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冠延长术用于前牙冠修复后致牙周病的治疗

时间:2022-10-04 01:17:22

牙冠延长术用于前牙冠修复后致牙周病的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牙冠延长术用于前牙冠修复后所致牙周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32例106颗前牙冠修复体因侵犯生物学宽度导致治疗失败的病例,运用牙冠延长术进行手术后再治疗。结果术后6周的成功率为97.2%,术后一年的成功率为94.3%。结论牙冠延长术有利于前牙冠修复后所致牙周病的治疗,且牙冠延长术解决了生物学宽度的问题,确保了牙周的长期健康与稳定。

【关键词】牙冠延长术牙周病生物学宽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0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1673-02

随着烤瓷冠修复体在前牙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不少因不良冠修复后导致牙周病的患者,此类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冠边缘进入龈沟过深破坏了生物学宽度(biologic width,BW)而导致牙周损害。我院对此类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为:拆除牙冠,牙周洁治或刮治控制炎症后行牙冠延长术,恢复正常的生物学宽度,待牙周组织恢复稳定后再行冠修复,使牙齿达到长期健康和美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病例来源选择2007――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因前牙烤瓷冠修复后导致牙周病的病例32例106颗牙,其中切牙24例80颗牙,尖牙8例26颗牙,男15例,女17例,年龄18-45岁。

1.2入选标准①冠修复体边缘或肩台位于龈下过深,距离龈沟底

2方法

2.1术前拆除不良冠修复体,记录基牙龈沟出血指数(suleus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松动度;对有牙体、牙髓病的行对应治疗,牙周洁治或刮治控制牙周炎症,为择期手术治疗做好准备。

2.2常规消毒铺巾,4%阿替卡因局部麻醉,确定内斜切口位置及手术范围,翻瓣,彻底进行根面平整,刮除根面牙石,去除袋内肉芽组织等刺激物,按生物学宽度的要求进行骨修整,将牙龈外形和厚度视情况做适当修剪。随后清创将龈瓣复位缝合,止血后上牙周塞治剂。术后0.12%氯己定漱口,7-10天拆线。

2.3拆线后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制作临时冠,6周后重新牙体预备,硅橡胶取模后贵金属烤瓷或全瓷冠修复,追踪观察1年。

3结果

3.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疗效标准如下:成功:①术区牙龈色、形、质正常,无炎症表现,牙周指数恢复正常,牙无明显松动;②X线显示:冠根比例协调,无骨吸收、根折征象;③修复体边缘密合,咬合关系良好。失败:①术区有牙龈炎或牙周炎表现如SBI指数2级以上,PD>4mm,松动度≥20;②X线检查显示牙槽骨吸收,冠:根比>l:l,或有根折裂;③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咬合关系不佳。

3.2术后疗效统计术后6周复查,成功103颗牙(97.2%);失败3颗牙(2.8%)。术后1年复查,成功100颗牙(94.3%);失败6颗牙(5.7%)。

4讨论

4.1关于生物学宽度(BW)正常情况下,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称为BW,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冠方附着于根面的结缔组织,一般为2mrn[1]。修复体的边缘若侵犯了BW可导致不良的牙周反应,成为医源性因素引起牙龈炎或牙周炎,最终导致修复失败。这是本组病例原修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中绝大多数患牙牙周损害部位发生在冠修复体的唇侧,腭侧少见,与医师制备基牙肩台时为了美观,过多地磨除唇侧的牙体组织,刻意增加后龈下的深度有关,此过程中医师忽视了对BW的保护,对龈沟底构成了不良刺激,同时,肩台过深也加大了取模难度,从而影响牙冠的制作质量,增加了冠边缘渗漏的风险。

4.2关于牙冠延长术牙冠延长术是在遵循BW原理基础上,为了利于牙齿的美观和修复,通过手术的方法延长临床牙冠,或使位于龈下的残根边缘暴露于龈上。它是通过牙龈切除术+骨修整术,使颈部牙体、冠边缘与牙周软硬组织间达到协调一致的结构关系,避免单纯切除牙龈造成的日后隐患。本文通过对106颗患牙进行牙冠延长术后再修复,跟踪观察冠与牙周组织间的协调关系,近远期效果较好。

4.3关于修复体高质量的冠修复体及边缘接触形式能够避免或减少该组病例的出现,所以要求我们临床医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正确的进行牙体制备和精确的制取印模,积极与各科医师沟通,争做高质量的治疗。关莉萍等[2]研究认为术前与修复科医师的相互交流很有必要。

4.4失败病例原因分析原病例肩台过深,在手术治疗时去骨量过多,造成术后冠根比例失调导致牙齿松动1例(6周复查);牙龈切除较多,与邻牙外形不协调2例(6周复查),提示术者需要充分、整体考虑治疗方案,严格手术适应症;个别患者在治疗后缺少自我控制菌斑的意识,造成牙周菌斑及牙石在修复体周聚集,再次形成牙周病2例(1年复查),提示自行控制菌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朱丽红等[3]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对患者进行充分口腔卫生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可获得最佳的依从性以维护好牙周组织的健康;修复后龈缘退缩致修复体颈缘线暴露1例(1年复查),提示要把握好修复的时机。牙祖科等[4]研究发现术后4-6周时术后反应消退,龈缘位置基本稳定。所以,此时进行修复是较理想的时期。若涉及到美容性修复,可适当延长至术后2个月。总之,要结合患者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修复要求的高低,等待适当的时机进行修复才会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牙冠延长术有利于前牙冠修复后所致牙周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孟焕新.牙周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3.

[2]关莉萍,马金兰.前牙不良冠修复冠延长术后重新修复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27):57-58.

[3]朱丽红,刘文芳,马丽辉,等.前牙不良冠修复所致牙周病的临床治疗评价[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3):391-393.

[4]牙祖科,曾启新,李雅灵.牙冠延长术用于暴露龈下残根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1):120-121.

上一篇:浅谈大专高职院校的体育素质教育 下一篇: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