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立足增收 壮大扶贫产业

时间:2022-10-04 06:19:34

樟树:立足增收 壮大扶贫产业

近年来,江西省樟树市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建基地、育龙头、活市场,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培植发展壮大扶贫主导产业,贫困乡村扶贫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

抓住三个关键 优化环境抓项目

贫困地区群众之所以长期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樟树市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高度重视,明确了发展扶贫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

为找准主导产业,该市在对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劳力状况、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听取专家意见,因地制宜确定了适合本地发展、有市场潜力的项目。

洲上乡在遭遇一场罕见冰冻灾害侵袭,1万多亩柑橘林受冻枯萎导致原有支柱产业垮塌后,为帮助农民摆脱困境,乡产业办进行了项目筛选。发现海南青皮冬瓜肉嫩味鲜,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比较畅销,产量高、收益好,并且洲上砂质壤完全适合青皮冬瓜生长,如大面积种植,产后销往江、浙、沪一带,运输成本上比海南节省了近2角钱一斤,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综合分析情况后,该乡在2000年引进青皮冬瓜种植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到现在成为江南最大的冬瓜种植基地。

要将新引进的项目大面积推广,在贫困乡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群众普遍家境差、收入低,经不起折腾,怕担风险。面对群众的思想困惑、技术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樟树市没有用强迫和命令的方式去推进项目,而是采取基地示范、干部带头的办法逐步推动。

中洲乡在推广种植中药材过程中,该乡荷陂村主任邹梅生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承包了100亩山地种植黄桅子,取得良好效益,带动了全乡的中药材种植。洲上乡在推广青皮冬瓜时,第一年也是由湖西村委干部裴志平试种了50亩,取得了初步成功。第二年乡政府争取上级8万元资金支持,专门建立了一个100亩的科技示范基地,并下派几名懂技术的干部专职管理,再次获得丰收,冬瓜亩产近7000公斤,亩纯收入达3000元。示范种植的成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冬瓜种植迅速在全乡推开。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扶贫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樟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高效的办事环境。

各贫困乡都成立了产业办,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对扶贫主导产业进行筛选确定、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为适应主导产业规模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需要,乡村干部上门入户做了大量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5000多亩。另外,还对部门行为进行规范,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在办证、贷款、用地、用电等方面,对产业扶贫实行倾斜,对破坏生产和影响市场销售的事件,严肃查处,确保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紧扣三个环节 突出重点强支柱

一是建基地,打造扶贫产业特色。樟树市针对各贫困乡村的特点,按照“调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着力抓好基地建设。现在全市贫困乡村已形成了以青皮冬瓜为代表的蔬菜产业、黄桅子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等三大扶贫主导产业。贫困乡村发展冬瓜基地5000多亩,黄桅子、吴茱萸、车前子药材基地4000多亩,生猪养殖规模达12万头。其中13个重点村参与主导产业的农户有2435户,其中贫困户834户。主导产业为每户增收1300多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增收980元,主导产业占重点村农业收入的51.3%。

二是育龙头,提升扶贫产业品质。龙头企业建设是“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樟树市树立扶持产业必须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形成产业扶贫的良性循环。

为吸引龙头企业到贫困乡村建基地联农户,樟树市在政策上对这些企业予以扶持,在融资、立项、用地、评优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如仁和集团经该市推荐,2006年被认定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后,享受到3000万元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近年来,仁和集团加大了在贫困乡村的支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市建立中药材基地1万多亩,联结农户5000多户,其中洲上、中洲等贫困乡与仁和集团签订生产订单的贫困户有600多户。

三是拓市场,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樟树市引导当地乡土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乡村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原则,组织利益的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进入市场难的问题。

加工规模达20000吨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樟树市其门堂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在洲上乡、中洲乡等贫困乡村组建蔬菜加工合作组织,与贫困农户签订蔬菜生产订单合同,向农户提供种子和生产技术,每年在贫困乡收购榨菜、黄瓜、萝卜、豆角、辣椒等蔬菜3000多吨。中洲乡万塘村村民孙冬平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带头组建生猪运销协会,在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点,协会每年销售生猪近3万头,将全乡养猪户与市场对接起来,带动了本乡及周边乡镇生猪养殖的发展。

实施三项举措 转变作风助增收

一是提供资金支持。樟树市采取向上争取、政府补贴、信贷支持等多种途径,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市扶贫办、开发办等市直单位为贫困乡发展扶贫产业争资达100多万元,投入到示范园建设和土地整理、灌渠改造上。市政府还出台政策对发展扶贫产业的大户和企业实行奖补扶持,如投资中药材种植连片200亩以上,每亩扶持20元;对能繁母猪每头补助100元;对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十年新增的地方所得税50%返还企业。

各贫困乡也结合自身实际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如中洲乡对引进优质生猪良种猪的农户,每组奖励3000元,对种植百亩以上冬瓜药材的大户,每亩奖励100元,对年出栏百头生猪的给予税费优费。

二是提供技术指导。为让群众掌握技术,樟树市以示范基地为平台,在基地现场讲解、传授种养技能,让群众看有场所、学有样板。另外,还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乡土种养能手集中举办培训班,为群众提供种养技术服务。洲上乡为抓好冬瓜产业,高薪从海南省文昌县聘请青皮冬瓜种植专家林冠中长驻当地指导冬瓜种植,群众戏称他为冬瓜的“保护神”。

三是提供信息服务。樟树市乡两级单位部门利用接触面多、视野宽、信息广的优势,为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一方面及时将从调研活动、新闻媒体、会议、考察、招商等途径了解到的产业信息及时提供给种养户。另一方面,适时组织带领种养大户到江浙等地农副产品市场进行调研,了解销售信息。如洲上乡抽调了十名乡干部在武汉、长沙、宁波、杭州等地设立了十多家产品销售窗口,既销售了农副产品,又及时把市场信息传回来指导生产。

(作者系江西省樟树市副市长)

上一篇:手写数字签名进化论 下一篇:关于测绘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