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宅”的空间实验

时间:2022-10-04 02:36:39

“一间宅”的空间实验

7月29号,在北京CBD核心区的时代美术馆,由《缤纷SPACE》杂志策展并携手科马印象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一间宅”空间设计观念展开幕,400多位设计,艺术地产企业、时尚及媒体界的嘉宾与30位参展设计师出席开幕酒会,共同揭开展览序幕。

一间宅,取“间”的概念,即人们活动的最小空间单位,面积为3.3平方米,邀请30为设计师以1.82米边长的立方盒子为载体进行主题创作。其概念是在最基本的单位空间里,设计如何创造无限的世界,或者说,每个个体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影响世界。现场的每一间宅就是一个设计思想的容库,它代表了中国最具创造力的设计师对中国城市未来的思考,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总结与展望。

本次展览的每件作品都有很强的互动性,设计师希望观众能积极参与到作品当中去,通过对展品的操作,使用,进入,穿越等等来体验其设计理念。

展览结束后,其中九件作品被时代美术馆收藏。

5天的展览,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一间宅”为中国设计师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空间实验,让设计师以纯粹的心态进行了一次空间的思考与表达。

安东理解的“一间宅”是一个立体空间一个真实的空间,他感兴趣的并不是怎样使用这个方块而是将这个方块空间理解为 个独立个体在空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延续。

纵观安东作品会发现他喜欢使用最少的资源和材料来达到最大的使用可能。这个项目中他用很多绷紧的橡皮筋构造出简单的结构定义属于他自己的方块空间。安东让白色的立方体悬浮在一个流动的、可渗透的半透明的红色方块中整个空间和我们所看到的影像会随着身体的进入或移动产生变化,所带来的触感和感官上的体验也会随着进人而呈现不同的感觉。

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更好任意理解这个作品,可以置身于方块之外的一个固定点上,可以变换观察的角度或者干脆进人方块里面。

设计师:蔡宗志

如同小时候堆积木一样只是随着人体的尺度不同我们所堆砌的东西不同罢了。在这个182cm×182cm×182cm的空间中蔡宗志根据人体尺度以60cm×60cm×60cm为个小单元在空间中共放置9个小单元(cube)如一个为椅子,两个为柜子三个立起为柱子六个立起为墙九个平放为床等在有限的空间做无限的变化。同理小到家的尺度中到建筑的尺度大到都市的尺度都可以以同样的单元不断地堆砌而成。单元中有的是实体有的是虚体在如此的虚实之间便形成了“空间感”,“我希望实际了解每个人生活周遭的尺度进而创造充满想象的空间蔡宗志表示,我也希望观者能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空间的变化。”

“1.82米”和“极大单元”看似完全不相称的两类面积单位,这正是设计师于矛盾的碰撞中探索创新的关键,1.8立方米也可以构筑一个功能完备的居住空间,这就是车飞“极大单元”的理想目标,也是他对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的一次试验性作品,

在很多人眼中这个类似于压缩饼干式的居住空间多少带有些戏剧性。不过这个项目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设计策略与技术完全来自当下中国城市现状具有可批量生产的商品化和系统化特征,车飞表示,“如果有资金支持,该方案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转变为系列产品投入市场中为当代城市中的临时性居住提供解决方案。”

设计师:陈颖

陈颖的间宅是由黑色氟碳喷涂的铝合金圆通构件螺丝锁定连接,限定出1.82立方米的全通透没有任何阻隔的立方体空间,内部放置由九个暗红色氟碳喷涂的铝合金构件,通过螺丝连接成的九宫格,

螺丝一拧就可以将九宫格拆卸安装,任意形成不同的组合,人们可以自由进出,360度亲近地触摸感受展品甚至用手指敲击令其发出金属的低鸣声音,

当今的建设模式就是工业化模式化的批量生产这已经是一个事实。很多中国的设计师对此持排斥态度,认为工业化生产抹杀个性陈颖则认为设计师的语言大可通俗化一些,与公众拉近距离,事实上,高品质的工业化产品是这个时代的基础同样可以提升生活品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种可移动,可展示,可批量复制可循环再生的展品也体现了陈颖对待展览的态度:展品可以持续使用而不是制造出只能―次性使用的大量垃圾。

