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中职校学生管理中吸收国际学校德育经验

时间:2022-10-04 07:02:07

探讨在中职校学生管理中吸收国际学校德育经验

摘 要:跟普通中学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国际学校有更多相仿之处,从比较两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的异同入手,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提出在中职校学生管理中吸收国际学校德育经验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职校;国际学校;德育教育;心态;培养目标

笔者是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在此之前,分别在一所国际学校和普通高中工作数年。比较下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国际学校有更多相仿之处,尤其是在国际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颇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何取长补短,将国际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优秀的部分拿来注入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来比较两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基本异同点。

一、培养目标的异同,主动还是被迫

中职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更侧重于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而不拘囿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进入中职的孩子大部分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中考中败下阵来的孩子,但是根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们可能因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相对较弱,所以在现今一考定终身、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体制下,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弱势群体,但人的智能是多样而非单一的,除了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还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六项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所以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注重孩子们的除语言数学智能外的其他多项智能的开发。

不同之处在于,中职学校的孩子绝大部分是被迫选择中职校,

而国际学校的学生更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些孩子不见得是应试考试的失败者,他们的家长正是看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足,主动避让国内的普通学校,尤其是所谓的重点学校,而去选择有更加自由宽松氛围的学校就读。由于没有高考的压力,学校在管理上更加注重品格教育和多元智能开发,譬如说笔者曾工作的学校的校训就是“honor excellence community joy”,译成中文即“品格第一,追求卓越,胸怀世界,快乐成长”。

二、学生家长心态的截然不同

在这一基本点上的异同,导致了第二个方面的截然不同,那

就是学生家长心态的不一样。因为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国际学校孩子家长的心态多是积极主动的,很少因为孩子的分数愁眉苦脸,

而是着力于自己孩子优势智能的开发,在拓宽孩子视野,拓展其涉猎范围方面下工夫,他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活

动,试图和学校一起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相比较而言,中职校的家长心态普遍较消极,要么认定孩子是失败者,甚至认为孩子给自己丢脸了,比孩子本人还要自暴自弃;要么就是持学习无用论的,但是孩子又小,没有地方好去,把学校当成个托管所送进来。总之,都是无奈的抉择。2013年6月东方网曾这样一则新闻《六个岗位抢一个中职生就业率97.93%招生情况却不乐观》,报道称,在不少高校学子感叹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本市(上海)中职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逆势上扬。据市教委的本市中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抽样调查显示,2012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7.93%。事实上,中职学校的就业率一直处在高位水平,但招生情况却没有那么乐观。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社会上是多么不受重视,家长观念多么滞后。他们对自己在中职校学习的孩子的成才之路失去期待。

三、两个案例,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在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努力的空间还很大。下面笔者想在案例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汲取国际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经验。

案例一,故事发生在笔者进国际学校工作第一年的圣诞表演中。我班孩子表演的节目是合唱,由音乐老师专门训练了很久,演出那天晚上,要求孩子们统一着装,红色上衣,黑色裤子。班级有两个平常就调皮捣蛋又糊里糊涂的孩子果然没有按要求着装,穿了个颜色风马牛不相及的衣服就来了。我很紧张,马上就批评了他们,打算让他们别上台了。圣诞演出是当时我们学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又是几个低年级班级的集体节目,按我受教育多年的惯性思维少两个人也没关系,总比在人群里扎眼强。不过我还是特地去征询了策划节目的音乐老师,没想到那位外籍老师很自然地说:没关系的,既然都来了,当然让他们上台啊,重在参与嘛。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俩对待这件小事的不同看法,背后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多年的教育告诉我们集体远远大于个人,整齐划一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这甚至已经植入我们的大脑深处,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因此,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实践个性化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人人都是主角”的理念。犹记得那天的圣诞演出,观众席上坐满学校老师和家长,根本没有人对服装上的那一点不协调提出异议,爸爸妈妈一大家子人开心地看着自己孩子的“掺和”,记录下他们宝贵的成长历程。

这件小事在笔者今后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时刻提醒着人人都是主角,切不可剥夺孩子的机会。在后来进入中职校,确保班里90%的学生都有职务,譬如班级干部绝不兼任,譬如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系里、校里的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创办新的学生社团。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当主角的感觉,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奋斗的激情。

案例二,笔者曾在国际学校带过一届高中毕业班。这个班级绝大部分孩子准备留在中国念大学,中国内地对这些持港澳台或外国籍身份的学生,大学的门槛非常低。一流的重点大学给他们划的分数线甚至比内地学生的大专线还低得多,这些孩子平常马马虎虎的学习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我一直对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颇为不屑,但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却让我刮目相看了。除了个别孩子表现出犹疑迷茫,其余的孩子都有很明确的方向感,很快为自己选定了报考学校和报考专业。在这一方面他们显示出很强的独立性,其实早在初入高三时,我就常听到同学们之间关于未来的热烈讨论。到最后,我的这一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以是否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标准择校择专业的,我听到最多的是我喜欢干什么,我想干什么。

在对我的未来在哪里的认知方面,笔者认为他们可能比某些国内顶尖中学的孩子们的表现都要强。当然对于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笔者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父母虽然在最后关头体现了充分的民主,但是他们在平日下的工夫并不少,比如鼓励他们较早的接触社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社会话题讨论,敦促他们积极思考人生等,他们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学是人生奋斗的重点和终点。中职校的学生普遍缺少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那么就对中职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积极思考人生,寻找方向,寻找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成为老师的工作重点之一。不仅重要而且迫切。至少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譬如说在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要更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打造愿景,陪伴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打开那一扇父母亲忘记或缺乏能力打开的门,并且像雷夫老师说的那样:我们为学生打开这一扇门,剩下则要让学生自己走进来,不是拉他们或者推他们进来,走进来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艺术、智能与大脑: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中国人民大学,2010(7).

[2]邬宪伟,张勤.突破与传承:提高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报,2009.

(作者单位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上一篇:从初中生情感需要出发,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下一篇:会计类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