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体会

时间:2022-10-04 03:51:45

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体会

摘要: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而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约有2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痛,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及日常生活。因此,有效的防治、降低发病率,不仅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对于临床治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针刺,夹脊学,刺络拔罐,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消退后,还有部分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导致被侵犯部位发生疼痛,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或持续性疼痛 1 个月以上定义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PHN)。一般在中、下胸段或者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会有持续性灼痛,瘙痒或跳痛,刀割样疼痛,痛觉过敏等。根据临床报道,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的主要人群为50岁以上老年人, 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及日常生活。因此,有效的防治、降低发病率,不仅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笔者在跟师期间,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患者一例, 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患者刘某,男,60 岁,2013年 10月15 日初诊: 患者于2 月前突发左侧胸背部及右上臂部分皮肤刺痛,伴皮肤疱疹,遂到我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常规西医疗法,即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治疗,20天后疱疹消退,但疼痛仍明显,症见左侧胸背部和右上臂前侧皮肤刺痛、灼痛频作,疼痛难忍,口干,神情欠安,多梦,近大便不调,舌体瘦质红、苔薄黄、脉沉数。查体: 疼痛部位散见暗红皮肤色素沉着斑片。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诸穴常规消毒,选用规格0.35 mm×40 mm毫针。夹脊穴针尖斜向脊柱方向,斜刺入25~30 mm,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在病变疼痛明显的区域,在距疼痛区域边缘 0.5 cm 处, 针尖朝向疼痛区中心,行围刺,施小幅度捻转泻法, 留针20min, 每日 1 次, 6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针刺结束后病变疼痛明显的区域,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 留罐5~10分钟,待血液凝固后起罐,擦净血液后用75% 酒精棉球多次消毒,待皮肤干燥后结束治疗。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经上述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疼痛消失,睡眠质量大幅度改善,二便调,患者情志稳定。

按:本病在中医属于“蛇缠虎带”、“缠腰火丹”、“甑带疮”等范畴。首见于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卷三十五“甑带疮者绕腰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并提出“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风、湿邪气密切相关,病位在气。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四:“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 曰是明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并指出“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肌肤,缠于带脉,故如束带。”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感受风火或湿毒之邪引起,与情志、饮食、起居失调等因素有关。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脉之间,具有调节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乃至全身阳气的作用,从而达到疏通全身气血经络,调和阴阳,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华佗夹脊穴下组织中广泛分布着神经末稍、脊神经后支和邻近穴位的椎旁交感神经干。针刺相应神经节段分布区域之夹脊穴, 可刺激以上结构及其周围组织, 使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阻滞, 同时针刺还能提高机体痛阈, 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另一方面,刺激夹脊穴引起的针感传导反应,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影响交感神经末稍释放化学介质,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孙思邈《备急千斤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通过局部刺络拔罐,可以起到疏通局部的气血经络、泻火解毒、改善血液循环, 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 使疱疹侵犯的皮肤经脉气血得以流通, 通而不痛,从而起到疏经、调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上一篇:个性化术后功能锻炼对髋部骨折后髋关节功能恢... 下一篇: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