设计师:董功

董功的作品从走到飞给很多参观者带来了游戏其中的巨大乐趣。正如董功最初设想让参观者进入作品中通过身体姿态视觉和触觉的变化时司和空司的飘移感受设计空间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体会从走到飞的过程,

相对于游戏的轻松趣味,设计师提出了个严肃问题,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太多的“一间宅”被枯燥地复制和堆积。他认为这种模式化的批量住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居住生活的蔑视 在这种形势下设计师所关心的仅仅是设计面积和生产速度而非空间和生活质量本身。从走到飞这件作品希望让参观者的注意力重新回到空间时间和行为的相互关系中通过穿越的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师:符军

明式椅代表着中国近代家具设计给世界现代设计宝库贡献的一个标杆式高度至今还在影响着全世界的家具设计趋势及审美思维,与法式椅一样具有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特征和哲学思想。东方的含蓄婉约和禅味,与西方的典雅华丽和讲究结构形成了互补和对比也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的“神”与“形”的关系,因此,融合当指形神兼备虚实相容中西合璧。

探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观”这件作品通过戏谑的方式,将参观者引领到一种文化混杂的幻境中,让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思考在如今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东西方文化应以何种方式和姿态融合?答案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参观者将看到不同的世界。

设计师:洪约瑟

在这个1.82米乘1.82米的盒子里,满足居住的设施一应俱全。设计师以折纸或者说是折叠的设计概念,希望在最小的空间单位中设计出一个多功能而满足基本所需的生活空间从而表达出香港居民的生活特征,参观者可以进入这小小的“一间宅”亲身体验小空间里的大生活,以一间实用的。小宅来作为参展作品表达了设计师多年来设计生涯最重要的坚持――设计即是功能与实用。展览结束洪约瑟兴奋地从香港打来电话表示满意,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大发现,他设计的。一间宅,从平面结构线条上看,正好跟我们展览的logo用字“一间宅”不谋而合。

设计师:琚宾

琚宾塑造的场景呈现了一个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童话般的空间,是一个只存在想象中的天空里的生活方式,

童年时,孩子对美好的期待从万花筒中即可得到满足但对于成人来说童年已是个奢求,不过,人们仍会经常坠入由各种记忆构建的成人的童话世界。

为了强调现实与记忆的距离,作品外部是简洁的白色内部则虚

幻复杂,根据不同角度安装镜面被反射的景象如云一般流动,变幻莫测,作品由一个小叙事展开,探索小尺度空间中应用大框架体系的可能性与复杂性设计思想来源于儿时的玩具:万花筒,

现实很容易被样式整合用虚幻的“繁荣”来掩盖虚幻的真实也许一切都是假象在欺骗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我们一直在寻找寻找一种真实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好,但越留恋童话的美好,就越无法掩盖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像所有童话故事结尾的那句话说的一样:“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设计师:李辉

李辉总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次的参展 作品.乜令人眼前一亮。多个色调组合,分隔而成 的“一间宅”.是他对空间“美丽、灵感、魔幻、静 谧、平和、宁静、愉悦.孤独,私密惊异.回忆、 孤独、死亡”等的精神追求。在设计师的设想中. 建筑室内与景观是一体的几何流线线条,营 造和谐意境.自然成分的染料是由花粉与辅料混 台而成.常年不会褪色且纹理感突出,天然与和 谐的简单设计之道.与观众瑚成共鸣。

设计师:梁景华

作者以一个细小空间“透视”世界的大不同。世界是不一样的,整个作品采用不同物料与颜色丰富视觉及触觉的想象,与观众产生互动。从探究由内至外(中心点)或是由外至内(旁观)的空间环境,思考无限的世界,参观的时候观众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接口进行思索。从外至内观察最后您会看到中心点出来的反映景象,也会察觉自己身处在中心之内的世界。对于本次展览设计师希望通过最微小的空间来反映大的环境。

