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如何变为“行为习惯”

时间:2022-10-04 01:22:48

前段时间,北京市教委颁布了新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为“行为规范”),但是,有了新的行为规范只是有了要求,如何把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变成学生内在自觉的行为习惯,中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加强指导,行为规范的落实要紧贴学生实际。学校在具体贯彻落实行为规范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熟知规范,比如,可以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张贴行为规范;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向学生宣讲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晓、理解和熟记行为规范热荨

二是实践推动,行为规范的落实重在激发内动力。现在,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如全市推动的“四个一”活动和社会大课堂都是持续性、常规性、大范围的活动。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实践活动基地等场所,引导学生加强公共文明和行为规范教育。学校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激发他们变规范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将行为规范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协同合力,营造行为规范落实的良好氛围。正如在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的,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推动,更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正面示范会转化为正能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纳入评价,行为规范的落实需要及时反馈。这次修订的行为规范不仅具体、可行,而且可检测,这就为此项工作的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一方面,对学校要有评价,要把学校推动贯彻落实行为规范、开展养成教育的情况纳入常规的督导调研范畴,或者开展专项视导,推动工作落实;另一方面,对学生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加强常规管理和考核评价,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学校或者班级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开展行为规范的小调研,以行为规范为测评参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学校据此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如何贯彻落实行为规范,让这些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文明行为习惯,继而成为中小学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实践。我们期待着全社会进一步协同教育,共同把青少年学生培育成更优秀、更全面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篇:课题研修让学员资源更有效 下一篇:课程自主创新与制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