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的神话原型解读

时间:2022-10-05 01:20:35

摘 要: 露西·莫德·蒙哥玛利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因其作品安妮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作品《绿山墙的安妮》而一举成名,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加拿大作家之一。近一百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和解读过《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具有经久魅力的作品,追寻其原型,属于“灰姑娘”系列。若对该作品从“灰姑娘”原型批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作品中与之相对应的原型情节和人物关系,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与鉴赏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 露西·莫德·蒙哥玛利 《绿山墙的安妮》 神话原型 “灰姑娘”原型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出版了20多部长篇小说、500则短篇故事、一部自传、诗歌集等。她所写的安妮系列小说很受读者青睐,尤其是第一部《绿山墙的安妮》自1908年问世以来,风靡全球,备受各国读者喜爱。

“安妮热”文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大量与“红发安妮”有关的文化产品随之设计、生产出来;小说背景爱德华太子岛也被大力开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去旅游。马克·吐温曾经评价《绿山墙的安妮》: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文学形象。《绿山墙的安妮》成功后,蒙哥玛利又写了7部“安妮”续集,但它们在文学造诣和影响上都比不上《绿山墙的安妮》。《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一个满脸雀斑的红发孤女安妮阴差阳错地被生活在爱德华太子岛的一对年迈的兄妹收养的成长故事。安妮是一个活泼开朗、激情洋溢、心地善良、聪明勤奋、乐于助人、极富想象力的女孩。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得到了爱德华王子岛的人们的普遍认可和真心喜爱。“红头发的安妮”也受到了全世界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深深喜爱。

近一百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和解读过《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具有经久性魅力的作品,追寻其原型,属于“灰姑娘”系列。若对该作品从“灰姑娘”原型批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作品中与之相对应的原型情节和人物关系,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与鉴赏这部经典之作。

一、原型批评与灰姑娘原型

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原型批评的杰出代表是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诺思诺普·弗莱。他从西方文学传统出发,汇集了人类学和心理学对原型研究的成果,加以改造,通过自古希腊神话和《圣经》直至当代的文学发展的历时性描述与概括,构建起一个自足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神话原型的基本观念:系统整体与模式将文学视为一个系统整体,是神话原型批评操作的基本前提;文学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结构,任何作家和作品都受制于这个结构系统;对任何作家、作品的研究,都必须将其置于整体的文学系统之中。原型在弗莱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在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所谓原型,就是“在文学中极为复杂的一种象征,通常是一种意象,足以被看成是人们的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个因素”①。原型批评的视野是“处于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文学遗产关联域中的西方文学”②。弗莱从不同的层面对原型作了一些解说:神话与原型没有本质的区别,“神话就是原型”;“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到神话,在提到意义时说原型”;“原型即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一词表示把一首诗同其他诗联系起来并因此有助于整合统一我们的文学经验的象征,可用以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并整合起来”;“我用‘原型’这个词指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③在这里,弗莱突出的是原型象征意义、意象意义。这种原型可以理解为主题,也可以理解为人物或是词语。原型以场景、人物、情节、主题、意象等多种形式,在不同时代、体裁的作品中通过象征或象征群的方式反复呈现;批评者通过分析这些象征或象征群,挖掘研究作品的题材、主题等与整个文学史的联系来重新建构出其原始意象,从而揭示艺术的本质。

