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熟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04 01:48:01

中晚熟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但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药效。本文中主要介绍了中晚熟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 高产 种植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43-01

蒲县地处吕梁山南段西端,平均海拔1300m,年均气温8.6℃,年降水580mm,全县80%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雨相对较充沛,土壤疏松肥沃。这为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优势。全县常年种植马铃薯5万余亩,亩产量平均为1760千克。马铃薯产业被该县列入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根据蒲县特有的气候和地理位置,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中晚熟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品种选择

选择马铃薯优良品种及其高质量的脱毒种薯,对马铃薯的贡献率达40%-70%,脱毒种薯出苗齐,植株健壮,根系发达。叶片肥大,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所以首先应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消费习惯、气候特点和生产水平选用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其次选择质量符合GB18133-2012相应规定的 G2、G3代高质量的脱毒种薯。

2.选择地块、轮作

2.1地块:马铃薯适宜栽培在山岗和丘陵地带,且需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层深厚,土壤沙质、中性或微酸性的平地与缓坡地,排灌方便。

2.2合理轮作:马铃薯不宜连作,可选择前茬不是茄科作物的地块。

3.整地、施肥

3.1整地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深耕25-30厘米,只耕不耙,耕前撒施农家肥,要求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3000千克,为防治地下虫害,在农家肥中混入甲拌锌500g/亩,结合翻地一并入土。经过深耕的土地,早春后解冻后及时耙耢,耙细耢平。达到上虚下实。

3.2施肥 亩施复合肥50kg(N:P:K=15:15:15),碳铵50kg,沟施,尿素15kg。

4.切块和拌种

4.1切薯块工具消毒 切种时每人准备两把学刀,放在2%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溶液中,一般每切10分钟左右换一次刀。如果遇到腐烂薯应立即淘汰,同时切刀消毒,也可将刀在火苗上烧烤20-30秒钟然后继续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环腐病,黑胫病等通过切刀传染。

4.2切种要求 一是充分利用顶端优势,保留顶芽;二切块不宜太小,每个切块重量不能小于25-30克左右,大切块能增强抗旱性,并能延长离乳期;三每个切块至少1-2个芽眼;四切成棱状,忌切成薄片或条形。

4.3高巧拌种 将切好的种薯稍微晾干,然后选用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的高巧30毫升+安泰生50克,兑水1.5-2斤,搅拌均匀配成包衣液,拌马铃薯种薯100千克,均匀喷施于切好的薯块。置于阴凉通风处阴干后播种。此拌种效果增产率30%左右。

5.播种及播种方法

适期晚播 将马铃薯的正常播期往后推迟10-15天,就可避开马铃薯块茎膨大期不利条件影响。有利于植株发育健壮,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播种方法 采用宽窄行播种,行距90-100㎝,株距27-30㎝;等行播种,行距60-70cm,株距40-43cm播种深度8-10㎝,每亩3000-3300株。

二、播后管理

1.幼苗期管理

1.1查苗补缺 出苗时应及时查苗,如出现缺苗,可选带芽0.5㎝薯块补栽,以保证全苗。补栽后及时浇水和追肥,争取早生根发芽,促进生长平衡。

1.2中耕培土 出苗齐以后,苗高6厘米左右结合除草深中耕培土一次。在现蕾时(出苗后30-40天)结合培土中耕第二次。目的是防止茎块外露,为结薯创造良好的条件。

1.3防治病虫 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早防、防小的原则;做到防治药物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原则。

2. 结薯期管理

2.1脱毒马铃薯有天然结实习性,要及时摘除过多花蕾,以节约养分和水分的消耗。促进结薯。

2.2此期易暴发、流行马铃薯晚疫病,可在发病初期,用甲霜灵锰锌、希酰吗啉、克露、银发利、抑块茎、进行防治。

3. 结薯末期管理

叶面喷施一次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有效地防早衰,使地下块茎达到生理成熟。

三、收获 适时收获。

采收时要尽量不损伤薯皮,拣出碰伤、掉皮、虫眼、病斑、不合格薯块。

参考文献

[1] 任珂,高德忱,胡兴国,王成志,闫晓岚. 呼伦贝尔市岭南地区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技术规程[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02:99-100.

[2] 周丰,王廷杰,吕汰. 中晚熟马铃薯‘青薯6号’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2011,08:127-128.

[3] 李琼.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2013,26:363+371.

上一篇:大白菜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下一篇:水稻氮、磷、钾利用率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