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磨《松鼠和松果》有感

时间:2022-10-04 04:03:12

三磨《松鼠和松果》有感

课堂教学是变化的。在课堂上有时难以预料,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但现实教学中,教师面对几十个活泼的学生,经常死抱着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放。笔者在磨课过程中,深有体会!

一磨: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学生很有个性地回答。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学生稍作停顿,还补充说,我喂过的,松鼠爱吃花生。

师:森林里有花生吗?

生甲:可以种的。

师:谁种呢?

生甲:农民伯伯呀。

师:那农民伯伯吃什么?

生甲无言。

接着我又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学生再创造性地回答。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我有点不高兴,说:苹果,松鼠爱吃吗?

生乙嘟起小嘴嘀咕:爱吃。

我再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生再创奇迹:吃鸟蛋。

课堂内学生哄堂大笑。

我尴尬地笑着说:小松鼠可不爱吃。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当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此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预设中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说,松鼠可以吃花生,可以吃苹果,可以吃鸟蛋……可那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啊,学生的回答并未错误,。然而我也未进行及时积极的引导,只是一味地重复提问,希望孩子的回答能回到我的预设中来。可惜三次提问后,我并未如愿以偿。

二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桃子。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

师:你们的想像真丰富,小松鼠爱吃吗?他们会怎么办呢?

生: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它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它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松鼠吃完的。

第二次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我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孩子们说,松鼠可以吃桃子,可以吃苹果,可以吃核桃,我没有否认学生的想法,相反,他们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和激励。但遗憾的是没有引导孩子到正确的价值上来。课文重点并非引导孩子讨论松鼠爱吃什么?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三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师引读:没有了花生。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师引读:没有了苹果。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师引读:没有了核桃。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师:是呀,松果会吃完,花生会吃完,苹果也会吃完 ,你们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从而过渡种松果,种花生,种苹果,种核桃……

第三次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我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简单的引读既避免了师生间无聊罗嗦对答,又巧妙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自问中懂得在向大自然索取松果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种松果。朗读中孩子们自己责问自己,次次责问自然流露出了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明白要从小事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敢于打破课前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上敏锐地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把它们转化为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潜在的教育力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不是不管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变化,始终忠实执行自己教学设计。让我们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

上一篇:小议当前中国画教学 下一篇:欧姆表不同倍率时的内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