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独奏曲《莲花谣》演奏浅析

时间:2022-10-05 01:27:52

筝独奏曲《莲花谣》演奏浅析

【摘 要】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充满了时代气息,古筝乐曲的创作更是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衍生出许多新的作品。本文以筝曲《莲花谣》为例,通过笔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对筝曲的把握,从意境的表达、技术的支撑等方面做了简要的分析,并简单的从美学角度阐释了演绎这首作品时需具备的思维。

【关键词】结构 音乐表达 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91-03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西方无调性音乐的影响,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席卷着音乐界。无论是从曲式结构上着眼还是就调式调性而言,不遵循传统的音乐创作范式已成为趋势,而这种趋势毫无保留地蔓延至传统的民乐界并掀起一股现代作品创作的热潮,也出现了不少与当代无调性相辉映的作品。这些民乐作品中,在保留传统旋律、技法和追随无调性、通篇炫技间,似乎仁者见仁,作曲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演奏的需要对各种创作方式进行取舍,而演奏者则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各种场合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演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百花齐放,也为音乐界不停地注入新鲜血液产生新的活力。就民乐古筝作品而言,将传统技法与现代音乐素材巧妙结合又相得益彰的作品不胜枚举,古筝曲《莲花谣》便是其中之一,它取材于民间传统音乐素材的同时富有现代的演奏技法,曲式结构也带有明显的混合性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一 创作背景

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筝曲《莲花谣》,广泛地汲取了地方民间音乐元素作为其音乐材料,即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名为“莲花落”。“莲花落”的演唱婉约动人、活泼风趣、旋律朴实流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筝曲《莲花谣》在曲风上时而玲珑跳跃、时而流丽婉转、时而倾诉衷肠,与“莲花落”的特性一脉相承。作曲家以曲艺“莲花落”的曲调为基础,用现代的作曲手法加以润饰变化,扩充发展成为一首完整的大型作品。乐曲极具画面感,由远及近,聆听时仿佛置身画中,雾霭朦胧中莲花婷婷立于池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曲家用旋律将莲花高洁、雅致、不畏风雨淡然挺立的高尚情操展现在听众面前。整首作品构思独具匠心,情感表达细致入微,曲式结构明朗,曲中随处可见亮点闪现。

二 结构分析及音乐表达

全曲可分为五个部分,即引子、慢板、小快板、广板和尾声。

1.引子

谱例1:《莲花谣》引子片段

引子部分由泛音引入,由远及近,随着演奏力度逐渐加强,画面感也逐渐增强,镜头慢慢推进,仿佛泛舟湖心,莲花渐渐展现在眼前。引子格调清新悠远,速度散漫自由而需演奏者用气息将单个音逐一连接,频繁出现的长音同音反复与尾随其后的颤音结合,形成绵长而悠远的效果。

泛音与长音结合这一持续音型的反复运用,后与大片刮奏相结合,仿佛层层湖水泛动,玲珑剔透之感不绝于心,也起到了拉长画面感与想象空间的作用。引子最后收于两组开放的琶音,轻柔散漫,令人遐思无限。

整个引子部分都以由远及近的画面推进形式张开,演奏技法上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变换,体现了音色音效上的不断变换,音乐层层递进,后淡收为慢板部分做铺垫。

2.慢板

整个慢板可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由远到近、由稀疏规整到流动自由,每个部分都建立在前一个部分的基础上,旋律越来越流动,结构则层层递进而进入小快板。

第一部分由左手和弦加稳定的单音拨弦引入,静谧空旷的氛围,在左手反复的单音弹奏中逐渐舒展开来,两小节后进入右手旋律部分。

谱例2:《莲花谣》慢板片段

右手旋律部分共有四句,左手持续音型与右手旋律交错进行,旋律部分在伴奏部分的穿插衬托下更为悠远飘然,左手在每个乐句的句末会跳出琶音,更增添了乐曲的玲珑俏皮之感。

第二部分静谧之感逐渐淡去,作曲家将演奏方式稍作调整,右手开始在高音区伴奏,左手在中音区进行对位旋律,乐曲较刚劲,慢板时更显流动之感,仿佛微风轻抚,湖水托着荷叶,荷叶托着莲花,莲花在湖心轻轻摇曳。旋律进行可根据演奏者的理解和对乐曲律动的把握自行调整速度,节奏也较为自由松散,这样更能突显流动感。

