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胜”的推力与精神的熏香

时间:2022-10-04 03:22:35

【摘 要】“道”是中国哲学话语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玄妙抽象的原始思维的产物,为了将“道”之本质与精髓清晰的表达出来,老子与庄子创造诸多为“道”服务的象征系统,水意象便是其中一类。然而老庄却分别赋予水意象不同的涵义,文章将以水意象背后隐藏的人生功用为立足点,对老庄的水意象进行简单比较。

【关键词】老子;庄子;道;水意象;无为

水,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原始意象。按照荣格的观点原始意象属于人类共同所有的先验形式,“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些意象时,我们发现,它们为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曾经提到“水是对无意识的最普通的象征。”在中国早期思想家的作品之中,水意象随处可见。老庄更是经常以水喻“道”,在《老子》、《庄子》文本中,与“道”关联的意象常常是由水路,或者与水有关的水系意象而延伸开来的。

水意象在《老子》中常常是作为“道”的概念原型直接出现的,具有浓郁的象征意义。老子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将“道”比作水,以水之“无为”作为世界本体“道”的象征表达,以此完成对玄妙之“道”的物化,而隐藏于水意象背后的则是老子深沉的处世哲学。《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王弼注:“水皆应于此道也。”《老子》文本中水是无形“无为”的,水遇山则绕行,见坝则积蓄,高则成瀑,低即成湖,适应环境却又不失本性。

《老子》之水“无为”首先表现在其处下的自然品性和善于处下的生存之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的首领,是因为其善于处下,有容乃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甘露、川谷、江海都是与水有关的水系意象,老子以水之“处下”言的是“道”在天下,通过水“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彰显的是水之处下与包容,正是因为水善于处下,兼容并蓄,滋养万物却不与物争,才使之成为“万物之所归”。《老子》第六十一章云:“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王弼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

《老子》之水“无为”也表现在其性“柔”上。《老子》中提到“柔”共十一处,“柔”可谓为老子处世哲学的精华所在。水是至柔的代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由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王弼注:“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物极必反这也就是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水之“柔”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就是“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若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像“川谷之于江海”般善下,正如美国学者艾兰所说:“《老子》孜孜于对水的模仿,但这仅是一种策略计谋。水之柔弱与不争,屈从于坚强之物并安于卑下之位,但最终征服一切,无敌与天下。它‘无为’,但它是最终的胜利者并养育万物。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一特性也是‘道’的特性,它被直接比作水。这些是君臣、武士应该培养的人的品性,这是高超的计谋也是最大的功利。”

水之处下与柔弱,其实是“道”之“无为”的一种展现,正是因为这种不刻意而为之的“为”,才能够以下为上,以柔克刚,也正是因为这种“无为”,才能拥有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水滴石穿的力量,最终收获“善胜。

庄子总是把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满怀深情化作某一个具体的意象去阐释,将现实世界的普通物象,至于天地精神之中,设置幽默和蕴含智慧的寓言以言“道”之难以名状与不可捉摸,以此阐发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庄子》三十三篇中,水意象随处可见,《逍遥游》里的‘北溟之鱼’,《秋水》里的‘望洋兴叹’、……都是庄子通过‘水’发现了人类自己的困境,‘水’给了庄子深切的思考,在‘水’的对象里庄子发现了‘道’。”

庄子之“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博大,庄子喜于言大,也善于言大,通过想象力的独特运用,庄子将“道”之渊深博大与大海之深广无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漫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海之博大在于“春秋不变,水旱不知”,与“道”的“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的内涵是相符的。大海的深远博大象征的正是“道”的包罗万象与无限精深。

《庄子》之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水之静谧,不惹尘埃,恬淡无为,似“道”之“虚静”,“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圣人之心如水,动则泥沙聚起,杂念横生;静则清明平静,才得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之水随物赋形、任物无为,祛除了功利性而看重内心的保养,《庄子》文本中的“无为”与《老子》最大的不同在于老子是为“无不为”而“无为”,庄子却倾向于“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性”的“养神之道”,最终达物任情,绝然无己,以一种“丧我”的任“道”情怀,游于“逍遥”世界。

《老子》、《庄子》中的水意象是“道”的象征载体,都反映了道家的哲学思想。然而其水意象背后隐藏的人生功用却截然不同。《老子》之水,是人生前行的推力,品读其中,它指引着你以下为上,带领着你感受柔弱的力量,领悟其中的真谛,便能达到“善胜”的境界。而《庄子》之水,则更像是心头的清泉,以虚静平化生活中所有的困苦与灾难,字里行间都是精神的熏香,使人在追逐静一纯粹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参考文献

[1] 荣格,冯川等译.心理学与文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C].中华书局,2011.

[3] [美]艾兰,张海晏译.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赵德鸿.庄子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M].中华书局,2011.

上一篇: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生活中的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