弗莱还认为,出现在现实主义虚构中的神话结构要使人信以为真,就必然涉及到某些技巧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法统一命名为“置换变形”。④神话在弗莱看来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模型,一种文学结构的原则;但是神话传奇往往也包含着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情节与人物范式,神话是“一个总体隐喻的世界”,而文学就是“移位的神话”。⑤在他看来,作为人类共同经验基础的神话为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型模式,文学也正是通过对神话原型的“置换”运用植根于整个人类文化之中的。对于神话在文学中的置换方式,弗莱在他的著作《批评的剖析》中做过阐述。他认为,人类的文学徘徊于两个端点之间,其一是“纯粹的程式”(即照搬神话原型),另一端则是“全然的变异”(即完全打破神话的固定程式),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就是从一个端点走向另一个端点,并且偶尔会出现“回流”现象的过程。然而文学原型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一方面,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⑥。蒙哥玛利对《绿山墙的安妮》的创作可以说是以灰姑娘原型为基础,并按照自己的创作灵感做了一定的改变。文学是在突破原型而终究又要受制于原型中不断演化的。“灰姑娘”作为一种创作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显得异彩纷呈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具有经久性魅力的作品,追寻其原型,属于“灰姑娘”童话的变体。将两者相对照可以发现它们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情景设置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绿山墙的安妮》是蒙哥玛利对灰姑娘原型的巧妙运用。然而蒙哥玛利并非简单地按“纯粹的程式”(即照搬神话原型)模仿和继承,而是对“灰姑娘”的原型意义加以变化,进行了发展和扩充,对传统文学中的女性角色定位的描写也有所突破。

二、灰姑娘原型

灰姑娘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文化底蕴,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灰姑娘”的故事作为人类文学的一种“原型”,无论有着怎样的差异,总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理想和信念,即一切美丽、善良的事物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都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变得幸福美满。“灰姑娘”的故事作为一种文学模式,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思维,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具体体现,而且它的含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念映照下,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意义。“灰姑娘”的故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女主人公不受重视,但是单纯、善良、美丽;其次,缺乏母爱和父爱;最后,故事的结局总是以圆满告终。可以说,总是一个普通的平凡的甚至是饱受苦难的女子最终获得王子或圣人拯救的故事。而在故事当中总会有一个特别凶狠的继母。继母让灰姑娘备受磨难,受尽欺凌。但是灰姑娘们也总是忍气吞声、苦尽甘来,得到神灵的帮助,获得一身美丽的衣服和一双漂亮的鞋子,参加盛大的活动而遇到并赢得王子、国王或者有地位之人的青睐,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

《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德国格林兄弟在《格林童话集》中所写的“灰姑娘”,就是我国人民最熟悉的“灰姑娘”故事。其故事梗概为:灰姑娘勤劳、朴实、善良,母亲早逝,饱受继母及其女儿的虐待;但她幸运地得到仙女的帮助,得到一双漂亮的水晶鞋和华丽的连衣裙;穿上水晶鞋、连衣裙后的灰姑娘变得如公主一般美丽,豪华的四轮马车将她送到了王子的舞会上;王子立刻就注意到了,并与她翩翩起舞;但当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时,她就匆匆逃走;王子凭着灰姑娘无意中落下的水晶鞋找到了她,并娶她为妻;从此,灰姑娘与王子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读者的喜爱,保持经久性的魅力,也许与小说中体现出的人类历史中的原型不无关系。而这些原型似乎已隐藏在人类灵魂的最深处了,其中的“灰姑娘”的原型就在小说女主人公——安妮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蒙哥玛利的作品并不是对“灰姑娘”原型简单地按“纯粹的程式”模仿和承传,而是对灰姑娘原型加以巧妙地运用,继承中有所创新和发展。相比之童话中粗笔勾勒的“灰姑娘”辛德瑞拉,蒙哥玛利笔下的女主人公安妮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色彩。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为数不少,但从神话原型角度对作品进行研究的为数不多,下面针对这方面进行探讨。

三、小说中的灰姑娘原型

“灰姑娘”是常见的文学原型,在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文学中都有以其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成功作品。“灰姑娘”原型一般都反映了人们对善良、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纯洁、真挚爱情的祝福。《绿山墙的安妮》对它的继承和借鉴,具体表现在极其相似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上。相似的情节结构可以由下图表示:

由图示可以看出,《灰姑娘》和《绿山墙的安妮》在情节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似乎可以把《绿山墙的安妮》看成是《灰姑娘》的加拿大版本。安妮和灰姑娘生活的环境有着对应的相似之处。安妮在未被马休和马丽拉收养前,曾经在别人家过着被人忽略、无人疼爱的生活,这和灰姑娘的生活相似。这一类型作品有个特点是,作家通常善于让主人公的生活产生质的飞跃。

