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发展福建临港工业

时间:2022-10-04 06:56:54

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发展福建临港工业

[摘 要]港口是沿海中心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港口工业区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最佳增长点。福建拥有突出的深水港口优势,临港工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福建省要想在全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取得先机,必须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打造临港工业强省。

[关键词]港口 临港工业 港口经济

目前,港口已不再局限于接送旅客和装卸货物,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汇点。港口工业区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最佳增长点。以大型深水港为依托发展港口工业区,是21世纪世界工业发展的最优模式。

临港工业是依托沿海港口资源,海上贸易和近代工业基础,在港口区域内建立并利用港口和区域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从世界大港口的发展来看,临海工业与港口联系紧密,在港口后面集聚的是产业、工业区、加工区、贸易区、深层次的物流园区。

福建拥有突出的深水港口优势,临港工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快临港工业发展是福建做大做强工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

一、福建的港口资源优势及发展现状

福建的经济是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与外商投资是推动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进大出的大项目和重化工业的发展都需要港口的支持,港口是福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害与关键,港口工业区是福建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福建的港口资源优势

福建省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324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8.3%;沿海岛屿有1400多个,较大港湾有22处。沿海地区现已形成大大小小的港口群,已建有五个对台直航港口―福州马尾港、厦门港、泉州港、漳州港、湄洲湾港等,除漳州港为货运航线、湄洲湾港为客运航线外,其他三个港口均为客货运航线。厦门、福州两港是中国重要的枢纽港。吞吐能力大,特别是厦门港,地处福建南部九龙江入海口处,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我国东南沿海从宁波至广州之间几千公里漫长海岸线的重要深水港。目前厦门港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有海运往来,并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联系,开辟了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高雄及地中海、欧洲、美国西海岸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良港优势十分突出。

福建是全国深水港条件最好的省份,按水深条件,可建10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的岸线有:三都澳的城澳、溪南、三都岛、樟湾、白马港口,罗源湾的将军帽、可门,长乐的松下,福清的江阴、牛头尾,湄洲湾的斗尾、东吴,厦门湾的海沧、打石坑,龙海的后石,漳浦的古雷半岛等。其中三都澳和湄洲湾斗尾可建20万~30万吨泊位。

(二)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港口建设发展迅速,从福鼎到东山码头密布,但以小码头居多。已建成投入营运的有340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以上的泊位42个,一年可综合通过货物7400多万吨,旅客570万人,国际集装箱143万标箱。众多小港口对支撑福建的对外开放起了很重要作用。

福建的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海岸线长居全国第二位。但令福建人尴尬的是,迄今福建不仅没有一个港口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前10名,而且全省港口的吞吐能力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宁波港,年贡献税收还不足30亿元。至今除了厦门湾、湄州湾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外,福建其他海湾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还是处于搞搞水产养殖、作为渔船的避风港的初级开发阶段。福建港口规划、建设严重滞后成为了制约福建经济整体腾飞的瓶颈。福建港口建设严重滞后的另一个表现在于运能落后于运量的增长:2003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2495万吨,集装箱运量达342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22%和33.6%。可2003年全省港口的实际设计吞吐能力为8600万吨,年仅增长7%。这表明福建港口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建设深水大港,发展港口经济

(一)世界海运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代世界海运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是普通货物运输集装箱化,不仅进出口货物采用集装箱运输,近几年国内沿海货物运输也逐渐采用集装箱,实现海上运输与陆上运输相衔接,实现“门”到“门”直接运输,避免中途搬运,减少货物损坏,因而集装箱运输比杂货运输便宜。集装箱货轮现在已经是海上运输的主力。沿海尚见在三五千吨级的小集装箱货轮,近海如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则较多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集装箱货轮,吨位1万~3万吨不等。远洋运输如到欧洲、美洲、澳洲,则采用第四代、第五代、超巴拿马型和第六代集装箱货轮,吨位4万~10万吨不等。

其次,油、煤、矿石、粮食、天然气等特种货物运输,越来越多使用专业船,如油轮、煤轮、矿石轮等,油轮还分运石油和运成品油的。专业轮通常一趟运货、一趟放空,由于专业轮上有专门的装卸设备,吨位大,其运输成本低于杂货轮。

