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策略

时间:2022-10-04 09:27:26

浅议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当前农信社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危害

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不仅是经营货币,而且也在经营着风险。就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和外部环境复杂的农信社而言,面对的既有人的风险,也有制度的风险;既有内部的风险,也有外部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农信社遭受损失的信用风险,这是农信社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二是因资金短缺导致资金调度和紧急流动应变能力不足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三是内部工作人员、监守自盗或外部人员伪造信息、套取资金带来的道德风险;四是员工不遵章守制、违规操作带来的操作风险;五是利率波动、客户竞争、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资本市场、资金涌入房产行业等潜在的市场风险;六是综合业务系统、卡业务、ATM等自助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风险;七是案件和安全风险;八是服务质量低下、案件多发可能引起公众的信任危机的声誉风险。当前这些风险压力日益增大,其综合作用在农信社脆弱的肌体上,一旦井喷爆发,不仅可能导致部分信用社破产倒闭,对客户利益造成伤害,而且还可能波及整个信合体系,导致社会公信力下降,引发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安全稳定。

二、农信社风险管理与化解存在的问题

自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信社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深入,风险化解手段持续完善,风险识别计量工具创新使用,风险管理水平大为提升,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系统风险防范体系缺失,历史积弊依然存在,内部控制仍较薄弱,甚至个别地区和机构案件多发、频发、风险突出,究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很多机构将着力点更多的是侧重于信用风险,而对于道德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仅限于表层认识;岗位职责的设定没有有效体现监督制衡,如信贷风险政策制定与执行未能良好分立,且各种风险管理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二是规章制度不完善。对一些业务经营尤其是新兴业务存在监控盲区;同时制度的压力传导不够,执行力弱化;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为主,缺乏事前、事中监督。三是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受法人结构、硬件支持、客户群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没有建立一套成熟、实用的风险管理IT信息系统,导致在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报告上的及时、准确性上不够。四是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方法单一,对各类风险仍以定性分析、主观臆断为主,缺少深度定性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精细化管控不足。五是权责利配置失衡。现有的绩效分配机制不能体现薪酬收入与承担责任的大小多少相匹配,可能导致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甚至掩盖风险。六是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无论是高层管理还是各专业条线员工,多经验型,少专家型、研究型,专业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七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管控文化。风控文化没有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发展全程,抗风险就是求生存、促发展的理念没有得到全面树立,导致风险管控落实不够到位。

三、强化风险管理与化解的路径

风险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总则,从战略偏好、规章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等多方面着力,建立政策明确、责任到位、手段科学、处置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控制单一风险向控制全面风险、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一)确立风险管理战略与偏好

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资本实力,结合经济金融政策、监管要求、股民价值回报、同业竞争水平等,明确整体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即愿意承担怎样的风险、承担程度及收益,并通过资本充足率、风险资本总量、各类风险资本占比等指标加以量化,抓好风险偏好的压力传导,向各专业条线和机构科学分配。

(二)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

“三会一层”要明确定位,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的“三位一体”风管体系;遵循前、中、后台相分离,业务部门、风险部门、监察审计部门要既分工、又合作,形成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从省联社到县联社、再到基层信用社,逐级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岗,配备专业风险管理经理,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强化风险信息传导及联动处置,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管理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三)健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对现有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对新业务和新产品需要重新制定或修订的制度、流程,预先做好可行性分析,确保可操作性强。让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断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并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确保所有风险毫无“漏洞”可钻。

(四)建立风险管理科技信息系统

在已建立的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1104”系统等的基础上,从风险组织流程、计量模型、数据库等入手,建立系统缜密、覆盖宽泛、信息全面,能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风险动态变化的IT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实时对所有机构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评价,以及时预警和处置。

(五)强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将风险管理与整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有机结合,实行定期目标经营责任制,对各社现有的历史包袱和风险状况进行清理核实,新老划断,分别考核奖惩;建立严格的风险问责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对诱发风险的一线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及未及时发现风险的稽核人员一并追责;加重惩戒监守自盗等“不道德”行为,时刻保持对道德风险的“零容忍”高压态势。

(六)优化贷款投向和结构

在满足农户基本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转变资金投放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党政、招商引资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优质重大项目;积极拓展消费信贷,鼓励和支持返乡民工、大学生“村官”利用所学技术回乡创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壮大优质客户群体,同时调优贷款投向和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稀释降低信贷风险。

(七)打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制定高标准的员工行为准则与职业操守,加强对员工从业知识、风险要求、道德思想及案件警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建立风险为本的企业文化,并强化传播和渗透,使全体员工自觉形成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的经营管理行为。

(八)努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加快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各行业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联合机制,树立全民信用意识。同时,处理好与地方党政、执法部门的关系,争取对公存款充实资金实力;充分借助行政、法律等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保全资产,使农信社正当、合法的权益得到保障,风险得到化解。

作者简介:周福才(1966-),男,河北省武邑县,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金融。

上一篇: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篇: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