在《批评的剖析》第二篇《伦理批评:象征理论》中,弗莱提出了原型概念:“一个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因而帮助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的象征”,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对于神话在文学中的置换方式,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有所阐述:“人类的文学徘徊于两个端点之间”。由于不同作家所处的生长环境、社会环境不同,会使用某个原型作为写作基础。蒙哥玛利的作品《绿山墙的安妮》的创作,以灰姑娘原型为基础。她没有简单地“按纯粹的方式”模仿,而是巧妙地运用原型并加以变化、扩展、深化。在《灰姑娘》古老的版本中,灰姑娘有继母带来的两个长相难看的姐妹欺负她。而在《绿山墙的安妮》中却没有这样的情节,安妮没有遭受到其他女孩的欺负,反而遇到一个好心的邻居小姐妹戴安娜,后来成了分享快乐和忧伤的知心好朋友。共同分享、友爱互助、相互依存是加拿大文学关注的主题特点之一。

王子对公主的好感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中也有所体现。一次是吉尔伯特英雄救美。安妮和几个同学玩游戏,她扮演一位躺在河里船上的百合少女,却遇到船漏水,差点淹死。碰巧被吉尔伯特遇到,跳下河救了安妮。这个沉船事件,反映出了小说略带浪漫主义色彩。当一个女孩遇到危险的紧要关头,会有个英俊的男士前去抢救。另一个令读者印象颇深的事件是在靠近小说的结尾处。当吉尔伯特得知安妮为了照顾年迈孤单的马丽拉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时,他将自己在阿冯利社区学校教书的机会让给了安妮,自己跑到远在他乡的学校任教。吉尔伯特对安妮的爱是自我牺牲之爱。

《绿山墙的安妮》的原型人物形象与《灰姑娘》的原型人物有所对应,同时也有独特变化和扩展突破之处。以下做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1.安妮与灰姑娘

《灰姑娘》和《绿山墙的安妮》在情节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女主人公安妮可以看作与灰姑娘原型相对应。安妮和灰姑娘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安妮从小经历坎坷,曾被各种家庭收留,当过小保姆,干过繁重的家务劳动,也曾经在孤儿院过着缺少关爱、亲情、无人重视的灰姑娘似的生活,直到阴差阳错地被马修、马丽拉兄妹俩收留。他俩被安妮的可爱、富有想象力、天性活泼、酷爱幻想、敢于冒险、乐于助人的性格所吸引。安妮的到来,给马修和马丽拉那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欢乐。也许正是由于她那热情、纯真、坚韧、坦诚、乐观开朗、聪明勤奋、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极富想象力、抱有希望和理想的性格特征,安妮逐渐地被阿冯利社区的人们所接纳喜爱。最终,学习勤奋的安妮与同班同学吉尔伯特同时争得去省城夏洛特敦市女皇专科学校学习和获取教师任职资格证书的机会。一年后,她又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赢得了全爱德华太子岛省唯一的攻读学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使马修和马丽拉为她感到骄傲。安妮那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个性魅力,为她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绿山墙农舍是安妮最幸福的家,也是她心中所向往的充满温暖的家。

灰姑娘和王子最终在宫殿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安妮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她所追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因要孝顺马丽拉,就待在阿冯利村教书,最后与吉尔伯特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2.马丽拉、林德太太与继母