谱例3:《莲花谣》慢板片段

经过了第二部分的过渡,第三部分旋律更加湍急流动,主奏部分再次换回到右手并以摇指的形式出现,情绪也更为激动。左手的伴奏部分为分解和弦和琶音,高低音的交替变换将右手旋律部分衬托得格外动人。这个部分是整个引子和慢板逐渐向前推进到达小高潮,仿佛镜头推到最近,夏日娇艳的阳光洒在荷塘上,晨曦的露珠点点在荷叶上晶莹透亮,莲花动人雅致的模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整个慢板部分层次非常分明,由静谧到流动,由远观到近临,由点状的伴奏衬托到线状的旋律拉长,每一步都独具匠心。慢板的三个部分衔接非常自然,左右手主奏的变换也与所要表达的画面和情绪相得益彰,每个部分都是下一个部分的基础,层层推进从而到达高潮。慢板部分风格舒展,闻之如画、灵动飘逸,而情绪上未给人终止之感,让听者意犹未尽,为进入小快板部分埋下伏笔。

3.小快板

小快板部分十分灵动跳跃,作曲家运用各种演奏技法的交替变化来表现生动活泼的画面,让人应接不暇又耳目一新。

这部分以慢起渐快的形式进入,让听者感觉是慢板到小快板的过渡,即切合曲目内容的表达,在听觉上也不显突兀。左手的小撮伴奏在演奏的过程中则可适当捂弦止音,显得乐曲更跳跃。

在快板进入主旋律前,作曲家一直采用递进的方式来描写音乐的进行。例如谱例4所示主旋律之前的连接部分,每一句的结束音都是下一句的起始音,这样的连接方式让听者感觉乐曲更为连贯紧密,更有不停向前推进之感,让人非常渴望看看后面究竟是怎样的画面。

谱例4:《莲花谣》快板片段

进入主旋律的瞬间让人感觉画面出现了,这是之前连接部分层层铺垫的结果。主旋律用了两组对称乐句,这样的方式强调了主旋律在乐曲中的地位,也使主旋律深入人心。右手摇指演奏的主旋律呈线条状给人以川流不息之感,而左手伴奏则使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随着主旋律音阶不断变化,左右手点与线的结合使用让整个主旋律部分即流动富有画面感又有跳跃活泼之感。

小快板中的连接运用也十分巧妙,如谱例5所示,左右手点奏从高音到低音下行进行,虽然音乐呈点状,但气息连贯,整体音乐也不会杂乱,点奏所产生的零星点点的效果也彰显出乐曲活泼生动之感。

谱例5:《莲花谣》快板片段

谱例6为小快板中较有特色的部分,左右手同时撮弦相互配合,双手高低音区撮弦的音乐进行方式,使乐曲显得有张力。合则弱、分则强,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根据乐曲的律动调整触弦的角度和位置,使乐曲富有弹性。

谱例6:《莲花谣》快板片段

小快板作曲家使用的扫弦技法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来为快板层层推进制造气氛,有种情绪愈演愈烈的感觉;二来为进入广板埋下伏笔做铺垫。左手扫弦的加入多为空拍的后半拍进入,增强了乐曲的节奏感和律动感。在扫弦过后,作曲家用左右手交替大撮将小快板推向最高点。大撮的使用强劲有力,点状的节奏也凸显出乐曲奋发向上的气势。乐句由右手高音大撮短收干脆利落,却也意犹未尽。

小快板中的连接部分十分出彩,在快板部分后情绪突然急转,大段的左右手在琴柱两边交替刮奏,强劲有力,扫摇与左手在琴柱左侧的刮奏相结合,仿佛危机四伏、电闪雷鸣,将莲花置身于暴风雨中。这一大段连接给予了演奏者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演奏者可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地控制连接部分的长度,这也是演奏乐曲过程中演奏者二度创作的乐趣所在。