‘通常,我们只会着眼点在前面,忽略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微不足道的小空间对设计师来说,一个细小的空间是最难设计的但却是非常富挑战性。希望可以重新将有限的小小空间带来无限的想象,以一个中心点,伸展迷你空间的创造力。当然,由于技术问题展览也给梁景华带来小小的遗憾:“原先上接口是有接口设计的我们希望以立体面呈现,不过技术上问题,如下次+可以将此空间吊成倾斜角度,或是从覆式上层向下望…”

设计师:刘磊

设计师刘磊一在来思考如何设计第六立面即我们脚下的立面,其实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平面,在自然界的体悟使他感受到脚下的这一方平面并非

成不变的坚实与沉默它有时可以轻盈透明,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闪烁着离合的神光”,徽州民居的倾斜下来的天井之光与万神庙醍醐灌顶般的顶光都给予刘磊自省和宗教感他想试验的从脚下来的光线对空间的塑造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刘磊以LED发光玻璃为承重体与光源采用正交矩阵的光源点阵将封闭的匣子内表面用黑色涂料覆盖,尽量减少装置的物质感强调空间的抽象概念。如同进入和式茶室脱掉尘世的鞋子,躬身而入关门,端坐于蒲团此时光阵忽明忽暗古琴旷远之声降临可以沉心感受这份虚空与寂寥,

设计师:鲁杨,胡凯新

乳白色浴帘布围合成1.8米见方的透光体块,吊足了参观者的胃口,甚至有人跃跃欲试地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

这个“一间宅”内,放置一个电风扇,它的吹动和摇摆造成了帘幕波动和空间的光影,收音机中录制了一段长度为18分零2秒的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包括沐浴声世界杯决赛中中央台解说的声音等,在“宅”内循环播放。这一切正是使作品产生神秘感的关键。

不过制造神秘可不是设计师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他们的出发点是想制造一种空间上的变化,借由这件装置作品来表达对于变化空间的偏爱和向往,在1.82米见方这一有严格尺寸限定的空间中,光线的变化空气的流动声音节奏以及时间流逝都会使这一刻的空间状态与前一刻不同。作品名称。在也表达了事物处于一种正在进行和转变的状态。

让参观者与作品保持几步的距离,看光影的变化看帘幕的随风鼓动听声音与之的对应关系,体验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过程……但出人意料的是,参观者的行为却基本上没有按照设计师最初的设想发展很多观众关心的是如何进入这一发出声响的浴帘包裹的空间内部,当发现无法进八时便略带困惑的离开了,设计师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结果,同时也衍生出新的问题变化的空间与人们好奇心理的关系。

“宅”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住”的概念它更代表了一种生活’在这个1.82立方米的“一间宅”内思考和试验空间与人的关系的可能性是该作品的创作初衷。作品试图把人和人的身体分开或者说把“我”和“我”的身体分开,以此探索“我”存在的其他可能性,以及存在本身与‘我身体的关系。因为有了我的参与单纯的物理性空间有了生命的存在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才完成了到场所的转变这也正是设计师直以来对想象空间和情感空间的理解和思考。

该作品是一件需要参观者参与其中才能感知其中奥妙的设计。作品的内部设置有四个显示屏每个屏幕对影像的采集和现实发生的世界分别延迟了5他15以及20秒,这样当观者通过相对复杂的过程进人作品内空间时会发现自己在5秒,10秒,15秒以及20秒前从外面进人到当前位置和状态的行为。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是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的设计师试图通过这件作品为参观者创造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让观者可以看到发生在自身上的行为和状态而且是从后面或侧面观察到。

马晓威认为本发展览是个对当下中国和中国的设计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没有急切的功利性可以让设计师简单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并让观者体验到这在当前的中国还是很少的。他希望这样的展览可以持续下去比如每年举办―次不过探索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同时这也是向所有参观者普及设计概念的种很好的方式,

