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枝翠英待宾客

时间:2022-10-04 08:40:40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插花艺术是花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它的衰与兴不仅标志着花文化的枯荣,更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贫富。

家家习为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400多年前的一天,北周诗人庚信家来客了,他忙碌着洒扫庭院,布置会客室。小心折下的杏花,用金盘作衬,巧手造型,显示出主人卓尔不凡的内涵修养,他一时高兴还写下了这首《杏花》诗。当时,这种插花礼仪可谓最盛情的待客方式,在文人雅士和民间百姓中流传。

中国是东方式插花的起源国之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插花艺术。至唐朝,插花艺术盛极一时,白居易在《买花》诗中描述说,“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公元609年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日本遣唐使者小野妹子带着几箱佛卷经文和中国的插花艺术踏上了归国的航船。回国后,小野妹子吸收中国佛教供花的精髓,结合日本的习俗,制定了祭祀插花时花材配置的种种规矩,创建了日本第一个插花流派――池坊。此后,日本将插花艺术当作国粹极力宣传,发展成了日本花道,其文化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在日本,花道并不只是单纯的插花,它与道德修养紧密相连,被推崇为了日本女性的必修课。日本有相当数量的花道学校,每年有百万女性去学习花道,花道爱好者占到日本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国插花艺术却因战乱日渐式微,于清朝末年开始逐渐淡出国人的生活。如今,说到东方插花,大多数人只知日本花道,却不知中国插花。有心之人会发现,国内花卉市场虽一派繁盛,却大多是模仿西方花艺。颜色浓烈、花朵繁多、讲究几何构图,装饰性很强,但表达的是西方人热烈奔放的审美。而中国传统插花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意趣之美、内涵之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并讲究花材与花器、几架、配件以及作品环境的统一,体现整体和谐美。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插花艺术的灵魂,又与中国书画艺术互相交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节斑驳竹筒,三两桠桂枝,几朵黄菊,几缕麦冬,就组合出了一件好似游龙戏凤的筒花作品。线条疏朗,意境悠远,充满无限美感。

掀起复兴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的眼睛被奥运奖花“红红火火”所点亮。这束花运用 “中国红”月季、火龙珠、芒叶、玉簪叶、书带草等国产花材,以中国传统插花的技法插制而成。除了奖花之外,奥运场馆、接待中心的各个角落都点缀着中国传统插花作品,让世人在参与体育盛会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国插花的独特魅力。

这都是北京奥运花艺配送中心首席花艺师王莲英“处心积虑”之作。“奥运会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平台,传统插花可以在众多的场合展现自己,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奥运’的精神。”王莲英在奥运会花艺师的动员大会上这样说道。中国传统插花在断流几十年之后得以复兴,王莲英功不可没。

20多年前,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花卉学课程的王莲英,为了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插花的形式与技法”,一头扎进故纸堆研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一旦深入,传统插花绝美的表现力深深地震撼了她,同时她也为这门艺术远离现代生活感到遗憾,内心涌起的责任感驱使她对这门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

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于1987年4月在北京举办,1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农业展览馆里, 齐聚着来自祖国万里河山中的5万株花花草草,在充满花香与绿意的展馆里,有一方天地格外迷人,那就是传统插花展位。大自然的万千风情展现于一瓶一碗一缸中,每一幅插花都是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中国画,充满意境美和韵味。

组织传统插花展是王莲英的一次临危受命,当时条件很欠缺。王莲英四处奔走请来上海、广州的花艺领军人蔡仲娟、王绍仪等前来助阵。日本插花代表团受邀前来参展的时候,惊讶于中国人对插花艺术的深邃理解和灵动表达。这次成功的插花展览掀起了复兴传统插花的浪潮。

花博会结束不久,王莲英在中国花协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并任第一任会长。王莲英从文化的层面分析了传承传统插花的重要意义,“西方以及日、韩等国凭借强势抢占插花艺术的话语权,甚至操纵了世俗的审美观。我们要用中国的花语言去塑造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

于是,她又组织成立了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她带领同仁和学生钻研历史文献,挖掘、整理了历代插花艺术图片百余幅,编辑出版了《中国插花》、《传统插花艺术》和《中国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赏析》等书籍;1995年,她又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通过组织传统插花作品展、图片展宣传传统插花艺术,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投身到这门艺术中来。在王莲英和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积极努力下,传统插花于2006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3月26日~3月28日,第十三届世界花艺大展将在上海举办。整个花艺展包括花艺展览、花商展、花艺专家论坛和花艺比赛4大主体活动,其中花艺比赛被称为“花艺世界杯”,每个国家级会员只能有一名花艺师参赛。

在去年举办的世界花艺展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得冠军的倪志翔将代表中国出赛“花艺世界杯”,这也是中国花艺师首次参加“花艺世界杯”。 倪志翔说:“我将带着充满中式美感的作品去参赛,让中国插花的美绽放在世界的舞台上。”

顺生活之流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插花不是某个家族、某个门派技艺的传承,它是群体式传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承者,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成都有间浣花草堂,每到周末,琴声悠悠,花香袅袅,一群人在此弄花悟道。这是一间学习传统插花的教室,来此学习的有企业老总、白领、老师、学生、花店从业者等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浣花草堂的堂主操瑞芸是一个从台湾来的花艺师。

据她介绍,台湾也是于80年代开始复兴中国传统插花的。24年前,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黄永川去大英博物馆参观,他欣赏到了馆中所藏中国古代书画以及工艺品,有几幅书画作品表现的是中国插花。他被中国传统插花的美震住了,回国后立刻投身于传统插花在台湾的复兴,成立了台湾中华花艺教育基金会。他召集台湾的插花师进行传统插花的研究和创作,并积极在公众面前进行表演和作品展示。

操瑞芸就是被吸引的观众之一,她原本从事西式插花,当看到中国人自己的插花是如此灵动逸气、充满美感的时候,她感觉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情怀被触动了。她加入了基金会,进行长达7年时间的学习和研究,获得了教授的执照。2002年,她来到成都,成立了台湾中华花艺会分会,在大陆进行传统插花的教学和推广。

“学习传统插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掌握一种扮靓家居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怡情养性的插花创作让我们的心灵因亲近自然而变得纯净、美好,传统插花蕴藏的丰富内涵可以启迪我们的心智、滋养我们的精神。”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这古人的雅兴,也不失为今人的时尚追求。花朝时节,百花竞放,采摘几株花卉,插在瓶中,摆在盘里,放入缸内……接待宾客的到来,然后谱曲、备酒、描画、吟诗,共赏花艺美。我们需要为生活补补文化艺术的课了,把插花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顺生活之流前行。

链接:

插花艺术是指将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加工,配置成一件造型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艺术品。它既是大自然的缩影,也具有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风貌与特征的文化性。

中国传统插花使用的主要容器有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瓶插最为盛行,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 被誉为“中国插花典籍中的双璧”。

上一篇:拼贴“帧笔惫 下一篇:热瓦甫的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