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05~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时间:2022-10-04 05:57:32

咸阳市2005~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 要】目的 细致分析和探讨咸阳市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为今后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2年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个案资料,采用均数、率、构成比等指标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规律。结果 咸阳市2005~2012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0375例,平均发病年龄(36.22±16.45)岁,且有后移趋势,男性发病年龄高于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6.74/万,并随时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以30~40岁农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以本地病例及实验室诊断病例为主。结论 我市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应继续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居民主动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意识,提高基层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水平。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防控措施

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在咸阳市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和改善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咸阳市2005年1月~2012年12月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个案资料来自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咸阳市人口资料来自陕西省统计局和咸阳市统计信息网。

1.2 病例诊断标准及界定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订的“全国流行性腮腺炎监测方案”,本文将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界定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

1.3 分析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发病率及构成比等指标进行表示;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的形式描述。选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数据分析借助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操作,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咸阳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概况

2005~2012年,咸阳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0375例,其中男性病例为6874例(66.26%),女性病例为3501例(33.74%),男女性别比:1.96:1;平均发病年龄(11.44±8.70)岁,无死亡报告病例。根据8年发病率的几何均数,咸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以秦都区最高,8年平均发病率为29.04/10万;彬县最低,8年平均发病率为9.83/10万。

2.2 发病年龄分布

咸阳市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发病年龄为 1~94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10.80±7.90)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12.68±9.98岁;经t检验,从2006年开始,流行性腮腺炎不同性别发病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

2.3 人群分布

总体而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以男性偏多,2005~2012年男女性别比均较稳定,约为2:1。咸阳市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以学生和儿童(含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共发病9270例,占发病总数的89.35%;其次为农民,发病729例,占7.03%;其他职业376例,占3.62%。全年各月均有发病,6月份、12月份为两个发病小高峰,即:夏季和冬季为我市流行性腮腺炎的两个高发期。

3 讨论

目前阶段,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有效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据报道:随着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及时接种率提高及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的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携带人数将逐渐下降,从而引起总体发病率的下降[1-3]。

2005~2012年,咸阳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上述报道一致。2005年至2005年,我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升高,究其原因可能与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刚刚投入使用,由于操作不熟练而影响了报告的效率。2005~2012年,咸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16.74/万,且逐年下降,该发病率明显低于东营市[1]、呼和浩特市[2]、郴州市[3]、南昌市[4]等,与青海省[5]等持平。提示:2005年以来,特别是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以来,我市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全市继续推进婴幼儿流行性腮腺炎及时接种和高危人群、成年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同时继续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监测工作,继续降低我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咸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年龄集中在30~40岁的青壮年,男女性别差异并不很大,并且以农民为主,占64.65%,儿童和学生发病位居第二,占14.18%,这些流性特征与我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本文建议如下:

(1)继续开展新生儿流行性腮腺炎疫苗计划免疫,对15岁以下儿童查漏补种工作,同时,针对成年人群、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强化接种,提高全人群的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建立有效的保护屏障;

(2)加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的宣传,特别是针对青壮年、农民等重点人群普及流行性腮腺炎传播途径的知晓面,并引导广大居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主动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意识,促进基层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静, 马有祥, 李建明. 2005-2011年东营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13, 19(6): 471-474.

[2] 李澄, 段术琴, 闫绍宏. 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2, 27(1): 20-24.

[3]苏小可, 姚令辉, 匡旭中. 湖南郴州市1992-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2): 293-296.

[4] 彭时辉, 廖征, 熊昌辉, 等. 南昌市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及聚类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1): 43-46.

[5] 阿克忠, 马小军, 张永基, 等. 青海省2005-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特征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2, 28(5): 543-544.

上一篇:企业存货内部控制主要环节的探究 下一篇: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