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和颜色》四次修改的感悟

时间:2022-10-04 07:45:25

对《光和颜色》四次修改的感悟

要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打造精致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都必须进行转变,最重要的是学生要从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领者,就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每上完课我有时会有这样的想法:“今天上课很顺利,学生的表现很令我满意。”有时也能听到这样的表述“今天的课学生的配合很不错,计划的内容都完成了。”“哎,今天的课上得真失败,学生配合的一点都不好,害的我设计好的内容都没进行完……”一直以来总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就取决于课堂上学生能否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进行到底。看了一篇文章,让我幡然醒悟:一节课上的是否流利精彩,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如何去配合教师,而是应该看老师如何配合学生。一句朴实无华而深刻的话,着实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才是配角。

由此,我对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四节课《光和颜色》中的“光的传播”,其中“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片段,进而产生了多次修改的尝试。

改变前的上课模式是这样的。先演示做一次产生手影的实验。然后提问“在刚才的手影游戏中,同学们知道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那是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手是不透明的,光不能透过去,于是在类似的不透明物体的后面出现了光不能到达的区域,这就是影子形成的原因”。直接告诉学生影子形成的原因,学生好像能够还快的接受“哦,就是这样的”,但这种印象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并没有对现象进行形象深入的加工,是不会深刻理解的。碰到其他的没讲过的现象要其解释,就会说“老师没教过,我不会”。而老师给他稍做解释,他马上说“我会了”,而下次碰见一个新的问题,他还是会说“我不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学生只是生搬硬套地被接受了我的知识。没有他自己的参与,主动学习的知识太少。这样与新课标中教师的定位――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有悖。所以,我进过一番思考,用探究型性的活动来揭示影子的成因,从而给学生一个简单直观的感性认识,并引其思考。

第二次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并解决。拉上窗帘,“看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把手电筒对着墙,打开手电筒,在墙上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我用手挡在手电筒前方,看到墙上出现手影。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说光被手挡住了,不能射到墙上,墙壁上这个区域就是暗的,这个暗的区域就是手的影子。 这时光在空气与手这两种介质中不能直线传播了,就产生了手影。当我对这次设计比较满意时,但同教研组的老师提出:老师与学生的任务反了,教师作为促进者,应该积极地旁观,及时掌握课堂中的种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但在此次活动中,活动是老师做的,观察、分析是学生做的。教师应该把单向的信息交流转变成综合的信息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进而了有了第三次设计这节课的念头。

第三次是通过学生活动和提问。我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器材(手电筒,白纸,不透光的硬纸片,透明纸片等),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完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实验,接着实验气氛活跃,学生兴奋积极,自主的探究与发现着问题。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即研究了学习课题,又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老师着重指导探究的方法,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是一个组织者。并适时地提一些问题“每次实验分别看到了什么?它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是怎样形成的?”最后把问题拉到“影子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上来,并让学生解释与“光的传播”有什么关系。

结论:光的直线传播与是否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有关。

最后修改后,我觉得这样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学,把课堂的阵地真正归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才给予帮助。新课程德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落实到科学课中,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做以下的尝试。

第一、把时间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中,重教不重学,我教你学,是与现代教学背道而驰的。传统教师总是大谈特讲,甚至可以说是罗里罗嗦,把课堂大部分时间占用,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一方面,教师讲的口干舌燥,满头大汗;另一方面,学生却一旁轻看,个别酣然入梦。这种课堂怎能提高效率呢?精讲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主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第二,把思考留给学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思考怎会有创新呢?由此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简单的直白应放得下,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见解。许多问题最好不要轻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主要在学习方法上指导,思维方式上点拨。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再高层次地提出问题,逐一解答,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使之加深理解,接着整理解题思路和格式,以其触类旁通,以一抵十。这样,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自学空间,从而增长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并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改变那种让学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从而成为爱动脑、善动脑的学习者。

第三、把交流让给学生。《课程标准》“应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从着眼于儿童获得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创造能力,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增强群体间的协作意识。”在教学中家长式的命令,过分的逼迫,难以与学生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讨论、多交流,消除隔阂,最大的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成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脱离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策划活动、进行有效地沟通,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尊重学生主体,放手不为,又巧妙地有所为,这样,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就一定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312500 )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下一篇:提高我县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