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的程序设计与开发

时间:2022-10-04 07:35:05

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的程序设计与开发

摘要 通过天气学、物理量计算等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冰雹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阜新地区降雹天气形势分类归结为高空槽型、高空涡型、西北气流型和横槽型4个类型。平台通过程序代码建立有短期、短时、临近预报模式的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平台通过人机交互判断天气类型,利用micaps实时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和观测资料数据中的5个降雹物理量因子提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因子指标判断,因子指标代入降雹判别方程,自动运算、自动判断是否有冰雹发生。通过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的建设,使预报员增强了对降雹天气的理解和预报冰雹的能力,提高了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

关键词 冰雹;预报平台;程序设计与开发;数据掘取;数据预报

中图分类号 P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15-03

冰雹是阜新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与雷电大风、短时暴雨同时出现,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为减轻冰雹灾害损失,提高预报准确率,特成立了对冰雹进行研究的省级科研项目小组,并开发出了阜新地区的冰雹预报平台。

1 阜新冰雹预报平台的适用时间

从冰雹发生的月际变化情况来看(图1),全区冰雹主要发生在5―9月,6月达到峰值,为33次,4月、10―11月较少,12月至次年3月无冰雹出现。根据阜新降雹的月份变化情况和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月份情况,平台程序适用时间设定为5―9月。其他月份预报平台不支持。

2 降雹天气统计分型

根据对阜新地区1977―2009年产生冰雹的105个降雹日当日8:00的天气形势进行统计分析,根据500 hPa高空气压场形势,并结合对流层低层的特点,将降雹天气形势归类为4个类型: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横槽型。其中,横槽型的次数最少,为7次,只占冰雹总次数的6.7%;高空冷涡型的次数最多,占冰雹总次数的42.9%,为45次;高空冷槽型次数为23次(表1)。

2.1 高空冷涡型

高空500、700、850 hPa均有闭合低压中心,并配合有明显的冷中心。冷涡大多从贝加尔湖经过蒙古国东部向东南方移动,当日8:00的500 hPa高空冷涡中心位于北纬43°~49°,东经116°~123°关键区内,850 hPa的当地上空为涡底槽前暖舌或涡底暖舌,少数没有暖舌,会配合有西南气流,地面北纬41°~51°,东经114°~124°范围内有冷锋或副冷锋。当500 hPa高空冷槽位于850 hPa暖脊之上时,冰雹常发生在地面锋线和高空槽附近,地面无冷锋时,冰雹常发生在地面切变线附近或冷涡的东南象限。高空冷涡产成的冰雹天气通常发生在午后到傍晚,一般出现在低涡中心的东南方向4~8个纬距。冷涡属深厚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并且涡区不断有小槽活动,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每次小槽活动都有可能引起强对流天气发生。每当冷涡从进入到移出关键区,当地可连续2~3 d出现短时冰雹、雷雨伴有大风天气。此类型多发生在6―8月,5、9月极少[1-3]。

2.2 高空冷槽型

在500 hPa高空图上在北纬40°~55°,东经112°~121°关键区内有东北―西南走向的高空槽,配合冷温度槽,且高空冷槽移动明显,当上下锋区移速不一致时,有时会出现前倾槽。850 hPa阜新地区上空配合有槽前西南气流或槽前暖舌,有的虽然没有明显槽区,却配合有切变线。地面北纬40°~50°,东经115°~120°范围内有冷锋或北纬44°~45°,东经115°~122°范围内有静止锋或横切变。当地面有暖锋、冷锋、静止锋、横切变移入阜新地区时,引发前方暖湿空气上升,加强了层结的不稳定性。此类型多发生于8―9月,5―7月极少。

2.3 横槽型

在500 hPa高空图上,阜新北部北纬42°~48°,东经110°~130°关键区内存在一横槽,横槽北部东北气流南下输送冷空气,能促进横槽的发展。地面和850 hPa有横切变或横槽相配合配合,位置和走向与500 hPa高空基本相同。前期天气晴好,近地层明显增温,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同时当横槽南下与地面横切变经过阜新的前后会产生降雹天气。此类型多发生于5―7月,8、9月极少[4-5]。

2.4 西北气流型

当500 hPa高空系统移动快,冰雹当日8:00 500 hPa高空槽已经移出境内时,阜新上空受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而850 hPa该区上空有切变线或低槽,同时配合有西南气流或暖舌,地面有切变线、冷锋或静止锋在阜新西北部。当脊前西北气流里有小股冷空气不断地滑下来,在对流层中有垂直风切变表现明显,近地面层增温明显,500 hPa高空强冷平流在低层暖湿空气上面,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会促使低层的暖湿空气释放不稳定能量,产生降雹天气。此类型多发生于7―8月。

