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亲情演绎传奇,34年好友竟是孪生姐妹

时间:2022-10-04 06:32:59

血缘亲情演绎传奇,34年好友竟是孪生姐妹

这是一个人间传奇:上世纪50年代,一对江苏的双胞胎姐妹因为贫困与家人分离,在经历多方辗转后,分别被河南的两个家庭收养。谁想到,两人从14岁起,在不明血缘关系的情况下,相识相知并结为好友。做了34年好友后,她们经过DNA鉴定,才得知彼此是孪生姐妹。相认后,她们又走上漫漫寻亲路,历经一次次期待和失望。2010年11月,她们终于找到了离散半个世纪的家人……

14岁初识另一个“我”

华霞隐约知道自己是个孤儿,来自南方。而马玲脑海里有些模糊的画面:自己来洛阳时三四岁,时间是1958年或1959年的冬天,被抱上一个“轧轧车”(一种小推车),周围遍及寒冷、饥饿和哭声,不知过了多久,“轧轧车”变成了火车,车厢里全是小孩……

事实上,华霞和马玲是被送到了河南洛阳。

领养华霞的是一个干部家庭,家住东新安街,家庭条件优越,华霞从小不愁吃穿,布娃娃、糖果、新衣服都有;收养马玲的则是一户回族农民,家住徐家街,家境贫寒。内向腼腆的马玲常常边上学边捡煤渣,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吃苦耐劳、自强独立的性格。

虽然两个家庭相隔不过几条街,但她们的第一次相见却是14岁以后了。

很小的时候马玲就听周围的人说附近有一个女孩跟她长得很像。有一次,马玲在街上,一位妇女问:“华霞,你在这儿干啥?”马玲愣了,那人意识到认错了,红着脸说:“哎呀,你跟我认识的那个华霞真像,就是衣服不一样!”

还有一次,马玲提着篮子到洛阳铁路机务段附近捡煤渣,华霞和全班同学也在那里上劳动课。华霞的一位同学看到了马玲,惊奇地大喊一声:“你们快来看,这人长得咋那么像华霞哩!”同学们纷纷围了过来,大家一边看,一边帮马玲捡煤渣,羞涩的马玲红着脸低下了头。因为华霞恰好不在,马玲捡满了煤渣要走,同学们拉着她的篮子,让等华霞回来认识一下,内向的马玲更加不好意思,赶快走了。

华霞和马玲,一个开朗活泼,一个内向沉静,虽然也很好奇,但是,直到1972年10月的一天,在热心同学的撮合下,她们才在同学家里第一次见面了。当时那个情景,两人面对面,就像照镜子般,惊讶、迷惑、喜悦,百般心绪涌向心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闷坐床沿足足有半个小时,还是华霞先开了口:“你多大呀?”

“14。”

“生日是啥时候?”

“1957年6月18日。”

“我是1956年12月18日,我比你大,你就管我叫姐吧。”

华霞拉起了马玲的手,两人就这样成为好朋友。

相识后,热心的华霞觉得和马玲有种天然的亲近,看马玲穿的蓝色衣服洗得都发白了,上衣、裤子缀着补丁,就拉着马玲的手回家,把自己的上衣给了马玲。不久,两人到照相馆拍了照片,将青涩的青春定格在了底片上。

相扶相携34年

自从认识了马玲,华霞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妹妹”,她经常央求母亲做新衣服时,也给马玲做一件,善良的母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家里有好吃的,华霞总给马玲留着。换季的时候,只要华霞当季的衣服有两件,她就慷慨地送给马玲一件。两人穿一样的衣服,连华霞的母亲都会看走眼,时常喊错名字。就这样,马玲华霞成为了好姐妹。其间,华霞的母亲生了病,一病就是9年。妈妈病重,华霞寸步不离地侍候,累得不像样。马玲看着心疼,就跟她换班,两人轮流在医院照顾老人。医生和护士都好奇地问:“你们是不是双胞胎啊?”

