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气多,儿女情少:一曲英雄的悲歌

时间:2022-10-04 08:12:38

【中图分类号】G633.3

最近在和学生一起研读班固《汉书?苏武传》时,感慨颇多。在人们的心中苏武一直是一位顶天立地令人敬仰的英雄,但太多的人读出的是英雄辉煌的一面,却忽略了英雄背后的那抹挥之不去的阴影,那灿烂人生中厚重的悲剧色彩。诚然,他说英雄,但他更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笃志于儒学"的班固作为一代良史之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苏武传》中更多地赋予了苏武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气质,而掩饰了他作为一个常人的特质。

对于苏武,我们的第一印象看到的是一位桑迪亚哥式的硬汉的形象,抱定信念,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他以顽强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折服了我们。纵观全文,苏武的事迹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后"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引佩刀自刺。"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他两次欲自杀殉国,忠贞之情,千古而下,如在目前,令人动容;其二,卫律、李陵先后两次劝降,然苏武终不为名利所诱,威武所屈,凛然正气,浩荡不已;其三,困拘北海,杖节牧羊,虽"节旄尽落",却"卧起操持",未曾废离,贫贱不移,浩然之气,千古长存。

在教学过程中,最令我动容的是李陵劝降,李陵是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精于骑射,善于用兵,与匈奴作战兵败投降。李陵与苏武同为侍中,本是故交,情谊深厚,因闻苏武牧羊北海,处境悲惨,前去劝降。同是劝降,卫律是软硬兼施,诱之以利,费尽心思;李陵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然,苏武矢志不渝,不为所动。苏武之死靡他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李陵,以致其泣下沾襟,嗟叹不已:"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最上通于天!"

古人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句,却传达了共同的思乡之情,念亲之意。牧羊的北海是荒寒之地,除了羝羊,了无人烟,我们不知道在一个个漫长举头望月的夜晚,手持汉节的苏武可曾想起故乡,想起家人。或许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到来的李陵给他带来了他最想听到,也可能是他最不愿听到的家中的消息。而他对家的印象永远定格在了那年出使前离别的那一幕。而今,岁月斑驳,家已破碎,梦已成空!哥哥,因为触柱折辕,遭遇弹劾,伏剑自刎;弟弟,因追捕宦骑,逐而不得,饮药自尽;母亲悲痛,含恨辞世;妻子红颜皓齿,在莲花开落中,等待,从希望到绝望,终抛家弃子,为他人之妇;妹妹与孩子,身如浮萍,生死未卜。苏武没有想到,执著忠贞,饮雪吞毡,无尽而漫长的守候,没有守望到稚子迎门,没有守候到共剪西窗,等来的却是家破人亡。班固并未在《汉书》中刻画这样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听到这一番话时的神情。但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此刻的苏武心中的酸楚与苦痛,因为他是哥哥的弟弟,是弟弟的哥哥,是母亲的孩子,是孩子的父亲,也是妻子的丈夫,然而,这一瞬间,绳断网破,他这个网上的结,现在只是一个结而已,孤零零的。这一切都在《汉书》之外,而《汉书》之内:"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无所恨",字字千钧,斩钉截铁,他真的无所恨吗?班固如是说,然而......班固把普通的人性、人情从苏武身上给剥离了,赋予了他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形象,给了他巨大的光环,炫晕了观者的双眼。我们在赞美他们,仰望他们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的辛酸与苦楚,而这恰恰是苏武也是英雄的悲剧之所在。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班固把苏武塑造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或者说苏武,他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然而班固忘了,英雄,本质上也是人。人性是首要的,神性则是其次的。英雄虽多风云之气,却也食人间烟火,也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儿女情长。

班固之所以这样写,因为他是官修之史官,是因为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儒家的国家之义,名为先有国后有家,故而个体要维护群体的利益;而家国,家是组成国的最基本单元,家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宗法为纽带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构成国家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家是国的缩影,国则是家升华。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家是可以被牺牲的,如毁家纾难,"捐躯赴国难"等无疑都向人们阐述着这样一个理念。换言之,儒家的群体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个体的自主精神和自我尊严,在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事业面前,个人必须被牺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苏武恰恰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与牺牲者。然而,千年前的苏武是无法明白这一点的,班固亦然。

苏武的悲剧在于,他所坚持、所信奉、所追求的,却在他历尽艰辛之时动摇了他生命的支柱之一--家。让人感到崇高的是为国献身,为真理献身;而使人温暖的却是生命中的细微之处,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抹阳光的微笑。苏武是如此刚强,如此忠贞,如此执著,却又惨遭厄运,困守北海,在漫长无涯的等待中,苦难拉长了他壮烈而辉煌的人生。然而这种厄运不仅是匈奴所给予的,也是汉天子所赐予的。《汉书》的浓重一笔,抹去苏武生命中最柔软的东西,也勾去了苏武一生的幸福。只留下一个正义凛然,彪炳史册,忠君爱国的英雄的形象。但苏武是寂寞的,更是孤独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太史公无法给我们一个圆满的回答,班固更不会。但是太史公的"有不得已"这一句,却充满了酸楚、苦涩、无奈、矛盾。我想之于其身是这样,对苏武也是这样。我不知道,在一个个漫长无涯的日子,他会想些什么?他的坚持,他的行为有意义吗?他思考过吗?陈文忠老师说:"生命本无意义,生命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我想苏武同样会赋予他的行为以某种意义,寻找一个灵魂的出口。而这意义,我想不外乎两种:一是崇高的,一是温暖的,前者与国相关,后者与家相连。它们共同构成了苏武的精神支柱,共同支撑着苏武艰难前行,而前者最终凌驾于后者之上,前者践踏了后者。英雄的悲剧就在于,他所赋予他行为的意义被他所坚守的对象给消解了,他的命中注定只能有崇高,而不能有温情;似乎注定只有风云之气,而无儿女之情。

有论者在评价李泽厚的《人文十三步》时说:"我们太多的关注英雄强亢的精神,笃定的意志,无穷的勇气,超人的功夫,认为这是伟丈夫的表现......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独独忽略了英雄身上的婴儿气质,女性气质,常人气质。"走进英雄,仰望的同时更应该去平视他,这样我们才可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有个体尊严的人!英雄毕竟也是人,有风云之气,也有儿女情长!

上一篇:浅析“矜老恤幼”传统在我国刑法中的价值 下一篇:引导高中学子重塑美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