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名称考异

时间:2022-10-04 01:48:25

【摘要】“五台山”因五峰平列如台而得名。五台山又名雁门山、五峰山、紫府山、清凉山,每一个名称都记载着五台山不同的特征和历史,积淀着五台山的文化。

【关键词】五台山;异名;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06-02

关于“五台山”得名之由来在文献中多有叙述,典型的有下面三种:

五台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台山。(《水经注》)[1]P18

五台者,五峰平列如台,故名。(《明文海》卷三百五十七)[2]P28

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迭土之台,故曰五台。(《升庵集》卷七十六)[3]P3

这三种解释中,《水经注》只解释了“五”的由来,较为笼统。《明文海》解释了名之为“台”的理由是“平列如台”。据《清凉山志》:东台约高三十八里,顶若鳌脊,周三里;[4]P37南台高三十七里,顶若覆盂,周一里;[4]P39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4]P41北台高四十里,顶平广,周四里;[4]P42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4]P45从高度看,都在三十五到四十里之间,从台顶的周长看,都在一到五里之间。因此在描述它们的外观时分别用上了“平广”、“若鳌脊”、“若覆盂”这样的字眼。《明文海》说它“平列如台”是比较合理的。至于《通鉴注》称“五峰耸出,顶无林木”则与事实不符。万象春当年登上东台作诗:“丹峰隐隐霞光映,碧树重重月影团”。如果没有林木,何来“碧树重重”。亦名翠岩峰,《清凉山志》:“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为名”。如没有林木,也无从说“翠霭浮空”。

“五台山”的“台”是用于描述山顶的形状的,而“五”是计数之词,但文献中也有把“五台”写作“吾台”的。如《别雅》卷三:“吾台,五台也。《龙藏寺碑》:‘北拒吾台’即五台也”。[5]P11据《说文・口部》:“吾,我自称也。从口,五声”,[6]P56下可知“吾”从“五”得声,所以,文献中的“吾”、“五”常有互相通用的例证:《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7]P411乙本“五”作“吾”,是“五”通作“吾”;[7]P427《战国策・西周策》:“吾得将为楚王属怒于周”。高诱注:“‘吾得楚将也’,吾当为五”,又是“吾”通作“五”。[8]P83由此看出,把“五台”写作“吾台”,也是“吾”通作“五”的用法。《来斋金石刻考略》卷上:“在真定府龙兴寺大殿内,顾宁人《金石文字记》曰:龙兴寺,后天宁阁……其书践阼为践祚,何人为河人,伽蓝为伽篮,为,五台为吾台,则理之不可通者,疑为后人摹刻之误”,[9]P22认为把“五台”写作“吾台”是后人摹刻之误。一般说,刻写石文不易,把笔画繁的刻为笔画简的才是常理,所以此处应理解为用了通假字为好。

五台山又名雁门山、五峰山、紫府山、清凉山。

1.雁门山

据《清凉山志》称:五台山“山雁代,孤标震旦之雄”。“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因五台山亘于雁门关至代州之间,所以把五台山称为雁门山。“雁门关”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塞外的凄凉在诗人的笔端多有流露:王陶诗:“五台山上白云浮,云散台空境自幽。历代珠幡悬法界,累朝金刹列峰头。风雷激烈龙池夜,草木凄凉雁塞秋”。描述了秋天地处雁门边塞的五台山草木雕零,一片凄凉的景象。释镇澄诗:“远塞寞鸿杳,长空孤月悬”。在这遥远的边塞,人迹罕至,只有大雁在天空中与明月为伴。雁门山除了凄凉之外,还有他悲壮的一面。因为山路崎岖,地势险绝,所以雁门山自古是守卫中原的一道天险。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三晋儿女为守卫中原的安宁献出了生命,用他们的智慧,汗水和勇气铸起了一道钢铁长城。赵武灵王、霍去病、杨家将,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州四部稿》卷三十九:“龙泉关层峦不尽锁氤氲,剑气时干北斗文,浩荡天为三晋党,清凉水自五台分,关如赵璧常完月,岭似并刀欲剪云,总为山河能表里,蓟门何限羽林军”。五台山中的龙泉关一直延伸到北境,关之西是山西,关之东就是直隶。守卫龙泉关的将士的豪情直贯长虹,可与北斗星相比美。凭着他们的浩然正气使历代的中原江山完好无损。