更重要的是,当今运输船舶越来越大型化。海上货物运输,船越大,运费越便宜。10万吨油轮比1万吨油轮单位运费便宜4倍。因此,在整个20世纪中,看着船越造越大,码头也越建越大。现在世界货运的主力船舶,第六代集装箱货轮10万吨,油轮20万吨~30万吨,矿石轮15万~20万吨。世界活动也越来越集中到10万吨以上的深水港中,小吨位码头不断被废弃(详见表1)。

(二)福建省港口建设的发展趋向

与世界船舶大型化趋势相比,福建现有港口规模明显偏小,只能满足沿海和近海运输要求。从福建运到欧洲、美国的远洋货物,必须运到香港、高雄或韩国釜山转装上大船,中转费用接近长途运费的一半,徒增福建货物的运输成本,弱化了福建的投资环境和竞争力。福建的港口经济由于其起步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尚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存在,面对来自世界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具有条件的港口应大力发展大型化、深水化港口,以便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竞争中胜出,为港口经济的发展争取广阔的腹地和需求市场,从而对现代物流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内存要求和动力。因此,福建新一轮经济发展应当集中力量建深水港。福建的小港口已经够多了,足以满足国内沿海货运的要求,今后除特殊必要,应严格控制3万吨以下码头的建设,5万吨级码头都要谨慎决策,把物力财力集中用于建设10万吨以上的深水大港。

当前,福建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港口资源,进一步完善港口布局发展规划,形成大中小港口相结合、大中小泊位相配套的港口体系,建设规模化、大型化、集装箱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港口群。重点建设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等年吞吐量超亿吨的大型深水港口,开辟以厦门湾、福州港为主枢纽、物流成本低、腹地纵深不断拓展的水陆联运大通道。到2010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吨大港,港口年吞吐量达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港口总体能力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港口周边城市功能定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协调港口与城市、港口与产业的发展关系,实现“以港兴城”,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三、发展临港工业,打造临港工业强省

福建拥有众多优良港口,发展临海型的资本密集型工业是福建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福建在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建设大型深水港,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港口所发挥的现代物流的核心平台作用,利用第三代港口所包涵的临港工业、临港商贸、港口物流园区等临港工业,打造运作灵便实力强大的临港工业地带,形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福建省提出发展临港工业,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目标。福建省经贸委规划重点建设的8大临港工业是:石化、冶金、电力、造纸、汽车、船舶修造、海产品加工和工程机械。到2010年福建临港工业生产总值将达到5000亿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进入集约效益型运行格局,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临港工业是依托沿海港口资源,海上贸易和近代工业基础,在港口区域内建立并利用港口和区域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近年来,福建临港工业发展迅速,2004年沿海6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721.5亿元,工业增加值1591.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316亿元,利润305亿元。2005年全省海洋工业产值6448亿元,工业增加值18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900多亿元。

目前福建省临港工业涉及的工业行业有15大类,占全省现有工业行业的1/3,以港口为依托的新兴工业集聚地逐步形成,如以湄洲湾泉港和厦门海沧为中心的临港石化产业集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泉州、厦门、福州、宁德为重点的修造船工业和以漳州招银港区为重点的港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及在沿海地区形成的能源产业、原材料加工等临港工业集聚区。

福建省提出临港工业的发展目标是:以扩大开放、体制和科技创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动力,突出港口、园区和城市相互融合发展,培育临港工业产业集群,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形成港口物流、临港工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港口―园区―基地”的开发格局,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港口区、产业区、城市群有机结合的闽东南“临港工业带”,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

四、福建临港工业发展模式战略选择

发展福建临港工业,要借鉴国内外临港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科学性、战略性的选择福建临港工业的发展模式,注意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倒U型的道路。分析福建临港工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南方临港工业的特点,考虑目前南方经济发展遇到的资源瓶颈问题,再结合福建的区位优势,笔者认为,福建临港工业发展模式应借鉴“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一是正确认识当前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看好中国,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并且制造、研发和服务联动转移,福建必须抓住机遇。借助西方发达国家工业转型之机,依靠纺织和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迅速增长,利用其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石油炼化、造船和物流工业,实现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政府有选择地进行政策干预,以出口指向的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保护选定产业的发展和对特殊产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产业结构升级,如钢铁、造船、石油精炼、化学工业及汽车等重化工业等,逐步形成新的能够自我生产,集工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力优势和知识资本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体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张景秋.临海工业开发区的建立和演变[J].经济地理,1999(8).

[2] 夏明文.中国临海工业基地的发展与动向[J].水资源保护,2003(6).

[3] 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J].加快福州临港工业发展,2006(1).

上一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