3 冰雹预报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功能

冰雹预报平台的设计思路:首先人机交互判断当前天气形势是否符合降雹天气的4种形势,如果不是,程序显示无冰雹。如果符合4种形势之一,程序开始提取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预报日的环境场关键区中的物理量数据。再计算物理量数据得出物理量关键因子,并代入相应形势场的冰雹预报回归方程中,判断是否有冰雹,并输出结果。阜新冰雹预报平台的功能有冰雹短期潜势预报、冰雹短时预报和冰雹临近预报,只要在3种预报中有一种判断有冰雹,就会降雹。

3.1 冰雹的短期潜势预报

平台的流程:应用T639资料检验次日8:00的500 hPa和850 hPa高空图和地面天气形势的预报上的天气形势是否符合冰雹天气类型,若符合,则程序自动选取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T850-500、K指数、θse(850-500)、U700-850、850 hPa比湿Q等5个预报因子,其中K指数、θse(850-500)、U700-850、850hPa比湿Q为有利降雹时段(12:00―18:00)的最大值,T850-500为8:00数据,将以上5个因子代入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再根据方程的临界值,判断未来24 h有无冰雹发生。

3.1.1 物理量因子。以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研究冰雹形成的物理原因、天气形势背景等因素对以上4种降雹类型选取了大量个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选取了以下相关好、历史拟合率高的因子作为预报指标因子[6-7]。

(1)高空冷涡型。当5个因子满足表2条件时取为1,否则为0。

(2)高空冷槽型。当5个因子满足表3条件时取为1,否则为0。

(3)横槽型。横槽型中θse(850-500)值较小,没有规律,认为此项因子对冰雹贡献不大,取其余4个因子。当4个因子满足表4条件时取为1,否则为0。

(4)西北气流型。当5个因子满足表5条件时取为1,否则为0。

3.1.2 冰雹预报判别方程。利用SPSS把5个物理量因子进行统计计算,建立4种天气类型的判别方程,将5个预报因子的值再次代入预报方程,选取历史个例概括率能达到85%以上的的Y值确定为方程的临界值Yc,当符合4种冰雹天气类型,且方程的Y值大于临界值Yc时,预报未来24 h有冰雹发生。

高空涡型判别方程为:

Y1=0.224X3+0.129X1+9.918×10-2 X4+3.79×10-2X5+1.740×10-2X2+0.517(1)

临界值Y1为0.925,历史概括率为85%。当临界值Y1≥0.925时,预报未来24 h有冰雹。此方程的历史拟合率为85%。

高空冷槽型判别方程为:

Y2=0.224X3+0.123X1+0.260X4+0.137X5+6.849×10-2X2+0.274(2)

临界值Y2c为0.862,历史概括率为95%。当临界值Y2≥0.862时,预报未来24 h有冰雹。此方程的历史拟合率为95%。

横槽型判别方程为:

Y3=0.313X3+0.313X4+0.125X5+0.188X2+0.187(3)

临界值Y3c为0.813,历史概括率为100%。当临界值Y3≥0.813时,预报未来24 h有冰雹。此方程历史拟合率为100%。

西北气流型判别方程为:

Y4=0.271X3+0.125X1+0.146X4+0.125X5+0.271X2+0.167(4)

临界值Y4c为0.959,历史概括率为93%。当Y4≥0.959时,预报未来24 h有冰雹。此方程的历史拟合率为93%。

3.1.3 检验短期预报方程。检验当日8:00 500 hPa与850 hPa图上的天气形势是否符合降雹天气形势的4种类型,若符合就对这种天气型的短期预报方程(1)~(4)进行检验,如果计算Y值大于临界值YC,则预报有冰雹,否则预报无冰雹。

3.2 短时预报方程的建立

选当日8:00 T850-500、锦州探空的零度层高度和-20度层高度的实况值以及θse(850-500)、850hPa比湿、U700-850、K指数的午后最大值,作为回归方程的7个因子,分别做(0,1)化处理,建立4个天气形势的冰雹预报判别方程,按历史概括率最高原则确定方程临界值YC,依据临界值YC判断是否有冰雹。

平台的流程:分析当日8:00的500 hPa、850 hPa和地面图上的天气类型是否符合降雹天气的4种类型,如果符合,将计算的物理量代入回归方程进行计算,根据方程的临界值YC做出当日午后有无冰雹的短时预报[8-9]。

7个因子如下(表6):

X1:阜新上空8:00 θse(850-500),高空冷槽型6、7、8月θse(850-500)≥6,9月θse(850-500)≥3时取1;高空涡型θse(850-500)≥2时取1;西北气流型5、6月θse(850-500)≥6,7、8、9月θse(850-500)≥8时取1;横槽型θse(850-500)值较小,没有规律,此项直接取1。否则为0。