1975年,马玲当了一名搬运工人,第一次拿到工资就给华霞买了件衣服。以后,每次买东西,她总忘不了给华霞也捎上一份。1980年,两人先后结婚,虽然各自有了家庭,但交往不断,感情愈深。

2000年,华霞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一边还债,一边抚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这时马玲也下岗了,丈夫收入不高,她靠卖小东西补贴家用。每次进货,她都不忘给华霞捎点日用品。

相识相伴了几十年,又经常被人认错,华霞和马玲都感觉彼此已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把对方嵌进了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她们比任何人都怀疑自己的身世,觉得她们应该是孪生姐妹。两人除了长相,她们都有先天性鼻炎,都是O型血,眉心中间都有一个小疤……两人之间,似乎还有些心灵感应。一次,华霞特别想见马玲,在家坐卧不安,但又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当她来到马玲家,马玲第一句话让华霞吃惊:我刚才还在想,你今天肯定会来看我!

然而也有很多疑点表明她们不是孪生:华霞性格外向,大大咧咧,马玲内向,小心翼翼,听说双胞胎性格基本相似,再说,户口本上年龄也对不上。1978年,两人给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市公安局写信,希望通过那里的档案,找到当年被送养的蛛丝马迹。对方很重视,给她们回了信,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因为时间太久,已无线索可查。她们又到洛阳的辖区派出所查档案,但人事变迁,这些档案早没了踪迹。几经反复,两人的寻亲热情渐渐冷却下来。再后来,随着结婚生子,忙于家庭和工作,她们放慢了寻亲的脚步。

2005年9月17日,洛阳当地一家媒体,报道了江苏省宜兴“寻亲大姐”吕顺芳为全国百余名弃儿找到亲人的故事,两人便和吕顺芳大姐取得联系并寄出详细资料。在吕大姐的帮助下,2006年5月,江苏卫视《情感之旅》栏目为她们做了一期节目,并资助她们在河南科技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做DNA鉴定。

2006年5月16日,一个让华霞和马玲终生铭记的日子。江苏卫视的演播现场,鉴定结果表明:两人是单卵孪生姐妹。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姐妹俩滚烫的泪珠顺着脸颊淌下,她们上前紧紧抱住了对方。

漫漫寻亲路

血缘关系确定后,姐妹俩更想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父母是谁,还有没有兄弟姐妹。此后,她们不断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寻亲活动,常州、无锡、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为了寻亲,姐妹俩还把血样存入北京华大方瑞基因库。2008年2月,华霞还学会了上网,并开通了寻亲博客。

江苏常州的李姓人家有两个妹妹是4岁送出的,电话打通了,也见过面了,但鉴定结果了一切。江苏无锡的邵姓人家要找双胞胎妹妹,鉴定结果让人失望。湖北武汉的董姓人家来洛阳认亲,DNA鉴定后又是失望,还有江苏苏州的谢家……姐妹俩心中的涟漪一次次被激起,又一次次被荡平。

2009年的一天,在江苏镇江打工的贾学庆打来电话,说他家曾送出一对双胞胎,从媒体上刊登的照片看,华霞和马玲与他的妹妹很像。对此消息,姐妹俩没抱啥希望,因为贾学庆说两个妹妹是在五六岁时被送出去的。华霞印象中,自己来洛阳时只有两三岁,年龄明显不对,这家应该不是。可是,贾学庆却坚定地认为是,打电话时,他每次都会喊“妹妹,你们啥时候回家呀,快回来吧”。由于不忍伤了贾学庆的心,华霞和马玲总是敷衍答应。

2010年,贾学庆在儿子贾峰云的帮助下,将血样送入北京华大方瑞基因库,与姐妹俩进行DNA比对。2010年11月9日,华霞的QQ闪了起来,贾峰云传来喜讯说:“鉴定结果出来了,我们是亲人!”华霞握鼠标的右手不停地颤抖,脑子里一片空白,对着电脑坐了半个多小时,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赶紧打电话给马玲,马玲觉得像做梦一样,只是瞪着眼睛,连问是真的吗。

姐妹俩终于找到了亲人。马玲说,得知消息后,她第一个想法就是扑到母亲怀里哭一场,不抱怨她,就是想让她抱抱自己。那边,哥哥贾学庆泪流满面,迫不及待地想与两个妹妹见面。于是,兄妹约定11月15日先通过QQ视频见面。15日那天,贾学庆端坐在电脑前,连线后,三人积攒了半生的千言万语不知该从何说起。

“华霞在不在?”贾学庆操着南方口音。

“我在!”华霞声音颤抖。

“马玲呢?”

“也在!”

