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间 第18期

时间:2022-10-04 07:29:58

又到了每年大学开学前的时候,媒体到处报道穷困但成绩好的学生上学困难的情况,动员大家捐助。我看到很多人家真的一贫如洗。吃饭都成问题,那高昂的学费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他们束手无策,而孩子很想上大学。

每一期这样的节目我都看,我等着,想等着哪个孩子――都满18岁了的孩子会说一句:“我想先申请停学一年,找份工作存点学费,为家人减轻负担。”没有。是的,教育很重要,孩子们出来打工,可能也赚不了几个钱。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试试看。都眼巴巴地看着父母,盼着救助。

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再有一年就要高考了,家境贫困的农村女孩小菊决定放弃高考。即使考上,也不能继续上学。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两个老人,学费没有着落不说,如果她将来到大城市里读书,毕业参加工作,那家里的两位老人怎么办?谁来养活?尽管上大学对小菊个人发展会好些,可家里年迈的老人谁来赡养呢?小菊决定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找个当地人嫁了,种地耕田,伺候老人。我还亲眼看到那样的故事:家里辛辛苦苦四年,借债无数供养出了唯一的大学生,本来指望着他终于可以工作了,可以赚钱贴补点家里,帮助父母培养弟妹了,可以开始还贷了,可是那孩子却决定考研究生,希望父母弟妹亲戚朋友继续支持他三年。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帮助家庭摆脱困境!

抛开人生境遇、社会体制与福利,教育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等等大方向不谈,从这些取与舍之间,我们看出的首先是自私与责任的较量。

杨澜曾采访过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教授,他是美籍华人科学家,叫崔奇,获得过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崔奇出生在河南一个穷苦的农村,他的父亲希望他在家里帮忙,但是他的母亲觉得孩子还是要出去读书,所以在他10岁以后就想办法送他外出。之后崔奇辗转到了香港读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再也没有回到老家,他父母在50年代末的中饿死了。杨澜在采访他时,问了一个很俗套的问题:“如果当时你妈妈没有让你出去读书,今天的你会是什么样的?”崔奇的回答非常震撼,他说:“其实对于我来说得不得诺贝尔奖不重要,我本身在研究过程当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但是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宁可当初就留在家里做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因为如果我不出来的话大概我父母就不会饿死!在农村家庭里是很需要劳动力的。”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对于有些人的一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世人都推崇的成功,并不是拥有那些金钱、名利、高深知识。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拥有人之初的那种人性――拥有亲情,拥有健康。加上自己辛苦劳动获得收成,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许没有大富大贵,但是拥有完整人格。取舍之间,人性中本质的东西,自私与责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上一篇:美债危机量入为出成世界潮流 下一篇:美债风暴中国以改革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