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闻报道中的因果把握

时间:2022-10-04 09:41:48

谈新闻报道中的因果把握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在报道的形式上,新闻报道的变化则比较小。特别是在写作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没有紧跟上转轨的需要,也适应不了新时期的受众,亟需进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力求多侧面多层次地报道变化中的事物,使新闻报道立体化。我们不想用一种新的模式要求所有的报道,但是可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报道,特别是那些从较大广度和深度反映某一事物的新闻、通讯、调查等,应该如此。

打开我们的报纸,稿件似乎只需要分为两大类:表扬稿和批评稿。凡表扬某人或某事物的,绝对没有半点批评;凡批评某人或某事件的,也就没有一句肯定和谅解。这种绝对化的报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甚至一个单位3个月前受到批评时,通篇是批评和抨击;作了些改进,3个月后受到表扬,就一点儿问题也不提。我们平常也讲究既报喜又报忧,但只是这个单位报喜,那个单位报忧,很少看到对同一个报道对象既报喜又报忧。这就使报道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总是有着或大或小的距离,使报纸在读者心目中不怎么可信(又说不清为什么不可信)。我们的不少读者批评报纸不真实、不可信,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报纸发了多少纯属子虚乌有的假新闻,而是那些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与事物原貌有距离的新闻报道,在读者心中积淀起不可信的因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起着消极作用。

克服这种毛病,其办法就是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各个不同的侧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度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把握好事件的因果关系。

由于立体化的报道可以多侧面地反映事物,因此它最适宜于用来加强对中间层次(不好不坏)的报道。中间层次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多的,但中间层次也最需要引导和指导。媒体可以通过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在同一报道对象身上,表明肯定哪些方面,不赞成哪些方面,期望和主张什么。在新闻改革中,我们很重视扩大报道面。而立体新闻正基于上述特点,可以成为加强中间层次报道、扩大报道面的重要途径。

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应用到批评报道中来,即为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媒体的批评报道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通篇都是不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和评论。不管是谁,一旦选为批评对象,都是从头批到尾。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或能使被批评者得到某种谅解的材料一律避开,对被批评者过去的成绩更是只字不提,这是有悖于新闻报道本质的。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要做到公正、客观,只有公正、客观,才是尊重事物真实,才能让受众接受,使受众口服、心服。

传统的平面化的报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无论现实生活多么复杂,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多少种,出现在报道中的事物变化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大到“某部门整顿党风,整出经济效益”,小到“某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精神文明村”,都不离这种模式:因为A,所以B,即由一个因,结一个果。实际上,报道中的因只是这个单位、这一部门发生变化的诸多原因之一,并且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报道不过是选个角度来做文章罢了。

比如,有的新闻在报道一种做法时,为强调其重要,硬是把一个很大的“果”挂在它后面,造成因小果大。有家大报曾报道一个煤矿的灯房女工,说她们主动组织起来,为井下工人洗衣服。这个事迹是好的,但它后面却写到:矿工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大战煤海夺高产,几个月来增产煤炭八千吨。这个“八千吨”的果,似乎都是洗衣服洗出来的,读后使人心中泛起一种不可信的感觉,反而影响了这篇报道的效果。这种硬拼凑出来的因果关系不如割断为好。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为人民负责,公正、客观地向社会报告事物发展变化的心理态势。运用这种心态和形式写作,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在受众那里可信、可读、可亲。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日报社)

上一篇:找准“生长点”“交叉点”和“聚合点” 走有特... 下一篇:美丽逆袭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