贾学庆说,他们亲生父亲姓许,但父母亲都已不在人世。包括华霞、马玲在内,父母共生育7个孩子,4男3女,目前大哥去世了,其他4人都健在,生活在老家句容县农村。贾学庆说,当年他也被送养出去了,不过一直和家里有联系。

华霞打开了话匣子,问哥哥:我们俩哪个大、哪个小?贾学庆说,只记得一个耳朵后面有个疤,一个头顶上有个疤。可谁大谁小,还得问二哥。这时,华霞不由自主地摸摸头顶上的疤,马玲也摸摸耳后的疤。马玲小声说:“我耳朵后面的确有个疤,我姐头顶上有,俺俩从没跟别人说过。这下,一点都不怀疑我们是亲兄妹了!”

视频那边,贾学庆用颤抖的声音问:“你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呀?到时咱们兄弟姐妹就团圆了,这世上哪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这边,姐妹俩的手不知不觉握在了一起。华霞说,已买好了到江苏的火车票,很快就要回家。

半世沧桑终团圆

2010年11月19日,华霞和马玲坐着汽车往家赶,华霞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两人不约而同地深吸了口气,半个世纪的梦想近在咫尺了。这一天,她俩特意穿上不一样的衣服,一个绿色,一个红色,好让二哥分辨一下谁是姐姐。

汽车刚一进村,二哥许学堂、三哥贾学庆、四姐许学凤、五哥许学明立即迎了上来,华霞和马玲一下车,六个人抱作一团……

64岁的贾学庆抹着眼泪说,找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回来了!当初家里穷,兄妹多,母亲又卧病在床,眼看孩子们要饿死,父亲狠心把他送到了相距不远的贾村。他那时已有十几岁,懂事了,时不时会跑回家看看。有一次回来,贾学庆发现两个双胞胎妹妹没了,问妈妈,妈妈一个劲儿掉泪,后来缠着爸爸问,才知道被送走了。

二哥许学堂,一边一个握紧妹妹们的手,他哭了,满脸的泪水,但他又不住地咧着嘴笑。他有些遗憾地说,兄妹7个,大哥已经在去年过世了,否则七兄妹团圆,该多好!

二哥许学堂说:“你们大的叫许双英,小的叫许六英,看着你们站在我眼前,会想起你们小时候打架的情景。”许学堂说,1958年夏天,妈妈卧床不起,爸爸无奈之下把“双胞子”送走,南京是大城市,条件好,那天一大早,他跟爸爸一人抱一个,步行走到句容。然后,许学堂把妹妹递给了爸爸,爸爸带着两个妹妹坐上了去南京的汽车。

许学堂说,就在自己转身时,两个妹妹还在背后喊哥哥!爸爸把“双胞子”带到南京后,在解放路上,给了她们一人一块饼,然后偷偷躲起来。姐妹俩一边吃着烧饼一边喊爸爸,后来有警察走过来,把她们抱起,爸爸就远远地跟着,一直跟到南京市孤儿院,才狠心掉头回了家。

许学堂说:“爸回家后,几天没说话,妈不住地埋怨,天天念叨,第二年就过世了。”父母离世前,均叮嘱许学堂:“要把小妹们找回来!”

为迎接亲人回家,家中杀鸡宰鸭,摆起三张大圆桌,每个桌上准备了20多道菜,乡亲四邻被请来一起吃团圆饭。华霞和马玲端起酒杯问:“哥哥,我们早就想问了,我们谁大谁小?”“大的这里有个疤,是自己顽皮摔倒留下的。”许学堂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说。

“双胞子”又是一阵惊讶,原来,这么多年都搞混了,马玲的右太阳穴处有道不明显的伤疤,但因户口本上年龄小,她一直管华霞叫姐姐。马玲捂着嘴笑:“姐姐,我是大的啊,以后要换回来啦!”华霞风趣地说:“没事,我们俩换着当姐姐!”

饭后,兄妹六人到村头给父母上坟,姐妹俩磕了头、烧了纸。“我心里难受,真想大哭一场,没能见到我的母亲、父亲还有大哥……我不埋怨把我送走,可是亲人分离太残酷了!”华霞说,她与马玲握紧了手,泪水纷飞。(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两姐妹均系化名)

本文图片及说明如下:

1、姐妹俩14岁初相识时的照片。

2、姐妹俩14岁相识时的合影。

3、孪生姐妹俩。

4、半个世纪后,二哥许学堂和双胞胎妹妹。

5、兄妹六人合影(右二贾学庆,右四马玲)。

责编/昕莉

上一篇:追美男孩的爱情轻轨 下一篇:陪读,就能望子成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