设计师:欧阳昆仑 魏冰

欧阳昆仑与魏冰的一间宅是个求诸自我的纯粹内部空间,让人可身在内心在内观自身想大干,

具有山水画轮廓的光线通过切缝从三个墙面丝丝缕缕地透进来进到个内部涂墨的幽暗空间,参观者进人其中有人会看到光组成的山水有人人则可能看到墨色墙壁上的山水形状。而除了对暗与光的双重体验,这里还有墨带来的味觉体验。

在中国历史上,墨一直有着极端的精神意义,从黑陶文化到水墨山水,墨不仅仅是种颜料也是开天时的混沌是包融蕴藏的暗昧也知其白也应守其黑。

欧阳昆仑与魏冰并不想设定参观者能够体会什么,也许观者会觉得这跟中国有关系,或是与山水有关系,哪怕只注意到墨香也已足够。

设计师:彭乐乐

此次“一间宅”的主题对于建筑师来说比较容易被解读成一种极小住宅的设计,彭乐乐希望一定程度上摆脱功能和尺度上的限制,以空间自身的质量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今年二月,彭乐乐参加了一个名为。心的展览主办方要求以墙纸作为基本材料构筑空间。墙纸本身柔软易变的物理性质启发了设计师一个柔软可变空间的形成依赖于相应性质的界面如何做一道真正意义上柔软的墙成为这次展览最基本的问题,设计师希望观众能理解到这个装置的多样性按自己的方式经历这个空间,这个装置空间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可以互动的观众可以推动墙,在推动的过程中空间的形状室内室外的关系光线的明暗都随之变化甚至滑轮和地面摩擦发出的声响都构成整体的空间经验,

设计师:秦岳明

请坐,别担心地上的废纸,

这是一个带有调侃性质的空间承托于。民旗却也立足于“国际”(桌)依附于“中国传统”之上却背靠“西方文化”(椅)矛盾于“科技

进步”(电脑)与“传统技艺”(算盘)的联系,迷惑于繁杂纷扰的资讯(废纸)墙面的文字也许是纹尽脑汁思考的各种方式与目的,但其中惟独缺失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人”与“设计”,这也许是现在大多数设计业者的状态而两面平行镜面的相互影射使这个空间状态有了无限重复的可能。

元可否认当今中国社会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各种表现手段成为可能,所谓“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全球化与民族性”,在形式与技术利益与功利政府与客户面前似乎已经成为软弱无力的陈词滥调。

看看墙面再照照镜子,面对一堆仅仅是象征性的符号与文字我们该如何在众多的纷扰与诱惑前找到自己的位置?

设计师:苏丹

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一间宅”却反其道而行设定出了一个被压缩到极小的空间,几乎剥夺了人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在这一限定条件下,人们的解答方式非常多元化室内设计师们更多地从技术层面寻求解决方式,但苏丹则开始考虑更根本的类似于生活哲学的问题,比如是否可以通过对精神层面的干预,将一个小空间放大。

苏丹使用了充满隐喻的创作手法来强调其作品的精神性,比如墙面上的盲文象征着剥夺人们对视觉无休无止的要求盲文的内容是“爱是唯一的唯一的是爱”,呼吁生活在物质化社会的我们回归生活的本质――爱而空间最基本的功能私密性也正是因为爱而存在, 些包括灯泡在内的小元素都是符号象征,充满空间的药可以让人产生幻觉以对抗狭小空间带来的压抑感。

设计师 王刚

“囚”这件作品表达了一种“围城”心态。

建筑师王刚试图通过方体的无序错综的组台表达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内心变化以个体感受反映一个社会人的普遍情感:每个年轻人都带着满满的自信和缤纷的梦想步入建筑领域开始经历挫折后的困惑在挫折中心智得到成长在工作中发现自我的甲方的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等等以往不曾经历的诸多复杂问题内心有了更多的挣扎言语上有抱怨心理状态也常常脆弱无力或无能无力……再然后又突然迎来曙光看到成功的希望。这时的内心反而异常平静 然后开始新一轮的为梦想而战再次遭遇新的挫折 不过这时的心态已经与以往明显不同变得坦然淡定并且体会到成功不定就是成功 挫折或许并不是“挫折”。在一系列的纠结后开始以更客观的态度观察自己,而观察自己带来的结果是“审视并体会历史”这显然是在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方式去理解客观世界,给自己找到准确的坐标点……突破边界的方体不是脱离困惑后的豁然开朗而是发现直给自己画地为牢的那个自我。

