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10-04 11:23:04

小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新江苏版《小学英语》教材的改革,跨文化意识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老师的重视,我市小学生跨文化知识在不断提高,逐渐有了初步的跨文化态度,获取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本文分析了其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03-02

笔者在近十年的英语一线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我校4位小学高年级英语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并进行课堂观察,听课40余节,认真记录,经过对以上信息的汇总归纳,现将小学高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 缺少跨文化知识的积累

1.1 跨文化基础性物质文化知识的欠缺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Culture time中学过Coffee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 is popular in China.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这一中西方文化差别。但是,再细致深入地问下去: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爱喝茶,你们知道英国人也喜欢喝茶吗?你知道他们更喜欢喝哪种茶?红茶还是绿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惊讶于英国人爱喝茶这一事实,而对于他们更偏爱红茶这一事实,也很少学生知道。

又如,学生学过关于Christmas的课文,知道圣诞节时英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对于圣诞节西方人喜食的食物有所了解:People eat turkeys at Christmas。但是,对于美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感恩节的食物,学生了解得很少。大部分学生对于What do people eat on Thanksgiving Day?这一问题,表示不知道,或者凭着圣诞节的食物进行猜想,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1.2 跨文化基础性日常生活文化知识的贫乏

笔者在时间观、个人隐私、称呼语、感谢、称赞、接受礼物和电话用语方面,对学生进行访谈。如:

①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你会提前到?及时到?还是晚到一会儿?

②你会去问你的外教老师年龄吗?

③你的同学买了一件很漂亮的文具,你会去问价格吗?

④你在家会直呼长辈的姓名吗?外国人的这种做法礼貌吗?

⑤你常跟妈妈说“谢谢”吗?

⑥外国人夸你今天穿得真漂亮,你会这么做?

⑦你收到外国人的礼物,你会怎么做?

⑧打电话的时候,你会先跟对方说你是谁吗?

在这八个问题中,学生对②和⑦的回答比较接近西方的文化。其余的还是会按照中国式的思维去思考,就有可能在实际的交际中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笔者认为,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直接导致在真实的交际中产生沟通障碍,致使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 缺乏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学生已经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跨文化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态度除了开放、欣赏之外,还包括移情,即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认同他国的文化,也不贬低我国的文化。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也包括对异国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移情意识和好奇心这两方面做得还不够。

2.1 移情意识不够

【案例1】

教师在讲完《5A Unit7 At weekends》后,呈现下面的对话:

David: OK, Nancy, what’s the problem?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it?

Nancy: No… I don’t know.

David: Come on, Nancy, I’m your brother. What’s the matter?

Nancy: It’s Yang Ling. She’s really fun to be with, but she’s very selfish.

David: Why? What did she do?

Nancy: We went to see a film yesterday. I bought the tickets when she was on her way to the cinema.

David: So?

Nancy: Well, she never gave me any money for her ticket.

David: Wow! That sounds pretty bad.

Nancy: I know. She’s really a good friend, but she makes me mad, too. What should I do?

David: You should tell her what you really think of.

Nancy: Thank you, David.

在【案例1】中,学生刚开始不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 Ling是自私的人。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了解这一西方习俗,即:他们在很多场合讲究分摊费用,像到餐馆吃饭,除非对方讲好是a treat,自然应该分摊;搭朋友的车到较远的地方去旅游,应该付汽油钱,等等。学生知道了这个习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 Ling很自私了,因为按照go Dutch这个习惯,Yang Ling该付给她电影票钱。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根据西方的价值观念,Nancy的想法并不奇怪,应该理解和尊重西方人的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不应该取笑Yang Ling小气,因为在我国,Yang Ling可能在其它场合用另外的方式,把电影票钱给还了。

2.2 好奇心不足

【案例2】

教师在讲授《6A Chinese New Year》的Culture time:

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 “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由于考虑到学生对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这两大节日比较熟悉,而对于感恩节这个节日不是很熟悉,且教材只配了一张简单的图片。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文字的基础上配了图片和声音,还播放了人们过感恩节的短片,问学生: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anksgiving Day?但是,有学生低下了头,有学生发出感叹声,有学生摆手,有的甚至直接喊出:No!只有少部分学生点头或说:Yes!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浓,并没有表现出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案例2】只是笔者在课堂观察中看到的众多类似例子之

一,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想激发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好奇心,但是,学生满足于课本提供的内容,对于考试不会考的、暂时用不到的跨文化知识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欠缺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话题主要限于常规话题,如兴趣爱好,课堂语言知识。一旦离开了书本和课堂,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就会出现各种交流不畅的情况。

【案例3】

2012年7月,我校五、六年级的学生赴新加坡参观游学。新加坡当地学校安排了两国学生互赠礼物的环节。新加坡小朋友很热情地与我国学生进行交流,但是,我国的学生面露难色。笔者注意观察了一对小朋友互赠礼物的情况。Cindy来自新加坡,Lily来自中国。

Cindy:Hi.(轻松)

Lily: Hi.(较紧张)

Cindy:My name is… You can call me Cindy.(面露微笑)

Lily: My Chinese name is … My English name is Lily.(比较书本化,但是能够继续交流下去。)

Cindy:This is a paper flower. I made it with my mummy last night. Do you like it?

Lily:…(抬头望我,寻求帮助,我示意她接受礼物。)

Cindy:Here you are. Do you like it?

Lily:…(接受礼物,没有答谢,并把自己想送给对方的礼物推给对方。)

【案例4】

2013年4月,澳大利亚詹姆布鲁克小学部的校长和几位教师到我校进行交流。这是一个与外国人亲密接触进行对话的好机会。学校安排了一个气氛比较轻松的时机――冷餐会,让学生介绍中国特色美食给外国友人。笔者注意观察了整个会场,几乎所有学生都是端着餐盘,像背书一样,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讲给了外国友人听,讲完后,像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使命一样,立即撤退。对话前面没有简单的自我介绍,对话结束没有礼貌的再见。当自己的“任务”完成后,就负责“吃”,不再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案例3】是我们走出国门,【案例4】是外国友人到我国来。其实,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案例3】送人礼物这一话题已经学习过,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This … is for you.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案例4】学生只要礼貌且大胆地进行交流。从这两个案例,反映出,学生缺乏灵活运用已学语言进行真实交际的基本技能。另外,学生还缺乏在交际中运用体态语的基本技能,如面部表情,微笑等。

综上所述,无论在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还是在跨文化技能方面,学生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思,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直面这些问题,探索出解决之道。

参考文I: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人文素养的教学探究 下一篇: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视域下的高职普通话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