和《灰姑娘》故事相比较,安妮也有“继母”,但却不止一位。一位是马丽拉,另一位则是林德太太。马丽拉总是让安妮努力学习、行为举止有礼貌,而从小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安妮无拘无束惯了,会觉得很不自在。林德太太开始见到安妮就对安妮的外貌加以评论,说了些令安妮讨厌的话。在安妮看来她们就像是挑剔的继母一般。马丽拉是个保守的妇女,坚持要把安妮调教成守规矩的女孩。她说:“我只要你的行为同别的女孩子一样,不要使自己变得荒唐可笑。”(蒙哥玛利:2006:82)尽管安妮不太容易做到,还时不时会不自觉地反抗一下,但是心存感激的安妮也逐渐地努力遵循马丽拉的教导。小说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当林德太太苛刻地评价安妮的外貌时,安妮很不服气地回应她,反驳她是个粗鲁、无礼貌、无情的妇女。安妮的举动和言语,被认为是对长辈的不尊重。然而,马丽拉和林德太太却又不像一般意义上的童话中的继母,因为他们没有那么狠毒,内心是善良的。她们对安妮的批评教育都是为了使安妮变得更好。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丽拉为安妮做了条漂亮的蓝色连衣裙去参加舞会,马丽拉是疼爱安妮的。在马修的劝说下,安妮终于同意向林德太太道歉,跪在林德太太面前乞求原谅。林德太太心一软便原谅了安妮,并也意识到自己当时话说重了,后来还带安妮去参加聚会,使得安妮有机会认识了知心好姐妹戴安娜。

在《灰姑娘》版本中,所有的继母都不会像马丽拉和林德太太这么仁慈的。《绿山墙的安妮》中,似乎并没有真正的继母。

马丽拉和林德太太这一继母形象的变体,反映了加拿大人民对社会和平、家庭和谐的渴望。也许这种对于继母形象的塑造有悖于加拿大的历史文化,而蒙哥玛利无意中受到加拿大社会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创作了加拿大式的继母形象马丽拉和林德太太。

3.巴里小姐、斯塔西小姐与仙女教母

与《灰姑娘》童话故事相比较,安妮似乎拥有两位仙女教母,一位是巴里小姐,另一位则是斯塔西小姐。

在《灰姑娘》故事中,仙女给了灰姑娘一双漂亮的水晶鞋,供她参加舞会。而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中,是巴里小姐组织并邀请安妮参加了一场聚会。戴安娜就像是仙女教母和安妮的使者一般,让安妮遇到了她的姑姑巴里小姐——一位富有、特别喜欢凡事迎合安妮的女士。巴里小姐用金钱的魔杖,给予安妮帮助,邀请安妮去展览馆、音乐会,去饭店就餐等等。

斯塔西小姐作为安妮的老师,对安妮来说也像是一位仙女教母。斯塔西小姐所特有的非传统的、新颖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吸引了孩子们。事实上,她是安妮学习、成长、模仿的楷模。安妮开始习得到这位新老师身上具有的性格特征,而且安妮对宗教和学校态度的改变也是源于和斯塔西小姐的友谊。斯塔西小姐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安妮对学习的热爱。斯塔西小姐看重并发掘了安妮的学习潜力,推荐安妮参加高级学习班以备考大学。安妮通过日复一日勤奋刻苦的学习,最后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赢得了全爱德华太子岛省唯一的攻读学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因此,斯塔西小姐对安妮来说也像是一位仙女教母。她用知识的魔杖教育安妮,用自身的为人处世之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安妮,使得安妮从一位平凡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聪明成熟能干的大姑娘。要是没有遇到这两位仙女教母,安妮的人生也许不会如此灿烂多彩。

4.吉尔伯特与王子

在《灰姑娘》故事中,遇到王子是灰姑娘的梦想,她希望有一天王子能带她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梦想主要是学业上的,能够顺利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当然,同班同学吉尔伯特就是安妮的王子。小说中的吉尔伯特是一位有着深色卷发、淡褐色的眼眸,英俊瘦高的男孩子。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外貌出众而受女孩子欢迎。然而,他却对安妮产生了兴趣,初次见面就给安妮起了个绰号,却不知道安妮最反感别人评价自己的红头发,从而导致安妮不愿与他和睦相处。以至于后来虽然吉尔伯特救过安妮的性命,安妮也不愿原谅他。其实,安妮很多年都不愿意原谅吉尔伯特,他们成了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最后,安妮与吉尔伯特同时争得去省城夏洛特敦市女皇专科学校学习和获取教师任职资格证书的机会。一年后,安妮又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赢得了该省唯一的攻读学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并使马修和马丽拉为她感到骄傲。然而,由于马修不幸去世、马利拉视力下降几近失明,吉尔伯特把自己获得的留在阿冯利学校教书的资格让给了安妮,才使得安妮改变了对吉尔伯特的印象,产生了好感。