设计师:王永刚

通过转换自然造化的太湖石体会当下城市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与当代审美自然的主体是天与地只有人的认识感受才能形成天人合一的条件,天地人和本是“一间宅”,也是一个小宇宙内外相通物我相连才能相互融合太湖石从古至今给人们带来无限的自然想象和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一块当代的太湖石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环境欣赏我们的城市是王永刚作品的出发点,对于这个空间,设计师表示其实不需要观众去“理解”只要去“感受”便足矣。

设计师:王厚然

一间宅是一个概念宅的框架和表皮是区别内外的一个标准组合,从古至今人们在表皮上做的许多功夫,无非是为了满足数不清的审美标准,以及体现古今中外人们对外部空间认识的不同和差异。但如果只是在并不宽大的自我空间里辗转腾挪,与道家的“天地任逍遥”和佛家的“无处不随绿”的东方圣哲的心态相去甚远。就像中国画里的手法样笔墨之外的留白才更耐人寻味,

天地之大何处不是家7其实我们的身体就是个家只要有一颗懂得随缘自在的心用宽容的心去接纳眼前的一切那么你走在何处,何处就是家。

若是必定要有个框架才能留住“宅”那就让它们以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代表结构――榫卯结构这种自然智慧环保的方式组台下也好,在这间宅中视线所及皆是超大视角的窗,每一个立面都是一面大窗与其说是“宅”的窗倒不如说是人们的心窗。

设计师:吴滨

环视四周高楼林立。都市里的人类活动空间被大幅度压缩,如此高密度的环境下催生出设计师对狭小居住空间的各种探索,吴滨所尝试的是在让小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的同时令居住者体验到一种与自然交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吴滨假定的目标群体,是在大都市中只能拥有极小空间的年轻人。是否可能在这样的空间中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自由度以及与自然的亲近度?是否可以让极小空间也具有生活的趣味性,

吴滨如魔术师般,让一个1.82立方米的空间具备了书房荣室卧室等不同功能使用者可以在其中睡觉看书聊天看电影自由自在地享受空间尽可能地避免了小环境带来的压抑感。

设计师:颜呈勋

颜呈勋设计的是最原始的家~个“窝”这个窝就是个洞,温暖的洞,用挡板强调私密性。方正的外壳使用竹制材料,暗示家的建筑角色点明家的保护性内部的海绵材料使用及空间的半家具性角色点明家的舒适性

设计师希望用最简单的概念直观反应家的含义――家是舒适的安全的放松的“一间宅”是个规定尺寸的作品颜呈勋想到的就是个比例关系。把它作为个建筑室内家具这么个混合性的设计。

颜呈勋希望观众直接爬进这个窝在里面睡觉,有种触感的感受。最好就像婴儿般蜷缩在里面。这个展是在画廊里举办他希望观众能够体验到的是一种感觉只要有感觉就好。

设计师:赵仲贵,傅东,杨庆琦

工作的压刀复杂的人际关系喧嚣聒噪的城市环境 有没有那刻生活在都市中的你熄复着在人间蒸发,或着不停地做着能发现处世外桃园的美梦?作品“林”正试图反映这样一种城市生活现状更确切的说是在表达当今都市人的情感状态。

“林”给人们描绘了幅立体的得以让心灵沉淀休憩的空间作品中“林子”的枯萎与内部空间的郁郁葱葱的对比,是该作品设计理念的主要表现。枯萎象征了导致人们疲惫逃离的城市喧嚣郁郁葱葱象征了人们对寻求一处安静,庇护之地的向往,同时作品以具象的存在主义形式在人们的心房中建造一个可以躲进的角落当你疲惫和烦躁时想象着这方可以避世的幽静树林就像真的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宁静地犹如有时候我们可以在几米的漫画中找到归属于这也是作品探求的最大意义。

