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引领下的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04 07:57:45

“积极教育”引领下的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摘要: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文章从选择有效问题、合适的发问点、有效反馈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旨在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积极教育;化学课堂;有效问题;有效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12

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不仅存在知识经验的交流,也存在情感的体验交流。如果是以学科为本位,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将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探究,我认为课堂进行有效提问是很有效的方法。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现代科学表明,情感和认知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成的。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参与中,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努力创建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中心任务。而所谓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节奏过快。大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提问,但是提问频率过高,平均每节课提问高达30次。节奏过快,学生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无“度”。有的问题过浅,无法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有的问题过深,超出了学生应答极限。

3.学生参与度低。虽然教师在课堂中提出诸多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是教师自问自答中过去了,有些问题是学生齐答中过去了,看似热闹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问题却很少。

4.教师的评价反馈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针对性,“不错”、“很好”等这些模糊性词汇在课堂评价中盛行。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对下一轮的学习内容将会充满了探究欲望和求知热情。

面对课堂提问的种种现状,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深思。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有效教学的质量。有效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有效问题是那些背后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能够产生良好效应的问题;能够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的问题。

1.问题设计内容的指向性

教师的有效问题必须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那些过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是仅凭已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也最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 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知识来积极思维, 有目的地积极探索。例如:“氯气的物理性质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就过于简单枯燥,反而会让学生陷入死记课本知识的误区。“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设计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收集。”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利用已经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并且结合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深化课本知识,探求更多不熟悉的知识,真正起到激发积极思维的作用。

总之,问题设计要中心明确,内容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

2.问题设计形式的启发性

中学化学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事实性问题,包括判断题与描述题。例如“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吗?”“某个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等,这些只要作出简单的判断、描述就够了,不需要学生灵活应用,这类问题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二是启发性问题,包括分析题、比较题、发现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对所提问题能创造性地加以分析、比较、综合,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关于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先演示钠与水反应,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钠为什么熔化成小球并逐渐消失?”“为什么钠会迅速游动并发出嘶嘶声?”“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认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回答上述问题后自然会得出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并能自主写出相应反应。如果再提出“如何收集并检验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会想到一些方法,例如先将钠用铝箔包住,并刺几个小孔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镊子夹住,再用装满水的试管排水法收集。

总之,启发性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才能得出答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是问题设计的主体形式。

3.问题设计过程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有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 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例如: 浓硫酸和蔗糖的实验中体现了浓硫酸的那些化学性质?讲解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激发学生对铁制品腐蚀探索应该怎样进行有效防护。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合作中达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选择合适发问点的有效策略

在合适的发问点处提问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问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师提出问题的质量。

1.在新授课开始引出疑问

新授课的轻松而富于智慧的导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奠定学习的气氛和节奏。例如,在讲授“金属的腐蚀及防护”时,教师预先准备两根小铁条,一根放在干燥器,一根放在露天有水处。第二天展示给大家看:“请同学们看,一根光亮如新另一根锈迹斑斑。为什么有如此的不同呢?在学习今天的内容后大家就会了解其中的奥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新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自然过渡到新授内容。

2.在平淡处引出玄机

波澜不惊的学习会让学生停止思考,不再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化学概念的时候,学生往往不求甚解,认为概念的表层含义就是认识的全部内容。其实很多化学概念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外延。此时,教师应该及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字中的玄机。例如,在学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后,例举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对于问题的结果也可以进行小组交流谈论。学生利用概念进行直接判断,然而在小组交流中发现彼此的不同,通过学生之间的谈论,对概念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最后也就能彻底理解其概念的本质,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文字。

3.在重、难点处激发学生思考

对于重点知识不一定很难,通过设疑发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反复揣摩以达到真正理解。难点知识是学生不易理解、易混淆的内容,通过分解问题的难度,达到由难到易再由易到难的结果。例如:讲授酯的性质可以问:“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当学生看到碳酸钠溶液表面一层油状液体,并闻到其特有香味时,自然会结合前面的问题进入积极思考的情境之中。再如讲“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时,可边讲边设问:“为提高氨的产率,是加压还是减压?为什么?压强太大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升温还是降温?为什么?温度太低会出现什么问题?应如何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通过层层发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能得出结论,并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4.在新课结束处引出悬念

好的一堂课应该是矛盾而终,意犹未尽。很多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联系,相互衔接,形成体系。在课堂的结尾处发问,用已有知识启发新内容,为下一节的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学习Al(OH)3的两性后,问:“铝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酸是它的天敌,那么假如是遇到NaOH强碱又会怎么样呢?是否和这堂课学习的Al(OH)3一样呢?”如此的提问,既复习了本节所讲的主要知识点,又为下节课铝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学生应答的有效反馈策略

1.等待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学生心中有了答案,表情会比较轻松,会用自信的眼神看着教师。如果学生低头或者躲避教师的目光,那他一定还没有把握。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等待的时间要看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关于记忆型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探究性的问题,等待的时间就稍长一些。教师提问等待的时间,也就是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也是知识结构迅速重组的最佳时期。

2.倾听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倡探究、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倾听。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要组织其他学生关注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每个学生获得益处。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课时紧张,学生还没有说完,就越俎代庖,急忙说出答案。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不仅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还要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教师如果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那是不可能对学生的发言产生欣赏和理解的,而学生也就无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

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对于正确答案,或加以肯定,或进一步启发诱导,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潜能。教师评价,应杜绝空洞无用的夸奖,比如任何回答都是“很好,不错”,而是要一针见血地说清学生回答好在哪里。如果回答不够准确,教师也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在语言上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在肢体语言上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理解。教师的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达到积极教育的作用。

自我评价:、自评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了解自己学习现状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学生很少自评,教师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自我评价融入学习过程中。化学教学中,对于一些合作实验,可以在小组实验结束后,组内互相自我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也增强了对化学实验的积极情感体验。

同伴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评价让学生得到及时详细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肤浅的学习。在同伴评价活动中,学生通常能比较坦然地接受彼此的批评,学习好的学生也愿意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既促进了学习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也促进学困生的共同进步。让全体学生都成功地体验积极情感。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2] 易东平.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教育导刊,2004,(9):36

[4] 田瑞琳.浅谈化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文汇,2008,(5)

[5]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上一篇: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音乐游戏 下一篇:2溶液与CO2反应的生成物探究'> NaClO溶液、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