2.五峰山

《清凉山志》:“五台亦曰五峰,台言高平,峰言耸峭”。“耸峭”是五台山的特征之一。多少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文中留下了五台山耸立的形象:郑材《咏五台》诗:“百转羊肠蹊径幽,五台拥神州”,“”是高耸的意思。滕季达《咏五台》诗:“五岳高标是祝融,东台更称雄”。“”也是高耸貌。高高耸立于五岳之中的是衡山的祝融峰,而五台山的东台与祝融峰相比更加雄伟。明代高荣《和咏五台》诗:“石磴山色苍,登临如在紫垣旁”。登上五台山山顶感觉上去如在紫垣星座的旁边。万象春诗:“幢影翻时陵日月”,山顶翻飞的旗帜看上去比日月还高。胡镇《和咏五台》诗:“日影平临金塔晓”,天亮的时候,太阳就平对着山顶的金塔。明释觉同《和咏五台》诗:“中峰可入观,势入空蒙耸翠峦”。高峻的中峰值得进去观览,登上山顶如进入缥缈的境界。赵梦麟《宿东台》诗:“琼楼标象外,日暮野云孤,北斗当窗列”。北斗星在窗子的对面列开。还有晋阳西屏诗:“五顶插霄皆,万林蔽日总扶疏”。张商英《咏五台》诗:“宝台高峻近穹苍”。释法本诗:“萧萧灵境倚云层,拽杖南来试一登”。释觉同《和咏五台》诗:“天连紫府耸层台”。“直插云霄”、“接近苍穹”、“背倚云层”、“与天相接”都极言其高,虽为夸大之词,但这种夸大是以五台山海拔均在2400米以上为合理内核的。

3.紫府山

《清凉山志》:“紫府,五台总称。远望五峰之间,紫气盘郁,神人所居也”。“神人”即指神仙,是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谓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道教崇尚紫色,五台山是神人所居之处,所以《道经》把他叫做紫府山。文献中有很多歌“紫府山”的诗文。释秋崖诗:“青山云影淡,紫府树林丰”。紫府山四处是茂密的树林,修行者整日与青山白云作伴。张商英《咏五台》诗:“一片烟霞笼紫府,万年松径锁苍苔”。一片云霞笼罩着紫府山,在生长了千年万年的苍翠松林中,青色的苔藓覆盖着小路。释觉同《和咏五台》诗:“天连紫府耸层台,下控南溟一镜开”。紫府山的高台高与天接,山下相连的是一片如南海一样明净的景色。朱友松《和咏五台》诗:“紫府笑登山隐隐,清凉坐爱石方方”。欣喜地登上隐隐约约的紫府山,坐在方方的清凉石上。

能远离人世与青山白云为伴自然是仙人理想的居所,《天中记》卷八引《仙传拾遗・舆地纪胜》:“五台山有风穴,游人稍或喧呼及投物击触,即大风震发,屋拔木,必为物害。宝历初,燕人李球坠入穴中,见二道士洞内弈棋,以一杯水与之,令人引出。引者曰:‘此山道家紫府洞也,洞有三门,一径西通昆仑,一径出此岩之下,一向来风穴是洞之端门也。皆有龙蛇守之,此有北岩之径,可还旧处’。球如言而归”。《太平广记》卷四十七也转述了这个故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四引《仙传拾遗》:“五台山五峰之上,皆有四海奇宝,以镇其。东峰则有离岳火珠,西峰则有丽农瑶室,南峰则有洞光珠树,北峰有玉涧琼芝,中峰有自明之金,环光之璧,每积阴将散,久暑将雨,即众宝交光,照灼岩岭,春晓秋旦,则九色之气属天光,辉灿于云表。火珠,又称火齐珠,是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上的果实。《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贞观)四年,其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年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瑶室指用美石砌成的房屋。珠树指神话、传说中的仙树。琼芝,即玉芝,芝草的一种,古人以为服之可以长生。五台山五峰之上有天下珍奇的宝物,它们都是传说中的神仙所用之物,熠熠生辉,照彻云霄。这样的氛围虽然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但它是道家修道求仙之标志。高士奇《扈从杂记》诗:“紫府仙山实奥区,长杉郁郁壑争趋,兴来那得勾龙爽,重写峰峦入画图”。《宣和画谱》载:勾龙爽是蜀人,曾作紫府仙山图。奥区即幽深隐秘之处,正是仙人遁世修身之乐园。北台后七里有九女泉,传说曾有九仙女在此洗衣,因此得名。紫府山中还有仙花山、饭仙山、紫霞谷、栖贤谷、仙人庵、卧云庵、静林庵这些景物的名称都沉积着道者仙人活动于其间的历史。

4.清凉山

《华严经》疏:“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清凉山”来自于《华严经》,是僧人对他的称呼,因其自然环境的清凉而名。文献中也有很多歌咏清凉山的诗文。释镇澄诗:“清凉北控太行峰,望入烟霄紫翠重”。清凉山北面与太行山相通,远远望去高入云霄。史监《和咏五台》诗:“群峰历尽到巅峦,极目清凉境界宽”。历尽群峰爬到了山顶,极目远望清凉山的境界无比宽阔。张商英《咏五台》诗:“披云蹑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穿过云雾踏着白雪登上南台,北望清凉山眼界顿时豁然开朗。唐文焕《和咏五台》诗:“一坐清凉绝尘事,浩歌归去几徘徊”。在清凉山上一坐就会与尘事断绝,放声高歌而去的人有几个能留恋此地。释性善诗:“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为寻求幽静的胜地拄杖登上翠绿色的峰巅,暮春的清凉山景色美好迷人。释寂江诗:“门掩清凉无个事,数声啼鸟隔烟萝”。僧舍的门静静地掩着悠闲而清冷,只从隔着的藤萝那边传来几声鸟的啼鸣。释一江诗:“五月清凉界,谈经入凤林。松风和梵语,流水奏幽琴。云淡曼殊面,花妍古佛心。不须觅黄卷,遍演法王音”。五月的五台山是一个独享着清凉的世界,谈经的僧人驻入凤林寺。松林中的风声和着朗朗的诵经音清澈悦耳,溪流潺潺如隐约伴奏的琴声。天上飘着淡淡的一抹云犹如曼殊的面孔吉祥而安逸,娇艳的花朵恰似古佛的心灵美丽而动人。用不着在陈旧的故纸堆中去寻觅佛理,此处遍地都能听到高僧讲法的声音。

