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花选美:这个时代的精神错乱

时间:2022-10-04 09:47:30

校花选美:这个时代的精神错乱

中国的“选美”,最初在80年代以选拔“青春美”、“内在美”的形式出现。之所以不用“选美”这个词,是因为当时它太过敏感,容易令人想到资产阶级趣味。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选美活动,便借以“青春风采大赛”的名义。对比将乳间距设为评审标准,当年的“青春风采大赛”并未缺少对女性身体的打量。创办人之一张耀,当时是艺术学院的油画老师,他与作为舞蹈演员的妻子,以及另一位创办人张安东一起提出,“美”的标准也应包括三围比例、臂展长度,甚至脖颈长度。有趣的是,今日的学生抗议这些选美物化、标准化女性身体,那时的参与者却是以此来礼赞新时代女性的身体。

改革开放后,选美使得女性气质被重新发掘,同时也代表着一股新潮流的崛起。《当代电视》的编辑部主任朱汉生曾在《中国新闻周刊》中提到:“那是个大潮涌动、敢为天下先的时代,很多干部都想着做大事,标新立异,根本不保守,不像很多时候,官员只求自保。北京首届选美,正是这种潮流的体现”。换句话说,80年代的选美不仅仅是选“美”,它代表的是时代的解放,以及女性自觉意识的兴起;它抗议传统对女性的压抑,同时也直接挑战压迫性的社会体制。

然而当初充满反抗的选美,如何在今日被看做是贬低女性的元凶?时代的转变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资本的急遽发展下,市场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也逐渐掏空一个社会曾有的内涵与价值观。商品化的结果是,女性的身体不再具备反抗力量,反而成为大小厂商以“选美”之名相互争夺利益的战场。这使得公众大多只关注事件本身,或台前的美女,而忽略这隐身其后的幕后主宰。

同时,武汉高校女生的激愤、媒体的跟风,与反抗这样的选美是毫无关系的。或者说,那不过是另一个秀场。在抗议的现场,学生高举着“不做花瓶,只做自己”的标语。他们所反抗的选美,正如打碎的花瓶一般,里面空空如也。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取代花瓶的“自己”,又意味着甚么呢?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停下来直面“自己”的深意,会不会发现那也不过是另一个花瓶,以“独立人格”瞒人骗己,若被打破,里头亦是空空如也?

上一篇:一场华丽的冒险 下一篇:创业者如何创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