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诸葛亮”为例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

时间:2022-10-04 10:06:10

【前言】以“诸葛亮”为例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理民之才与为将之道皆优,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及外交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结晶与才能。他深居隆重知天下大事,初出茅庐便定三分大计,纵览全局,高屋建瓴,显示出杰出的政治家在纷乱局势中客...

以“诸葛亮”为例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才华横溢,谋略过人,一生多所建树。他在政治、军事、科技、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诸葛亮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受人尊崇的历史人物,那么我们现在就从以“诸葛亮”为例,浅谈《三国演义》中蕴藏的人才学

关键词:诸葛亮;人才学;才能智慧;时机与择主;度量与恃才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38-01

一 才能智慧

作为人才,才能是构成人才的重要因素,离开了才能智慧,我们就无法去谈论人才,《三国演义》中这种才能智慧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理民之才与为将之道皆优,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及外交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结晶与才能。他深居隆重知天下大事,初出茅庐便定三分大计,纵览全局,高屋建瓴,显示出杰出的政治家在纷乱局势中客观与冷静的素质。他为刘备拟定出成就霸业的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险,西和诸戎,南抚西、越。”能够因时制宜,随机善断,运用惊人的智慧,把握事物矛盾发展的规律,故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空城计”、“安全五路”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他的睿智。为了充分突出他的才能,作品不仅说他运筹帷幄,智胜千里,而且观阴阳,借东风,撒豆皆成兵,都表明诸葛亮对客观事物的充分利用与对主观能力的结合。无一不体现其聪明才智。我们都知道刘备能匡扶汉室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离不开将功于诸葛亮的智慧。

二 时机与择主

择时,要求人抓住现实可行性的最好时机,实现自我价值,古典经书中曾说:“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反之,充分抓住时机,则事半功倍。例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行为的描写,这些说明了他对天时这一客观事物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择时表现在对客观环境的充分利用,从而使客观环境的有利因素与自己的主观能力结合,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出其价值意义。再如:诸葛亮出山后,游说东吴,不仅把握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充分的利用了吴国不愿唯曹操马首是瞻的心态,东吴上下精心备战,北方将士不习水战及人心背向等诸多因素而完成了吴国与蜀国的联手抗曹大业。在整个作品中,写了许多的战役,在战役中如何行事,体现出对客观环境的充分把握。

择主,三国时代的用人是非常注重现实功利的,人才在择主时也容易被眼前的一时际遇给蒙蔽,比如陈宫初投曹操,贾诩初事李,继事张绣等等也是如此,许多的谋臣、武士反复奔走干谒,经历许多曲折,甚至有些徒有一身本事,或作刀下屈死冤魂,不禁令人感叹常思。

诸葛亮际遇刘备并选择刘备作终极归属,可视为择主成功的典范,仔细考察,其择主成功是源于其择主的原则。诸葛亮在出山之时,对天下群雄是作过比较的:

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刘表:虚无名实,懦弱无能;

孙权:借父兄之名,非英雄;

刘璋:实为“守户之犬”,无远见抱负;

曹操: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至。但其为人是“宁愿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极端自私自利,奸诈多疑,不能共事。

刘备:“孝”、“仁”、“义”、“礼”、“智”,如此而论,刘备不仅是托付终身的理想人选,也是实现自己抱负的最理想人选,因为在其身上的道德品质正是知识分子追求的圣君贤相的政治条件。所以诸葛亮择主的意义在于:择主以德,用道德标准去衡量所从之主,而不重现实的功利。

三 胜人一筹的“度量”与“恃才”

人才的度量,在《三国演义》中表现为能否包纳异己,冷静客观的对待不同的声音,正确处理矛盾使之利己。比如诸葛亮刚出茅庐,未有尺寸之功而帅军师之事,关羽、张飞皆不服,认为“孔明年幼,有甚学才?”以及他的智谋遭受别人的怀疑和嫉妒。而对于如此异己之声,诸葛亮并没有耿耿于怀,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协调人际关系,以德服人,以才服人,建立自己的威望,在实际战阵中,展示自己“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使张、关信服,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通过诸葛亮一生的成就,进一步向我们表明了:人才的成功,智慧不是唯一要素,它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但是否具有包容的度量却会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

上述正反事例说明人才之间可以同处共鸣,互不妨害。《三国演义中》中的人才同处,正是有世界观、价值观一致相同的要求,同则可以一同共事,相互促进,否则不能互相容忍,但诸葛亮却能在不同中求“和”,明显他的度量是胜人一筹的,诸葛亮之荐采纳才的行为,从侧面反映出他不仅看到人才的“不同”,更看到了人才也可以是“和”的,而他培养提拔人才,不担心人才在对比性检测中超过自己的度量则更令人佩服,周瑜与之相比较,则正少了如此的度量。最终落得临终之际,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作为人才的典型,除了自身的才能智慧、相机行事之外,也在于他时时反省自身,不恃才自负,不恃功自傲。虽能智胜千里,也谨慎平生。作为人才,往往有“才”,所以容易独步于世,当其“才”为世所用而产生社会效应的时候往往又容易居功自傲而导致祸败相随,比如关羽、马谡等则就毁于恃才自负而拒纳雅言,特别比较明显的对照莫过于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据《江表传》中介绍:就在其志得意满之时得意忘形,居功自傲,独断专横,刚愎自用,在东兴战败之后,不是反省自己谋略的过失,而是“恐人议论,先搜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配置边疆,重则斩首示众。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悚惧”,终致不得人心,推举他的大臣孙俊也忍无可忍,手起刀落,劈之为两段。这种结局命运比起他的前辈诸葛亮就是天与地的差别。

从《三国演义》中的人才学中提醒我们,成为人才,应要求德才兼备及完善的人格、心理等诸方面,且这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还可以相互滋生。才能智慧会影响一个人的成才,但不是决定因素,因而我们要注重发展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1] 洪云;《三国演义》“择主”描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笃、段庸生;《三国演义》传统文化溯源研究 重庆出版社

[3]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4] 田静;《三国演义》智谋描写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上一篇:浅析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元素 下一篇:基层新闻记者如何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