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05 12:10:39

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其思维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思维。

一、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为概念表达往往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和掌握。而恰当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借助长方体体学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比一比相对的两个面是否相同,从而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通过动手触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两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的长度,从而得出相对的两个棱的长度相等;让学生摸一摸每相邻的三条棱相交的地方,说明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并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顶点。学生观察、触摸后,再让学生闭目思、想长方体的形状。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弄清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部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二、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动手操作是掌握计算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亲自做一遍。”让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摆一摆,把抽象的,难懂的算理,通过直观形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让一名学生演示:把7枝粉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支?还剩几枝?通过操作演示,学生知道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知道其中“余数”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这样,学生通过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协调活动,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

三、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当学生在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时,教师就应适时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形成知识概念,并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当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概括总结,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再紧追着学生的思维问: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什么?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为什么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这样,紧密结合学生操作过程的“问”与“答”,较好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操作实践、思考、分析、综合中真正理解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教与学充满和谐,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通过以上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的综合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羊磴镇高红小学)

上一篇:幼儿园环境创设融入国学元素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数学的生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