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强夯地基失效原因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2-10-04 09:43:53

某工程强夯地基失效原因分析与探讨

摘要: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以其施工速度快、施工费用低且适用性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大量工程实例证明,强夯加固地基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如果盲目施工将会取得不良效果。本文通过某工程强夯地基失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土的含水率及土的性质对强夯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强夯;地基失效;粘性土

1 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拟建某住宅楼为地上11层,地下1层,楼长为45m,宽为15.7m,局部宽约12.5m。拟建楼为框架结构,基础埋深6m。设计采用强夯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处理。

1.2场地地质条件

场地地貌为河流冲洪积平原,地势相对平坦,地面高程36.86-37.09m,最大高差0.32m。基坑开挖深度为6m,6m以下土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堆积物,主要为粘性土、粉土及砂土,自上而下简述如下:④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层厚1.9~2.3m;④1粉土:中密,层厚1.5~1.8m;⑤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层厚1.7~1.9m;⑤1中砂:中密,层厚1.1~1.6m;⑥粉土:中密,层厚1.4~1.8m;⑦层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层厚2.1~2.6m。

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勘察期间,从钻孔中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7.1~7.4m,水位标高29.7m。

1.3强夯设计

设计要求地基持力层经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20kPa,压缩模量不小于12.0MPa,设计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约7m。

强夯点布置方式为正方形,夯点间距为3.3m,排距为3.3m,基础边缘外加一排夯点。主夯夯击能为3000kN•m,遍夯夯击能为1000kN•m。

1.4强夯法的加固原理

借助于动力固结理论,即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加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由于细粒土的触变性,强度得到提高。

2 问题的提出及原因分析

在强夯结束15天后,按有关规定做了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出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130kPa,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强夯前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出的地基承载力为160~170 kPa,强夯后地基承载力没提高反而降低了,原因何在?

经过对强夯施工及地质条件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2.1施工因素

强夯施工时基坑开挖过深,地下水位较高:本工程强夯前基坑开挖深度为6m,直接挖到持力层,坑底为④层粉质粘土,水位埋深约1.4m。另外施工时选用的单击夯击能过大(单击夯击能为夯锤重与落距的乘积),不公浪费能源,相应也增加贯用,而且由于④层粉质粘土含水量较大,加上地下水位较高,强夯时破坏了土体,形成现橡皮土,降低了强度。

2.2地层因素

(1)地基土层含水率对强夯效果影响

强夯的实质是通过巨大的夯击能量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使土体颗粒之间的空隙减小,干密度增加,从而提高土体强度。土体中含水率的大小决定了土体颗粒之间位移的难易程度,当含水率达到最优含水率时,击实效果最好。有关规范规定,当强夯时含水率接近最优含水率(即塑限含水率(1%~3%)或者0.6×液限含水率)时,强夯效果最好。强夯后在有效加固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试指标和夯前对比如下表:

号 项目

对比 含水率

(%) 天然密度

(g/cm3) 干密度

(g/cm3) 孔隙比

e 饱和度

(%) 液限

(%) 塑限

(%) 压缩模量

(%) 标贯击数

(击)

④ 夯前 22.1 1.98 1.62 0.645 93 31.3 18.5 7.78 6.3

夯后 25.1 1.95 1.56 0.710 96 32.2 19.5 5.93 5.2

④1 夯前 21.5 1.96 16.1 0.640 91 26.4 17.1 8.66 8.5

夯后 24.7 2.01 16.1 0.652 98 30.7 18.2 7.07 7.0

⑤ 夯前 22.3 1.97 1.61 0.656 93 32.9 19.0 7.00 8.0

夯后 23.0 1.99 1.61 0.661 95 36.9 20.5 4.44 9.4

⑤1 夯前 ― ― ― ― ― ― ― ― 19.1

夯后 ― ― ― ― ― ― ― ― 20.0

⑥ 夯前 22.5 1.95 1.59 0.663 92 26.5 16.9 10.73 11.8

夯后 23.4 2.02 1.64 0.617 100 26.3 16.7 17.97 14.8

⑦ 夯前 21.3 1.99 1.64 0.627 92 29.8 17.9 6.68 7.6

夯后 26.7 1.95 1.54 0.732 99 32.1 18.7 6.66 9.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上部土层初始含水率较大,强夯后土层各指标变差:④层及④1 (基坑底以下约2.8m地基土层)的压缩模量和标贯击数夯后有所降低;下部:⑤层夯后压缩模量降低,标贯击数略有提高;⑤1层标贯击数夯后提高;⑥层、⑦层压缩模量及标贯击数夯后有所提高。

(2)地基土层性质对强夯效果影响

本工程直接强夯④层粉质粘土,该层土渗透性较差,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在冲击能作用下,地面会立即产生沉降,形成夯坑,表面形成一层橡皮土并发生隆起,土体固结后强度明显降低。

3 结语

(1)强夯法加固地基能提高承载力,但盲目施工将会破坏土体,降低强度。

(2)采用强夯法加固地基时,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合适的夯锤和落距。如果基坑已挖至持力层且为饱和粘性土,宜采用强夯置换法进行加固处理。

(3)强夯施工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夯,并根据试夯结果再进行强夯设计。

参 考 文 献

[1]陈文,曾金艳,张敏.影响强夯加固效果因素的试验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06,(2).

[2]林宗元主编.岩土工程治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3~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青峰岭水库动态汛限水位研究 下一篇:煤巷拐弯皮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