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培养能力

时间:2022-10-04 10:04:3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书这个根本,把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当做阅读教学的最基础的一环,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多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固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但是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巧读,使他们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一、重视朗读,培养阅读能力

课标要求从一年级到整个小学阶段始终都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阅读的基础,小学的阅读能力,是从朗读开始的,在教学中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要流利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读的连贯,不读破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把握词句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如《穷人》一课中写桑娜抱回邻居的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的叙述,桑娜和丈夫的对话,写得朴朴实实,表达了真情实感。在朗读这两部分时,单凭对课文的一般理解,其感觉和语气是不能达到要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指导,通过脑、眼、口等感官活动,把无声的画面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读出桑娜担心、害怕、焦急、矛盾等复杂的心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导言激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有一位哲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的导言都创造成激发学习读书欲望的兴奋剂。例如,(1)初入境界式:我对课文反映的内容先给学生初步的但却诱人的印象,细处的精妙由学生去读课文,从中体味。如,《马踏飞燕》一课的导言: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出土以后,很快就闻名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那么它是一件什么样的艺术珍品竟赢得人们如此赞赏呢?采用了这样的导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学生看到了一匹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形象生动的铜奔马,从而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2)渐入境界式:导言还可由远及近(或由大到小)把镜头推到展示的境界,如讲《月光曲》时导言:一百多年前,有位伟大的音乐家说过:“我的音乐只为穷苦人造福,我如果做到了这点,该是多么幸福”。同学们知道它是谁吗?他就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一生谱写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著名曲子,其中一首就是《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写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个传说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月光曲》。通过这样的导言,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给方法,促成会读,读中悟情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授之以法,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会阅读而练之。因此,教会学生读书,使其自觉地读课文,仔细地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细细体味文章蕴含的道理,这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的。先让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大年夜里买火柴的段落后,问他们:“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调读呢?”学生回答说:“这段写小女孩太令人同情了。”我又问学生:“读小女孩因没卖掉火柴而不敢回家之后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东西时应读什么样的语气?”接着又告诉同学们:“又冷又饿的小女孩看到的只是幻想,这是她此时最迫切希望得到的东西,要用充满希望、亲切、自然、速度稍轻快些的语气来读。”学生通过指导、练习,懂得了课文中“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了小女孩的痛苦与希望,使自己和听者都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教育。总之,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但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 青海省互助县城北小学)

上一篇:生活经验是孩子游戏的源泉 下一篇:追寻生命本质 实践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