设计师:沈雷,姚路,孙云

无是多义的。《老子》有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虽是浑然,却包蕴万物,1.82 1.82的方寸面积是展览给出的有限空间,其间生出的无限可能正是设计的意味所在。开放性的设计突破了墙顶这些通常印象中一间宅的边界窠臼,似有若无的区域标示,不是为了限制,更多的

是一种拓展一个可以由此出发的基点游走于形与无形之间象与无象之间。

外为形内为质赋予这个无定义空间以功能是设计的出发点。一方茶席是对此最简洁明了的阐述,也是发出的最诚恳邀约用品杀的静心来品味设计。其实感悟设计的过程如同体会茶道中的无味为至味的境界是一场自我的修炼从而达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设计不着痕迹地自然表现,看似平淡无奇却能经得起推敲与回味。

设计师:赵虹

现代都市人处于漂泊转移之中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不妨大胆想象―下将来房子可以像一件衣服一样,直接穿在身上,大小形状也能随意变化,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未来和高科技的想法,在今天还没有技术手段能够加以实现,对此,设计师反而用了传统的材质毛线和手工编织的方法,把毛衣和房子联系起来。以此让参观者可以体验到手工所特有的人性化和可触摸的感觉,颠覆了普遍经验中生硬冰冷的建筑样式,

由于手工制作和毛线的原因作品自然的质感变化非常真实动人。观众可以用手去触摸感受毛线不过最好的体验方式是进入房子中,坐上甚至是跳到毛线球上。屋顶上生长着一顶会发光的帽子,里面安装了3伏电压的安全照明,参观者可以带上它从几个随意开出的窗口向外张望或探出身体在这时身处其中的人们还可以感觉到房子在随着身体的触动发生形状的变化。设计师认为,概念设计与现实会有一定的距离,“穿毛衣的房子”这件作品由于材质的特殊原因不会在当前的现实世界中得到应用,因此方案会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不过,很多参观者却感叹,如来在居家空间中有这样一方穿着毛衣的小空间是多么温暖惬意呀!或者是应用在儿童房中不仅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发现的乐趣同时还增加了儿童空间的安全性。

设计师:赵

这是一场关于中国建筑师未来的庆典。

在这里围绕着“宅”,赵望用气球与绳索,叙述着中国最年轻一代建筑师成长的现状讨论其难以预见的未来。

年轻建筑师们正在这个不可复制的时间与空间背景下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成长赵望正是其中耀眼的一个。

过去的十年里他们接受了最先进的建筑教育而现在他们面对的建筑实践,却在开发及使用理念滞后的重重束缚中艰难前进在众多的建筑类别中对于宅我们中的有些人刻意地不屑有些人保持回避有些入违心顺从,更多的却是无奈。每每我们试图挑战最终都被迫放弃重回传统。周而复始,我一门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在内心的矛盾中坚持不懈直至挣脱这些线一飞冲天成就中国建筑师的庆典,抑或只是像这些被束的球,慢慢萎缩陨落。

设计师:仲松

仲松创造了个有生命的空间,

1.82立方米这是可以容纳 个成人的最小空间对于仲松来说过多的功能没有意义他想解决的不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诉求。他尝试将有限的物质空间转换为无限的精神空间,而空间材料光以及声效都是触摸这个生命的有效介质。

纯净柔软的白色膜布温和的光线平稳的心跳声,当参现者进八立方体内部时心跳声变得更加有力光线也随之加强膜布也会有更明显的震颤。一种带有情感的交流,在参观者与立方体之间产生。

不同的人在这种交流中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人觉得像是进人了个生命体的体内,有的人会联想到未出生的婴儿在母体中的状态一种最原始的尚无记忆的初始状态。

对于参观者的感受仲松没有任何预想他说我只是做了个开始接下来的部分都是留给参观者的希望留给他们最大想象空间。

上一篇:雪浪斋里的瀑声 下一篇:资讯平台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