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家庭教育指导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04 06:15:33

盲童家庭教育指导管理论文

一、家庭及其教育功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在现代教育社会学中,普遍视家庭为一个“facetoface”(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它有着自身特殊而又重要的功能。最主要的有:生育、经济、休息和娱乐及教育功能。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它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社会道德规范,指导生活目标,引导形成思想、志趣、个人性格特征,适应杜会的动力特征,培养社会角色等等。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施予的影响是广泛和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它有着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其影响具有先主性和深刻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盲童及其家庭也不例外。

二、盲童家庭中的教育问题

社会日益进步,特殊教育迅猛发展。盲童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众多人士的注意。

分析而言,盲童家庭教育大致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1、视盲童为包袱、累赘。甚至认为家中出现盲童是件耻辱的事,是他们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对他们是冷眼相待。孩子吃的是剩饭,穿的是旧衣。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得到一些以外,其他的需要几乎全被忽视。这些家长把盲童送到盲校大松一口气,不再过问,更谈不上与学校配合教育。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盲童大多瘦小、性格内向、胆小、见识少。

2、对盲童过分溺爱或庇护。有些家长总以为是自己造成孩子失明的,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这些家庭中的盲童大多娇弱、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

请看以下两个典型事例:

a、周某,男,四川农村人,家境贫穷。95年来成都盲聋哑学校盲生部一年级就读,先天失明。父母文化程度极低。在县残联的动员下卖掉家中的牛,勉强来读书。学校老师为他捐献了衣服等生活用品。这个孩子在班上表现内向、自卑、见识少,生活和学习能力都很差。老师主动去信与家长联系,杳无音讯,一学期下来到放假也没能见到家长。97年,只读完二年级的他就辍学了。

b、刘某,男,全盲,四川绵羊人,家境中等,先天失明,父母均为国家干部。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叔叔、阿姨都认为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家中对他是百依百顺,一切事情不让他动手。92年来到寄宿制盲校后,他根本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试读一个月后只好回家。临走时,老师再三交代父母训练、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95年,当家长再次来校,15岁的他仍要妈妈每星期来为他洗澡。老师感叹说:“5+2=0”(教育效果中老师教5天,家长宠2天)。

可见,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即影响盲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盲童的正常成长。

作为盲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改变诸如物质环境、经济收入等等无缩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盲校的教育优势,起到骨干作用,调动盲童家庭中具伸缩所性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盲童家庭教育功能。

三、盲校如何指导盲童家庭教育

1、指导盲童家长掌握爱的“适中”性

经验和事实表明,若将有关家庭对教育所起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依其性质程度的差别绘制成一条曲线,那么家庭教育的功效在轴线上就存在一个优势区间。它对应于轴线即可发现——遵循适中”原则。

因此,结合盲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引导盲重家长正确、适中地对待孩子。

对盲童冷漠无情、缺乏家庭温暖的爱和一昧溺爱、偏爱都会扰他们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指出:“严厉和慈爱——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这就是说双亲对子女的爱应是有理智、有分寸、符合适中原理的。

盲童家长应懂得:盲童也是儿童,他们与一般儿童有着同样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家长对他们既要慈爱和保护,又不能怜悯和过分庇护。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给他们适中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更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父母的爱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对盲童的启蒙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2、帮助盲童家长掌握基本的盲教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是其理论基础。盲童家长在掌握它们的同时还要融入特教知识,了解盲教育特有的教育内容、方式和原则。

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痤,是普及盲童家庭教育知识的好形式。讲座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开设,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便于不同层次的盲童家长接受和操作。长期以往,定有收获。以我校一年级新生任丽为例,其家长在学校家教培训班上学会盲文后,节假日时间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惊喜地发现:“我爸爸也会盲文。”于是,她常常同爸爸探讨问题。孩子与父亲进行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沟通。

3、开展教育咨询,及时解答盲童家庭教育问题许多盲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他们希望教育好孩子,却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盲校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家庭教育咨询,是帮助家长质疑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咨询活动可以根据寄宿制盲校特点,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学期开学、放假,每周末都可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既可采取谈话方式,又可采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咨询内容可分为盲童生理卫生、健康保健、心理、学习等方面。

4、组织盲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盲童中不乏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例子,高中班的袁悦悦就是一例。他父亲是正常人,母亲是盲人。别人眼中不幸的家庭却充满生气。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他性格开朗,爱好丰富。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练习钢琴。他的志向是考取长春大学。盲校可以挖掘这些“教子有方”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总结提高,并组织交流。同样有盲孩子的家长间的交流会更为生动、形象,有亲切感。他们成功的例子才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成功的家长也会倍受鼓舞。

5、其他指导方法

由盲校或班级组织家长或盲童“双向疏导”座谈会。因为盲童,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寄宿制盲校的孩子,许多都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双向疏导便于家长教育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还可以采取文娱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演出节目、展出成果,让家长了解盲童。演出家庭教育小品或组织观看有关盲教育的录像、展览等,以提高盲童家长的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他具有启蒙性、个别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起着不可互相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盲童家庭教育功能的人为减少和忽视,已成为盲校教育的一大阻力。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引起重视,充分发挥盲校骨干作用,努力把盲童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保证它们的高度一致性,实现各方面教育间的互补作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盲校是专门从事盲童教育的机构,责无旁贷地应成为协调三方面教育力量的积极组织者。愿我们的盲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上一篇:明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下一篇:家庭德育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