可见,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以《灰姑娘》故事为原型,虽然有着相对应的人物原型、原型场景、情景结构等,但是安妮与灰姑娘的生活也有着不同之处。首先,灰姑娘有着两个后母带着的姐姐欺负她,而安妮没有,却遇到一位知心友善的好姐妹。其次,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中,没有真正的继母,林德太太和马丽拉对安妮的批评是出于帮助她变得更好。第三,灰姑娘和安妮的梦想不完全一致,尽管最终安妮也和灰姑娘一样遇到了自己心爱的王子。安妮的梦想比灰姑娘的层次更高——渴望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结语

灰姑娘作为一种古老的神话原型、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学范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下的不同作品中,寓意也不尽相同。《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从出现至今一直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本文借灰姑娘的经典神话解读了《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灰姑娘原型,灰姑娘和安妮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并一直努力为之奋斗,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二者确实有几分相似之处。但《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灰姑娘”顺应了时代对女性的要求,而且蒙哥玛利笔下的安妮不仅具备灰姑娘的一般特性,而且对童话经典中的原型意义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扩展和深化,体现了当代女性自我塑造意识的加强和女性意识在社会、自然、文化等层面的复苏,反映了蒙哥玛利对“灰姑娘”神话原型中女主人公梦想的渴望和追求。同时,蒙哥玛利笔下的继母形象、欺负灰姑娘的继母带来的姐姐形象、仙女教母形象及王子形象等人物原型,也做了相应的修正变化,对“灰姑娘”原型意义进行了增益和扩充。《绿山墙的安妮》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注释:

①诺思洛普·弗莱著.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469.

②诺思洛普·弗莱著.郝振益等译.《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③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71.

④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09.

⑤Northrop Frye,Fables of Identity:Studies in Poetic Mythology(New York,1963:1.

⑥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Freud,Sigmund,“The Ego and the Id,”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Vol.XIX,ed.James Strachey,London:Hagarth,1923(1961).

[2]Frye,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P,1957.

—The Educated Imagination.Massey Lectures,2nd series.Toronto:CBC,1963.

—Fables of Identity:Studies in Poetic Mythology,New York,1963.

—The Great Code:The Bible and Literatur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82.

—“The Archetypes of Literature”in Lodge David ed.,1957.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London:Longman House,1983.

[3]Jung,C.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2nd ed.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In Adams Hazard,ed.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USA:Harcourt Brance Jovanovich Inc,1971.

[4]Waterston,Elizabeth. Kindling Spirit:L.M.Montgomery’s Anne of Green Gables.Toronto:ECW Press,1993.

[5]Northrop Frye,Fables of Identity:Studies in Poetic Mythology(New York,1963:1.

[6]Northrop Frye. Anatomy of Criticism[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09.

[7]傅俊.异质文化的吸收与变形——透视日本的“安妮热”.外国文学研究,2001(4):133-137.

[8]傅俊.渊源·流变·跨越:跨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9]胡慧峰.孤儿身份与《绿山墙的安妮》.社科纵横,1997(6):84-85.

[10]胡玄.试论《绿山墙的安妮》在不同文化中享有的普遍感染力,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11]露西·莫德·蒙哥玛利著.马爱农译.绿山墙的女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2]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秦明利译。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13]威廉·赫伯特·纽著.吴持哲等译.加拿大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4]诺思洛普·弗莱著.郝振益等译.《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15]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71.

[16]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项目为: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加拿大作家蒙哥玛利的“安妮系列”小说研究——“安妮热”现象透视

项目批准号:QKJB2010026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思考 下一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