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时间:2022-10-04 02:53:38

浅议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摘要】本文将遵循以发展的视角考察中国社会保障方面的创造和建设,考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从现实而客观的角度审视其自身的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基本社会保障的探索都源于对基本理论基础的遵循。

【关键词】社会保障 社会危机 人口老龄化

中国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社会实践中也仅仅是刚刚完成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构建,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不足。因此我国学者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学习则从多方面铺展开来。如今,中国学者已经对基本的社会保障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社会改革问题形成了全面的认知,同时还完成了针对于我国现状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念、框架和实务方面的有益研究成果。

在对国外社会保障的对比研究中,中国学者获得了非常有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验。针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吕学静,2000),对其他诸如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何春雷,2001;穆怀中,2002;杨玲,2003)等方面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吸收和引入了对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而对社会保障体系下具体实施项目的详细分析更加细致化了对先进社会保障体系的考量。乌日图(2003)援引瑞典等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状况提出了系统构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思路。尹豪(2001)通过细致分析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发现选择适当地保险机制有利于缓解社会医疗顾虑。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全社会的共同运作机制,而我国正是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体制配套(张奇林,2005)。

通过统计和计量手段实现对社会保障问题说明的研究成果同样提供了更多的改进思路。

樊彩耀(2004)应用国际数据,指出社会保障状况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依赖于社会环境,不同体制国家的特征不同,其反映出来的基本关系也有差异。在考虑相对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状况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消费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性的影响(高燕,2008)。陈树文(2009)将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与消费倾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同社会风险状况密切相关,进而导致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动态模拟和面板数据结果显示,社会保障的完善有助于增加城镇居民的预期消费水平,降低预防性储蓄(张继海,2007)。

另外,相关国外的经典社会保障数据的译著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学术界学习素材库,如Nicholas.Barr的《福利国家经济学》、Florence Thompson的《老尔弥智一养老保险经济学》、武川正吾的《企业保障与社会保障》、GeorgeE.Rejda的《社会保险与经济保障》等。

近几年,国内外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应对新时期的社会挑战,这包括人口老龄化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世界银行(1994)的《防止老龄化危机》以及2005年的修正案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关键的社会问题,并提出建设新型老年人养老计划方案。针对全球化,Bob.Kendy(2007)提出了“全球社会责任”的战略,Anan.Urzbar(2008)则建议设立全球社会互助基金以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全球性社会保障和人口转移问题。Nicholas.Barr(2005)、Florence Thompson(2006)则进一步就新时期福利型国家社保体系提出了改进方案,用以强化福利型国家的社会性。

曾巧(2003)对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给予了深刻的论证和阐述,并呼吁建立和完善一个具有代际交替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需要一个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以防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林毓铭,2007)。唐磊则从我国现行保障体制的条件的存在问题出发,针对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化提出了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虽然中国学术界经历了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全面了解和学习,并紧跟整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潮流,但是现实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对国外先进社会保障模式的比较分析。疏于对自身所处的制度环境和现实状况进行考虑。系统考察中国社会制度环境和历史积淀。参考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够“学以致用”。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今日的很多社会体制和社会制度都得益于古代思想和创造。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古代先人“大智慧”的影响,因此部分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文化等方面史料的基础上,将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比之于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诉求,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任保平(2001)指出,我国在社会保障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考量。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个社会性因素。它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等方面都将影响这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社会保障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作为国家体制策略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架构于一定得经济理论之上。因此会受到本国历史文化等非经济类社会因素的间接影响(邓大松等,2003)。刘波(2005)认为,历史文化对社会保障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处于多维模式中,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重构中不可估量的作用。Saunders,P.(2004)专门就孔子的“儒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指出,孔子的思想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现实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间接的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需要,这也是其能够影响一般社会政策的基本前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孔子儒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容忽视。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天下为公”、“大同社会”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本核心理念,即实现社会大同,社会和谐,具有明显的社会公正和社会贡品含义,极大地体现出我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通过以上综述,必要的回溯历史,吸收和吸纳古代哲学家和政治家在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方面的卓著思想和广袤思维,有助于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下的社会困境,并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矛盾。

上一篇:分析高职院校中班主任进行管理工作的难点及策... 下一篇: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