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10-05 12:54:44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数量扩张,更要注重质量提升,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民族特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在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职业院校+地方+行业”的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构想,并对该模式的提出依据、内涵进行了论证。最后对“职业院校+地区+行业”的定向培养模式进行构想和总体设计,以期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进而促进定向培养模式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运行和推广。

关键词: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05-05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范式”,历来是职教改革的关注点和突破口。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多次对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要求就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对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推进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 。在此背景下,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探寻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定向培养模式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已在我国师范教育、医学教育、民族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经验。在职业教育领域,虽然也有定向培养的探索实践,但多停留在说法上,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范式,且定向培养往往和订单培养等相混淆。笔者将定向培养模式引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以及对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订单式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运用和实践着,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实施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可以看到,当前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仍然不足,我们不得不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找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不明确,服务地方发展能力薄弱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是面向民族地区、面向农村、面向农业,同时它的办学方向也不同于普通教育。但目前民族地区一些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有失偏颇。这种偏颇一方面表现为职业教育普教化,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吸引生源,盲目迎合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大力开设高考对口班,使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出现了严重偏离。另一种偏颇表现为职业教育对提高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为了单纯地提高就业率而鼓励学生去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这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偏离。我们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也不难发现,这些职业院校的合作企业大多是东部沿海企业,民族地区的企业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毕业生大多流向了东部沿海地区,造成民族地区人才的外流,这种不注重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而一味迎合外地市场的做法,必然会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始终在“为他人做嫁衣”,成为为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的“工厂”。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脱节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只有与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服务本地本行业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很多职业院校开设的为农牧业服务的专业少,体现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专业少,与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相对接的专业少。这些都导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脱节。专业设置不合理的表现之一是专业设置雷同。目前,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普遍面临招生压力的情况下,为了招揽生源不得不去迎合家长、学生的需要而脱离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例如,在对湖北省恩施州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该州八个县(市)的每所职业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子电工、酒店管理等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雷同一方面导致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过多而影响毕业生就业。最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区域经济结合度较低,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不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民族地区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调查研究,不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和预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使专业设置不能随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三)缺乏民族特色,对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贡献不足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职教性,还应坚持民族性,民族性和职教性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坚持和兼顾的。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相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还担负着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重任。但当前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向发达地区看齐,专业设置的民族特色被专业设置的趋同性代替。不可否认,民族特色专业的地域局限性使其可能只服务于某个地区或民族,它的需求量和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可能不是很大,这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诸如藏医学、唐卡艺术、民族舞蹈、民族烹饪等传统工艺、民间艺术,虽然有其地域局限性,但它们是极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点,这些经济增长点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除了应找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外,还肩负着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进行继承和发展的使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也有义务进行与民族特色相关的产业开发和人员培养。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内涵

针对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认为,实施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既能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又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提出的依据

1.定向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定向培养模式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制度,最初提出和实施是在1985年,目的是为了保证边远地区及条件艰苦的行业能够分配到相应数量的毕业生。随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证定向培养的实施。尽管定向培养模式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它仍被运用到各教育领域。它的长期存在说明其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力,与其自身的优越性是分不开的。首先,定向培养模式降低了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定向培养规定由培养学校或国家来承担定向培养学生的培养费用,而且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后可以回定向单位工作而无需考虑失业风险。因此,这种方式通过让学校和国家承担一部分人力投资成本,从而降低个人的人力投资成本。其次,通过定向培养可以为学校和个人节省信息成本,降低了资源配置不当带来的风险。最后,定向培养解决了部分人才流动瓶颈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对于一些农村贫苦家庭来说,接受教育所需投入太大,他们在筹集学费、生活费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定向培养解决了学生学习期间的学费、生活费问题,对于贫困家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理想选择。可以看出,定向培养提出的初衷是针对边远贫困地区,而当前定向培养的实践也是针对这些地区进行的。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贫困地区,因此在民族地区实行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是可行的。

2.定向培养有利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土化

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老百姓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大多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这就要求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要通晓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尽管近年来国家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毕业生服务民族地区,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人才短缺的窘境,但也应看到,这些引进的外来人才由于对当地语言、风俗习惯等不熟,不利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再加上民族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些引进的人才后期出现大量的外流,人才流失严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人才匮乏的现状,还得开发民族地区本土化的人力资源。这就决定了当地教育部门应尽可能扩充民族地区本土化人才的来源渠道,招生时不断加大本土人才的招录规模。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正适应这一要求,在招生时选择人才需求地的学生作为定向生,因为这些学生对当地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都比较熟悉,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也有利于定向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在本地区内选择定向生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可从其他地区内选择。这样就有利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一方面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的稳定,同时也将民族地区庞大的人口规模转化成为人力资源,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内涵

1.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界定

定向培养在我国最早应用于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中,具体指在招生环节就通过合同或协议明确学生的就业去向,学生在学校免费接受教育,相关培养经费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1]。定向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在我国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不同的教育领域正在实践着。其中,2006年开始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07年开始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2010年正式启动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等,都是定向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类型。再如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起连续2年面向四川省甘孜州开展相关本科专业定向式人才招生培养试点工作,也是在民族高等教育教育领域对定向培养模式的尝试[2]。

