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对记忆的影响

时间:2022-10-04 06:15:44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对记忆的影响

【摘 要】分别研究了不同人格特质(包括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倾)的不同水平与不同情绪状态(快乐、悲伤)对短时记忆(记忆材料为无意义大写英文字母组合)的影响。被试为西南师范大学183名本科生。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被试不同的人格特质,实验诱发被试不同的情绪后进行记忆再认测验。结果表明:(1)悲伤组的被试的记忆成绩边缘显著高于快乐组;(2)精神质、内外倾与神经质对记忆成绩的主效应不显著;(3)内外倾类型和神经质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那些内外倾得分较低而神经质得分较高的被试记忆成绩最好,而内外倾得分较高神经质得分较低的被试记忆成绩最低;(4)诱绪的强度大小对记忆成绩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人格特质;情绪;短时记忆;机械记忆

心境一致性记忆(mood congruent memory)又叫情绪一致性记忆(emotion congruent memory),Blaney(1986)将其定义为“与编码或提取时的情绪状态具有相同的情感效价的材料对编码及提取的促进作用”。庄锦英(2006)把其定义为“当人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倾向于选择和加工与该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

第一,相关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有很多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地方,我认为这一点主要是由于情绪和人格本身的复杂性,被试的构成不同(有的研究者用的高抑郁或高焦虑的特殊被试,有的用的普通被试,而且被试的种族、地区、年龄、文化也有差异,见前面综述),以及实验控制的不同(单就情绪诱发这一块,有回忆情绪事件、看图片或影片、听音乐、做表情动作、完成实验任务、Velten技术、催眠等多种不同技术,不同技术所诱发的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二,目前的研究除少数聚焦于生理脑机制研究层面外,大多数局限于心境一致性效应和特质一致性效应的研究,不管做的研究是内隐记忆、外显记忆、错误记忆,还是长时记忆中情绪事件信息的提取,所用的实验材料都是一些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词汇或事件,以此来研究被试在特定情绪状态下对特定情绪性记忆的研究,人的记忆不仅包括和情绪有关的记忆,更多的是其他的记忆,因而局限性明显;第三,目前国内外有关情绪与记忆的研究大部分是二元分类研究,即考虑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但很少涉及情绪强度对记忆的影响。

为了选取有效诱绪的视频片段,在网上搜索10余部比较流行的诱绪效果较好的视频,请同学观看并评议,选出诱发愉悦情绪的视频《搞笑小警察》、《猫和老鼠》以及诱发悲伤情绪的视频《来信》、《交易》这四个短片作为预备实验的材料。随后我们进行了情绪诱发的预实验,选取34名被试(男22名女12名),每人看情绪效价相同的两个电影,观影顺序AB法平衡。16名被试观看了诱发快乐情绪的电影(称之为快乐组,下同),18名被试观看了诱发悲伤情绪的电影(称之为悲伤组,下同),每看完一个电影,要求被试填写一个简单的5点情绪自评量表,然后只收集愉快的和悲伤的得分作为结果。

对快乐组的快乐得分按得分高低分为三个水平,悲伤组的悲伤得分按得分高低也分为三个水平,然后分别对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悲伤组F(2,82)=7.433,p=0.677,还是快乐组F(2,87)=1.097,p=0.422,情绪上得分高低不同的组的记忆保持量都没有显著差异。以人格类型和情绪分类为自变量,机械记忆保持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情绪因素的主效应位于边缘显著性水平,悲伤组的记忆保持量高于快乐组,F(1,173)=0.370,p=0.062;(2)人格因素方面,尽管从平均分来看,精神质高分被试的记忆保持量高于精神质低分被试的记忆保持量,内外倾方面的记忆成绩低分组>中间组>高分组,神经质方面的记忆成绩低分组

本研究结果表明,悲伤情绪的被试的机械记忆水平边缘显著高于快乐情绪的被试,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正性情绪促进认知活动,负性情绪阻碍认知活动。笔者认为本研究的结果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实验材料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导致,本研究采用无意义字母组合作为记忆材料测机械记忆能力,也就不存在心境一致性效应,所以机械记忆保持量的差异背后所反应的记忆能力的差异应该是与唤醒度相联系的,悲伤组的机械记忆水平高于快乐组,可能是因为悲伤组与快乐组的唤醒水平不同导致,而不能因此就推论悲伤情绪比快乐情绪更有益于记忆。把情绪诱发材料换成其他不同的唤醒度水平的材料,可能结论又会不一样。

参考文献

[1] Blaney P H. Affect and memory: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6(99).

[2] 庄锦英.影响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因素[J].心理科学,2006 (05).

[3] 陈莉,李文虎.人格特质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 陈少华,郑雪.人格特质对选择性加工偏向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05).

[5] 陈仲庚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02).

[6] 郭秀艳,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河南省贫困地区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 下一篇:县域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认识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