连接过后是一大段摇指,右手扫摇进入,两小节后转为悬摇。这时右手的摇指与左手的大撮使用了复调的形式,旋律的交错出现更增加了乐曲紧张激烈的气氛。乐句也使用了对称的结构,强弱对比鲜明,一句一句层层推进,给人连绵不绝又紧张无法呼吸的感受。作曲家此处设计表现了莲花在电闪雷鸣的雨夜依然孑然挺立、不畏风雨、坚不可摧的精神。

谱例7:《莲花谣》快板片段

摇指部分以一大句左右手交替小撮下行级进结束,点状旋律收尾干净利落,最后几组尾音在低音区铿锵有力,声音结实而悠长,气息暂缓另起,长长的呼吸给予乐曲很大的张力。换气另起的乐句也是两句对称句,左右手撮弦同时进行将气息拉长,舒畅宽广而挺拔的意味自然流淌,摇指与刮奏自由而坚定,展现出莲花坚忍不拔的高贵姿态。

整个快板部分活泼跳跃富有生气,节奏灵活多变,旋律流动性极强,演奏技法也十分丰富,听之应接不暇也耳目一新。变化中则巧妙运用和声调式将前后串联起来,并无杂乱无章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此乐段前半部分生动地表现了夏日荷塘中莲花映着阳光娇艳俏皮的模样,而后半部分则表现了莲花在风雨中孑然挺立、不畏风雨的坚韧气质。每个乐句仿佛都展现出莲花不同的姿态,扣人心扉。小快板在结构上和慢板的设计不同,并没有太分明的层次,但听觉上仍然觉得层层推进,律动中也不忘向前发展,时而气氛紧张令人屏息,时而宽阔挺拔令人舒展流连,直到气氛越来越浓,达到最高点。

4.广板

广板在曲式结构上可看作是慢板部分的变化再现,它较慢板部分更宽广,旋律上多用摇指代替慢板原有的单音,在保持原本音乐素材的同时使气息更绵长。广板的画面感非常强,仿佛风雨过后荷塘中成片的荷叶托着莲花轻轻摇摆却依然挺立,点点雨水留在莲花的花瓣上,也留在荷叶上。此时镜头变成了荷塘的全景,宽广的视野伴着雨后清澈的空气,仿佛在赞美莲花坚不可摧的精神。

5.尾声

尾声部分无论在音乐材料上还是音乐结构上,都来自慢板部分。这不仅起到了再现和强调的作用,更让听者觉得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尾声部分闪现出慢板部分的旋律是用左手的泛音奏出的,右手则在高音位置同音反复,旋律与伴奏交错进行,显得乐曲淡然恬静,仿佛一切逐渐平息,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镜头逐渐拉远,演奏的力度也渐渐减弱,仿佛慢慢淡出,最后以高音泛音结束乐曲。

谱例8:《莲花谣》尾声片段

三 从《莲花谣》看筝曲演奏

对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完整地演绎一首优秀的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对演奏者的音乐素质要求极高,要做到准确把握乐曲乐思、完美展现乐曲意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乐曲情感,需要演奏者千锤百炼。

首先,演奏者在技术上可达到作品本身的要求,每首作品都有自己的技术难点,只有完全解决了技术问题才能上升到表现力的高度,在演奏过程中才可以游刃有余,没有技术障碍才可能有艺术上的处理和发挥。其次,要求演奏者对作品本身风格的把握要准确,京味儿的作品不能弹出陕西味儿,现代的作品则要领会作曲家赋予作品的内在含意,对乐曲的各个部分要拿捏准确。这就要求演奏者多听、多看、多积累,把作品应有的内容表现出来。再次,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有适当的二度创作,但整体必须忠于作曲家的原意,从作曲家的角度,小到一个休止符都有它自身的含义,演奏者适当发挥即可,适度原则在演奏作品的过程中尤为重要。最后,任何一个作品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下都不一样,这也是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如每个演奏者的成长过程、接受的音乐教育和自身技术的高度不同等,所以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演奏者演奏,会有百花齐放的效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差异美。

上一篇:幼儿德育教育及实施方法 下一篇:职业高中水粉静物写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