已有的定向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带来了重要启示,为我们进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对这些已经实施的定向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思考,我们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界定如下:按照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在民族地区选择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作为实行定向培养的学校;制定定向招生方案,让被录取的学生在入学前就与当地行业企业、人事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定向培养学校按确定好的定向培养方案将这些定向生培养成能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定向生毕业后按“定向就业协议书”的要求到民族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人才结构、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出哪些行业人才短缺、哪些岗位急需人才,在此基础上摸清这些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则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和人才要求开设相关专业、招收一定盗康亩ㄏ蛏。在招收定向生时由学校、当地行业企业、学生共同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明确定向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学校在对定向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课程,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有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能力。待学生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业后则根据“定向培养协议书”到指定的岗位工作,进而为民族地区定向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2.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和订单培养

职业教育“订单培养”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它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实践类型。目前,民族地区的很多职业院校也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一些企业冠名的订单班。由于“订单培养”是为实现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用人单位有较多的“话语权”,职业学校一味地去迎合企业的需要,这样就往往会使原来以职业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沦为企业本位的职业培训,职业学校变成了企业廉价劳动力的培训场所,这是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此外,由于企业是营利性机构,始终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的趋利性决定了企业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只会关注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岗位所需技能的掌握,而较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3]。再者,企业的需求往往不能代表社会的需求,如果职业院校只是一味地跟在企业的后面亦步亦趋,难免会使职业院校忽视社会效益,进而削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就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订单培养”来说,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大多是发达地区的企业,这种“订单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大大减弱。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是针对民族地区人才匮乏、人才引进难、人才队伍稳定性差而提出的通过职业院校为民族地区定向培养各类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民族地区,紧跟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定向培养模式不是单纯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宏观把握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预测民族地区未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院校根据这一预测进行相对应的人才培养。在定向培养模式中,用人单位都是民族地区的,这样,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留在了民族地^,进而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构想

培养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定向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思路,在民族地区实行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显得必要而迫切。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没有很好的针对性,再加上当前双向就业政策不利于吸引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就业,就连来自本地区的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回到民族地区工作。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必将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前期广泛深入的调研,笔者认为,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面向民族地区、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的职业教育定向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我们可将这种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表述为“职业院校+地方+行业”的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职业院校根据民族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国家或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给予该地区职业教育特殊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吸引民族地区学生报考民族地区、行业相关的专业,职业院校根据要求对这些学生开展定向式培养,学生毕业后按招录时的签约到指定的民族地区或行业工作。具体来说,这种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形式:“职业院校+地方”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院校+行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院校+地方”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地方”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进行分析,确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职业院校则根据这一分析开展定向式培养。同时,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特殊优惠,如免除定向培养学生的学费并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费补助,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到相应的民族地区工作。这种“职业院校+地方”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特有民族、特困民族以及特定民族。因为这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来说更加落后,人才引进更加困难,人才队伍极不稳定,常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采用“职业院校+地方”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后,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特殊优惠政策,发挥对职教人才流动的导向作用,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流向这些特殊的民族地区,进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特困民族提供人才支持的功能。目前,有一些民族高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展这种定向式的人才培养,如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家民委同意,从2013年起与四川省甘孜州政府联合,从甘孜州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出发,连续两年面向甘孜州开展相关本科专业的定向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三)“职业院校+行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行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民族地区人才紧缺的行业而开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为民族地区人才紧缺的行业对口输送人才。目前,在我国有较多的面向行业开展定向培养的例子。如2007年开始实施的免费师范生计划,就是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匮乏和质量不高而在师范类高校开展的基础教育师资定向培养[4];又如2010年开始实施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也是针对农村基础医疗行业卫生人才短缺而开展的医学人才定向培养[5]。“职业院校+行业”中的行业主要是指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行业以及艰苦行业等,职业院校与这些行业进行合作培养。职业院校根据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和用人协议,学生毕业考核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职业院校+行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民族地区的一些行业培养输送岗位对口的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此外,由于这种定向培养模式面向民族地区的特定行业,对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诸如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工艺品加工制作等产业或行业来说,可以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所需人才。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工艺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士斌.中国高校委托定向培养教师制度的变迁[J].中外企业家,2010(3):215-216.

[2]张明善,严茜,李永政.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07-209.

[3]张命华.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4(7):43-44.

[4]高雪春.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刘振优.定向培养农村卫生医学人才方案的思考[J]. 科教文汇,2011(9):150-151.

On the Direc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CHEN Feng-dan1, XU Feng-hua2

(1. Military Economy College of the CPCA,Wuhan Hubei 430035, China; 2. South-Center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needs not only the expansion in quantity, but also the improvement in quality.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quality. Currently,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uch as unclear orientation, unreasonable professional installation, the lack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weakn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puts forward a direc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vocational schools+region+industry. And an arguementation is made as regards its motivation and connotation. Finally,a conception and overall design are made in hope of shedding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mode.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rientation training

上一篇:中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多样化途径 下一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实效提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