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时间:2022-10-04 08:51:29

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著名特级教师朱永新老师出版的书。阅读朱老师的这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书中的许多观点我深深认同,如“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力量”;特别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在此,就朱老师的家庭教育而谈谈我自己的感想。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更是家庭希望。现代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教育好孩子。那么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说文解字》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本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如此简单、如此朴实。然而,施教活动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汇聚生活的点点滴滴。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发挥智慧,为孩子创造健康、自由,充满爱心的成长环境。

一、教——上所施下所效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家庭的施教者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1.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一出生,他心灵上这块土地是荒芜的,父母是这块土地的第一个播种者,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因此朝夕相处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清晰可见的,父母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很着急,天天有一个榜样在身边,孩子自然也容易着急;父母对孩子暴力,孩子也会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父母语言不文明,孩子也会使用不文明语言……孩子爸爸早上起床比较迟,上学就会有点匆忙,而现在路上开车不太守规则。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不太文明的语言。几次之后,孩子在碰到不顺心的事,也说不文明语言。当大人意识到这点,注意文明用语。过段时间,孩子的不文明语言也会销声匿迹。这就印证了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冷静对待孩子的问题

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也在加速,希望一切都要快。但教育孩子是慢活,是急不来的。尤其是孩子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的情况下,家长先要掌握好自己的情绪。先平静下来先不急、不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仔细思考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步骤。我孩子起先遇事很偏执,爱闹情绪,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次他同学来我们家玩,他们因为争玩具闹得很不愉快。孩子说话很难听,让同学滚,对方也不示弱两人对骂几句。同学走后,他还要追出去打人家,我一直拦住他。当时的我很生气,骂了他。并且说再这样打死他。儿子当时就说打死他,不活了。他的话让我意识到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静下心来。第二天,等他情绪好时候,问他在学校跟谁玩得最好。等他讲出该同学后,再以平静的口气问为什么会出现昨天的事情。同学到家是客人,我们应该让他才对。同时我给他讲些如何和同学相处道理。在他能接受的情况下,问他该如何解决昨天的事。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说向同学道歉,而且去做了。之后表扬了他。后来虽说他时常会出现同样的毛病,但每次都能冷静处理,渐渐地,他不爱闹情绪了,出现事情会跟父母商量。

二、育——养子使作善也

1.养子先养心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教育同时要注意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如何来养孩子的心,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作为父母,首先要把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其次,还要有一个从容、淡定、包容的心态,给孩子一个自主的空间。

现在孩子生活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生活热情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如何应对,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生活热情?点燃孩子内心的生活热情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生活的热情。因此,积极、乐观、豁达的性格与良好的世界观是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

2.给孩子创造自信的空间

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强势父母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所以,父母选择适当时机在孩子面前示“弱”,扮演需要孩子帮助的弱者形象,能够给孩子创造一种自信、自强的空间。让孩子的能力有展现的机会,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胜任一些以往没有胜任过的工作。因此,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孩子自信而坚强的内心。

总而言之,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化,而是育人、养心。教育是否能够取得的好的效果,与父母的心态、耐心、智慧都是成正比的。

上一篇:谈谈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六化” 下一篇:浅谈在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