄) 血、脑和肝组织丙二醛的生成,同时抑制心脏组织脂褐素的形成,以减少脂褐素在细胞膜内的大量沉积,提高脑和肝组织中SOD活性[39] 。从马鹿茸和梅花鹿茸中分得的磷脂、次黄嘌呤、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烟酸均对单胺氧化酶呈抑制作用[40] 。不过,鹿茸对细胞的代谢是一种刺激作用,对增殖活跃的细胞刺激作用明显,对增殖衰退的细胞刺激作用随之下降。研究发现鹿茸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年轻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和多糖的含量,对衰老细胞影响较小。因而有学者认为鹿茸是否可以作为抗衰老药以及如何认识其药理作用仍需深入探讨[41] 。

2.4 抗肿瘤:腹腔接种S180型小鼠口服鹿茸蛋白提取物200~400mg/ kg ,其生存时间显著延长,表明鹿茸蛋白有抗肿瘤作用[42] 。鹿茸蛋白质肽类物质(分子量在一万以上) 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株(PC-12细胞)有显著的促分化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细胞体积增大,结构清晰、核明显、核仁清晰[14]。此外,鹿茸多糖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内,可激活免疫机制杀伤肿瘤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有利于肿瘤治疗[38] 。

2.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鹿茸有抑制红细胞凝集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且花鹿茸活性是马鹿茸的3~5倍;但对由胶原蛋白和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均无抑制作用[43]。再灌注损伤情况下,鹿茸精可维持心肌细胞膜和微粒体膜的稳定性, 增强Ca2 +-Mg2 +-ATPase 和Na+-K+ -ATPase 活性,从而减少钙内流,避免钙超负荷,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再之,鹿茸精能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增加缺血心肌的能量供应及细胞膜上钙泵和钠泵活性,从而保护引起的心肌细胞水肿,血管内皮细胞水肿,避免微血栓的形成。此外,鹿茸精有抗毒性氧自由基作用[44] 。

2.6 对创伤的影响:鹿茸多肽有益于创伤愈合。研究发现马鹿茸多肽对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速皮肤创伤愈合。并从中分离出活性更强的单体多肽化合物nVAP ,证实为促进细胞分裂和治疗皮肤粘膜创伤的真正活性成分[45]。梅花鹿茸多肽能明显加速骨痂的形成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改善骨折部位的生物力学性能,对骨痂内骨胶原的积累和钙盐沉积有促进作用;离体实验证实鹿茸多肽为一强促进有丝分裂剂,使骨祖细胞和软骨细胞群体快速增殖,且无种属特异性和抗原性[46]。

2.7 其它:鹿茸水提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反复用吗啡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反复给予鹿茸水提物能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镇痛耐受性,躯体依赖性和突触后DA 受体的超敏感性[47] 。

3 毒性

Zhang H等研究了鹿茸粉的急性毒性(2g/kg)及亚急性毒性(1g/kg,90天),均未见中毒症状及死亡。尸检及病检均未见组织病理学的异常[48] 。但近年也有鹿茸毒副作用的报道。如口服鹿茸制剂可刺激胃粘膜;肌注鹿茸精引起的过敏反应[49] ;孕期大剂量使用鹿茸粗制剂,其雄激素样作用可致幼儿性早熟[50];高血压患者一次口服鹿茸剂量过大可引发急性心功能不全[51]等。

4 结语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仪器、先进技术的引进,对鹿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鹿茸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工业化使大量获取鹿茸精髓物质成为现实,为人类寻求到了活性强、成本低、效益大的制品,展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吉林医大第四临床学院中药教研组. 东北动物药[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14.

[2]范玉林. 鹿茸化学成分研究的进展[J ] . 中成药研究,1980 ,(1) :23.

[3]金顺丹. 鹿茸、驯鹿茸,鹿鞭. 鹿茸血的分析一氨基酸[J ] .无机元素的测定、中成药研究,1982 , (11) :33.

[4]董万超,赵景辉,潘久如,等. 梅花鹿七种产物中生物胺的分析测定[J ] . 特产研究,1998(1) :22.

[5]范玉林. 梅花鹿鹿茸,鹿角,鹿花盘化学成分的研究[J ] . 中草药通讯,1979 , (8) :4.

[6]李和平. 中国茸鹿品种(品系) 的鹿茸化学成分[J ]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 ,31(4) :26~29.

[7]周秋丽.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比较[J ] . 中国中药杂志,2001 ,26(10) :699~702.

[8]董万超. 梅花鹿茸多肽新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效应研[J ] . 特产研究,2000 ,2 :7~10.

[9]范玉琳. 鹿茸蛋白的提取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J ] . 经济动物学报,1998 ,2(1) :27~31.

[10]楼小红. 鹿茸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J ] .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 ,10(1) :31.

上一篇: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 下一篇:艾滋病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