X2:阜新上空8:00 850 hPa比湿q,高空冷槽型6≤q≤13;高空涡型6≤q≤10;西北气流型6≤q≤11;横槽型6≤q≤9。否则为0。

X3:阜新上空8:00 T850-500,T850-500≥25时取1,否则为0。

X4:阜新上空8:00垂直风切变U700-850,高空冷槽型U700-850 1.7时取1;高空涡型U700-850≥2.0时取1;西北气流型U700-850≥3.0时取1;横槽型值较小,U700-850≥1.0时取1。否则为0。

X5:阜新上空8:00 K指数,当K指数≥28时取为1,否则为0。

X6:锦州上空8:00零度层高度,当2 500≤零度层高度≤4 500时取1,否则为0。

X7:锦州上空8:00 -20度层高度,当5 000≤-20度层高度≤7 500时取1,否则为0。

用SPSS求回归系数,作出如下的短时预报方程[10-12]:

Y=5.985×10-2X1+2.831×10-2X2+9.119×10-2X3+5.118×10-2X4+4.184×10-2X5+1.493×10-2X6+8.704×10-2X7+0.673(5)

临界值YC=0.917。y≥0.917时,预报当日有冰雹发生;y

3.3 冰雹的临近预报

冰雹临近预报时,通过人工查看雷达产品的CR值和VIL值来进行预报。主要利用营口雷达产品进行临近预报。

(1)冰雹发生时,CR≥55 dBZ(拟合率:87.5%),VIL≥35 kg/m2(拟合率:81.3%),ET≥8 km(拟合率:100%)。

(2)冰雹发生前30 min,CR≥45 dBZ(拟合率:87.5%),VIL≥20 kg/m2(拟合率:81.3%),ET≥8 km(拟合率:93.8%)。

(3)冰雹发生前1 h,CR≥40 dBZ(拟合率:93.8%),VIL≥25 kg/m2(拟合率:62.5%),ET≥8 km(拟合率:87.5%)。

3.4 冰雹预报检验

自2011年夏季进行业务试运行。首先应用次日8:00的T639高低空、地面、物理量因子资料通过人机交互检验未来24 h有无冰雹的短期潜势预报。然后再选用当日8:00 T639资料通过人机交互分析检验当日午后有无冰雹的短时预报。当冰雹临近预报时,则通过人工查看雷达产品的CR值和VIL值来进行预报[13-15]。

经检验,2011年8月20日预报有冰雹,实况是雷阵雨,预报错误;2011年8月21日预报有冰雹,与实况相同;2011年8月31日预报有冰雹,实况有冰雹,预报正确;预报2012年6月1日有冰雹,与实况吻合;预报2013年8月4日有冰雹,与实况一致。即报对4次,空报1次,预报准确率80%。

4 结论与讨论

阜新地区冰雹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月变化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5―9月,程序设定运行月份为5―9月。

(2)平台利用500 hPa的高空形势,通过人机交互判断阜新地区降雹天气形势(高空冷槽型、高空涡型、西北气流型和横槽型),找出冰雹系统的关键区,并分别建立4种天气形势下的降雹预报方程。

(3)用计算机程序把T850-500、U700-850、θse(850-500)、850 hPa比湿、K指数5个因子提取出来并进行计算,然后将其作0、1化处理,并代入回归方程,判别是否有冰雹。

(4)平台通过程序代码建立有短期、短时、临近预报模式的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

(5)应用此平台对5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预报检验,取得了准确率较高的预报效果,通过把冰雹潜势预报和短时预报模型相结合,冰雹预报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在冰雹预报个例还是比较少的情况下,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和完善。

5 参考文献

[1] 雷雨顺,吴宝俊,吴正华.冰雹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56-110,122-123.

[2] 刘晓梅,李晶,戴萍,等.1951-2008年辽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11(25):24-26.

[3] 郭玉凤,卢淑贤,程惠艳,等.巴彦淖尔市40年降雹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453-457.

[4] 赵俊荣.天山北坡一次致灾冰雹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3):14-18.

[5] 顾欣,张艳梅.黔东南冰雹集中度与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4):627-632.

[6] 纪晓玲,陈晓光,贾宏元,等.宁夏冰雹的分布特征[J].灾害学,2006,21(4):16-17.

[7] 李照荣,张强,陈添宇,等.一次强冰雹暴雨天气过程闪电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7.(3):37-43.

[8] 殷雪莲,董安祥,丁荣.张掖市降雹特征及短期预报[J].高原气象,2005,23(6):804-809.

[9] 刘新民.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1-67.

[10] 罗朝盛.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45-52.

[11] 刘炳文.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许蔓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56:59.

[12] 吴凤翔.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73-89.

[13] 龚沛增.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1-77.

[14] 王运坚.《VISUAL BASIC 6.0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84-91.

[15] 耿小芬,徐忠军.Visual Basic中的数据访问技术[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职高教,2009(13):83-84.

上一篇:期末模拟测试卷(一) 下一篇:千岛湖畔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