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法”用于补中益气汤中的治则探讨

时间:2022-10-04 03:50:52

【摘要】“甘温除热法”始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行医五十余年的著名中医学家李东垣先生的主要理论代表作《脾胃论》一书中。中国历代医家对此都极为重视,不断的加以研究发挥,有力的指导着临床实践。直到今天,“甘温除热法”仍然在中医学术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理论上的认识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文根据“甘温除热法”的有关论述,结合祖国传统医学对热证的机理、热性病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学家对“甘温除热法”的有关论述,以及在临床应用“甘温除热法”时应当注意的方面,综合进行了阐述和论证。并将在医学实践当中,运用“甘温除热法”也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在这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 ;治则

【中国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5-01

“甘温除热法”是一个治疗原则,在方剂学概念中是“治温用温”的方剂组成形式。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热证多用凉药”,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说。但在临床使用当中,由于热的产生原因很多,就其大概而言,有表热、里热、有阴虚发热,有肝阳上亢而热,有阴盛格阳而热,有元气不足阳气上冲而热,还有痰、血、食、郁等等,皆能引起发热。常用的退热方法也很多,如:发散退热法、清气退热法等等。但是,“甘温退热法”还是不多见的。

《内经》曰“火郁发之”就是既然病人有了火郁就要发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说:“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兼温散”。日本研究中国医学的著名医师丹波康鹿说:“热证这者,药当寒热并用,药用性用”。就是说:“对于有些寒热并行的疾病来说,用药也是寒热并用,”“性用兼使”,不可固执于“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这一模式不变。都阐明了在并不是所以的热证都只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

补中益气汤就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它除益气升阳之外,还根据症状佐以甘寒泻火;并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或佐麦冬之甘寒以滋化源,或使酒黄柏之苦寒以泻阴火,或以升柴(升麻、柴胡)易麦冬、五味以固肺阴,或以升、柴易桂枝、芍药以和营卫。

李东垣在《内外伤辩惑论·饮食劳倦论》中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原则,提出“甘温除热”之法,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之方。由此可见,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是以黄芪、人参、甘草、白术为主大补脾胃之元气,脾胃元气充足,则心血自生,而阴火自降。综上所述,根据李东垣创立的补中益气汤方我们不难看出:

(1)在“甘温除热法”的含义中,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它和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相反。

(2)在“甘温除热法”的治法中既有通身发热的外热证,也有胃中灼热的内热证;它不仅能除脾胃阴火的外热证,也能降脾胃阴火的内热证。

(3)在“甘温除热法”的组方中,它既可用于外感伤寒的急性病中,也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慢性病中,加减要随证而变。

但应指出的是:“甘温除热法”并不局限于补中益气汤方,我们必须扩大眼界去认识它。它的临床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它的研究发掘是长期深入的。

同时,在临床使用专为治内伤发热而设的“甘温除热法”时,根据我的临床体会要注意一下几种情况:

(1)注意去性取用:一般温热药都有其温散发泄之功用,其药性味大多都属于辛味,善于发散,使用当中,既要取用其温通之功用,又要去除辛散耗伤正气之性味。(2)注意顾护脏气:主要是指肝脾两脏而言,在使用“甘温除热法”时,多用温通之功效,如误用寒凉之品,不仅达不到“甘温除大热”之目的,反而会损伤脏气。(3)注意病位特点:在使用“甘温除热法”当中,辨证一定要准确,病位一定要搞清楚,同时要抓主要矛盾,二脏或二邪同时存在时,要首先对付治疗其中的一个,抓住重点,然后再攻其另一个方面。(4)注意舒经活络:热性病,病邪大多在体表,肢节,如“仙方活命饮”证,用于热邪毒壅阻于体表,造成疮疡肿满,气血不通而发病。因此,要以舒经活络,温通经脉为主要目的。(5)注意病因特性:温热病中,一般湿热交加多见,“热是阳邪,湿是阴邪”湿可从热化,但湿又比较黏腻,用药要根据病因特性来定,在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同时存在情况下,必须首先清除其有形之邪,要掌握好这一病因特性,先去湿,然后清热,否则热去,湿不去、湿邪郁久化热,造成热更甚,湿助热胜,热湿交加,因此要先去湿,然后再清热。

总之,在使用“甘温除热法”中,应当以甘温为主,甘寒为佐,切不可主次颠倒,尤其不可阴阳混淆。

上一篇:加减温经汤联合森田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04... 下一篇: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