五台山从汉代以后历代都是佛门弟子栖身之所。五台山中有藏真谷,传说曾有五百域外僧人藏修于此,因名之。五台山中还有憨山,传说从前有域外来华的僧人,跟魏孝文帝要一铺卧具的地方。魏帝答应了他,僧人展开卧具,足足覆盖了五百多里。魏帝知道他不一般,害怕他,骑马疾行而去。然后听得山铮铮的响,回头一看,僧人趿拉着鞋跟随着他。魏帝说:你憨吗?响声才停下来。故以为名。五台山中有石佛岭、七佛洞、千佛洞、佛光寺、千佛澡浴池、佛舍利塔、七佛像、佛足碑等,它们以“佛”命名。有佛性的人被认为是圣人,五台山有圣僧崖、圣钟山、天圣寺、圣水寺、圣福寺、万圣阁、万圣秘宅、万圣澡浴池、现圣台、龙宫圣堆、二圣对谭石等,它们以“圣”命名。佛弟子有观音、罗汉,五台山有观音洞、观音坪、罗汉洞、罗汉台。佛徒诵华严经,五台山中有华严岭、华严谷、大华严寺、华严庵、华严楼。此外还有禅堂沟、大钵庵、文殊洗钵池、泥斋和尚处、卓锡泉,锡杖是云游僧所持法器,这些名称都是僧徒生活的写照。

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大地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穷苦百姓,有众多的人开始接受它、崇信它、礼敬它,与它结下了深深的佛缘。五台山的北台有“生陷狱”,据《清凉山志》记载:隋代繁峙县有位叫张爱的,游五台山盗龙池的钱,突然暴风骤起,将他从山崖吹下,身临绝境。后“志心悔咎,称菩萨名。经宿云开,见白兔,随出”。释镇澄有诗:“迷里清凉生地狱,悟时地狱即清凉。须知二法元无相,不离当人一念彰”。后人把吹下的地方叫做“生陷狱”,告诫人们:人只有修身悟性,才能摆脱贪欲,摆脱魔难。而东台的“插箭岭”记载的是当年宋太宗北征入此,见菩萨现八臂相,插箭而回。

五台山有佛光寺,也有祈光塔,人们相信自己虔诚的祈祷就会得到佛的保佑而福寿安康。其中的普济寺、普恩寺、普宁寺、慈寿寺、寿宁寺、万寿寺正是这种心愿的写照。历代帝王也无不寄情于五台山,立碑、立像、整饰、崇建,从吉祥寺到兴国寺、太平兴国寺再到护国寺、佑国寺、万圣佑国寺、报恩寺等等都记载着同一个愿望:祈求吉祥如意,永世太平。作为佛教圣地,也多次迎来他的外国友人。据《清凉山志》载:汉明帝永平十一年春,印度摩腾法兰礼清凉山,奏请建伽蓝,复言山形宛同印度灵鹫,宜即用为名。明永乐初,印土僧室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遣送台山,寓显通寺。于宣德初示寂,敕依法茶毗分舍利为二,分一于都城,建寺曰真觉,一于台山普宁寺基,建寺曰圆照寺,古称普宁寺。五台山的灵鹫寺、圆照寺就是这些友谊的见证者。《清凉山志》又载:唐大中十三年,日本国僧惠谔到五台山,睹观音貌,像端雅,喜生颜间,就恳求愿迎归其国。将登舟而像重不可举,及过昌国之梅岑山,突然涛怒风飞,终不得。因呼之为不肯去观音。到宋雍熙元年,日本国僧然浮海至献职贡,求到五台,许之。求印本藏经,诏给之。

今天,五台山已发展成为与四川峨嵋山、安微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其历史绵远而厚重。

参考文献:

[1][清]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引自《四库全书》第五百七十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明文海.引自《四库全书》第一四五七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明]杨慎.升庵集,引自《四库全书》第一二七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明]沙门镇澄,清凉山志,沈慧云等点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

[5].[清]吴玉,别雅.引自《四库全书》第二二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陈鼓应.老子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9].[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引自《四库全书》第六八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上一篇:渗透分类思想 激发学生的思维 下一篇:新课程下数学课堂和谐教学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