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美术“设计·应用”课教学有效导入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02:36:16

对于中学美术“设计·应用”课教学有效导入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活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导入切实引领学生参与动手和动脑探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以生发和提升,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导入 设计·应用领域

在新课改极力倡导有效教学的背景下,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如何设计课堂导入使其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环节是所有教师都关注的问题。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对一堂课的教学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的设计。笔者在参与一次美术教研活动时,两位教师执教同一课内容,其中一位教师由于导入方式、手段不恰当,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出现的教学效果凸显很大的差异。这引起了笔者对课堂教学导入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与思考,以下是笔者在这次美术教研观摩时记录的导入实录。

师生问好,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地球之歌》(在播放视频时,教师没有设置任何问题),画面出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夹杂着鸟儿清脆的叫声,高大的建筑群,大街上和车站人如潮涌非常拥挤……视频很长,大约播放了十分钟,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学生欣赏完毕,教师开口了:“同学们,请问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甲说:“我感觉这里的环境很漂亮!”显然,这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继续请学生乙回答,“高大的建筑体现这个城市很发达!”无奈,学生的回答完全跑题了,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似乎有些许的失望,因为与本课讲授的环保主题相差甚远。教师只好揭题“让世界更美好——海报设计”。

我认为,这段视频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媒介在导入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引进媒介时不可忽视语言的穿插引导作用,更不可袖手旁观。导入的设计一旦与教学目标脱离联系,就会成为无舵之舟而迷失方向。因此,导入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其对教学任务的达成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次教研活动,因不同教师的导入环节而凸显出迥异的教学效果,让我觉得重新审视这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尤其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注重创造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需引领学生在设计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关注他们的奇思妙想,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生发。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去尝试、想象、探究等,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创作热情,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利用课堂导入这个重要环节,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设计兴趣,激发创作动机,使其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环节;如何让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更加有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以真正生发和提升,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结合本地区一些教研活动的听课记录进行分析、归纳,认为有效导入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设计要紧扣教材

新程课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对教材透彻分析,充分考虑导入是否与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联系紧密。导入的内容要考虑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要有目的性,切忌使其成为一个摆设,一定要使其具有有效性。有效的导入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起着架桥铺路的作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导入的内容与所教内容相关联,让导入在课堂结构中更好地发挥其开端的作用。

二、导入设计要切合学生身心特点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与其他三个学习领域不同的是,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创意设计课中,教学导入需倚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导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热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如何通过有效的导入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设计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冲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是教学的重点。在设计导入时,教师应视具体情况,同一课内容要多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导入。因此,美术教师不但要潜心研究教学导入的技能技巧,还需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导入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已有的生活体验相符合,让课堂导入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有效。

三、设计导入要讲究艺术性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领域,实践结果要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设计的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时间不能过长,要留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满足其探究的乐趣。设置的问题要精雕细琢,句句要有启发性,以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无画处皆成妙境”,山水画中非常讲究“留白”艺术。这种表现手法给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无穷的思维空间。“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该领域的课堂导入也应如此,要注意“留白”艺术,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带着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带着奇思妙想更灵活、更大胆地创意。

四、关注教学情景,灵活变换导入方式

课堂本身是复杂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导入的预设和生成问题,考量着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教育机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灵活变换不同的导入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教师只有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课堂的组织能力,才能让课堂教学的导入更加游刃有余。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导入,是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体现,更是教师的美术素养、文化内涵、创造性劳动的综合表现。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导入要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情景,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生搬硬套。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等,才能使导入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环节。如何让教学导入的设计更具有效性,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做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尹少淳.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编 高伟)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也能润物无声 下一篇: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