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凋零,成绩再好也堪忧

时间:2022-10-04 12:53:53

2012年8月4日,郭世佑教授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作题为《教育缺失与综合国力的忧思》的演讲。

“家教”这个词的变迁,既记载着社会的进步,也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强势与家长角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商业化

尽管我们的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每年评出多少精品课程,评出多少名师,可是为什么老百姓,包括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都对我们的教育不满意呢?实际上,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我们都是存在缺失的。先说家庭教育。有一位湖北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民办学校专门招收留守学生,这位副校长很感慨也很焦虑:“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什么家教,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很调皮,很小就交给了寄宿学校。有的孩子尽管很聪明,成绩也特别好,但是他老打架。为什么?因为只有打架,老师才会去找家长,家长才会给他打电话。”家教的现状如何?有哪些现象值得关注?父母对孩子的爱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是爱的方式,爱的目的是什么?有的人为了养老有依靠;有的人会把美好的童年送给孩子,保护孩子;有的人肆意摧残孩子的童年。有的爱得太细,什么都管,犹如全职保姆;有的爱得太粗,能不管的就不管。

家庭教育,本来是父辈、祖辈对晚辈的一种表率。现在变成了什么?变成大学生到家庭来辅导功课的一种有偿服务。“家教”这个词的变迁,既记载着社会的进步,也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强势与家长角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商业化。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就很受重视,无论是耕读传家也好,还是没文化或者没钱的人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家教。所谓耕读传家,知书达礼;家庭贫苦的人家也会羡慕别人读书识字,不会以无知为荣。我们都在学曾国藩,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强调八个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就是早起,“扫”是扫地,早晨起来扫地劳动;“考”是拜祖先,“宝”是处理好与邻居的关系,跟邻居打招呼,把邻居当宝贝;“书”就是读书,“蔬”是种菜,摘菜;“鱼”“猪”就是养鱼养猪,其实就是劳动。还有教人礼貌,不一定钻研高深的学问,就是做一个本分朴实的劳动者,自食其力,能知好歹,有敬畏之心。

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把孩子捧成太阳,是很危险的。如果你想毁掉你的孩子,你就溺爱他。

称职的父母喜欢且经常与孩子接近,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毕伯库曾对1300多位称职父母做了调查研究,归纳出了要成为称职父母应该努力的几个方面:喜欢且经常与孩子接近,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善于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家庭要有明确的“公约”,使孩子有规可循;尊重孩子的爱好;按照孩子的水平,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下面我谈谈美国家庭教育的12条法则:

1.归属,要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2.希望,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而不是你考不上重点中学你就完蛋,你就没有前途;3.力量,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你在孩子面前逞能算什么本事?孩子本身就是个弱者;4.管理,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5.倾听,尽量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6.榜样,你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7.求同存异,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8.慎罚,谨慎行使惩罚孩子的权力。因为惩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甚至报复心理;9.行为的分析,孩子做了坏事,你要跟他分析,这种行为的危害是什么?如果你不告诉他,就会成为一个习惯;10.结构,要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11.距离,要适当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心理距离,而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12.“四何”,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品德、修养的培育,培养一个未来公民的习惯。

过分关注学习成绩的结果会导致学生教养凋零,包括礼貌、言谈举止都会成问题

我们再看看邻国日本。国际权威机构表明,最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和制度保障,日本排在第一位。日本政府颁布的《家庭教育手册》告诉家长,通过调查研究,孩子最大的愿望不是考重点中学,而是想和家人愉快地过日子。

不要以为养育孩子只是母亲的事。全家人一起吃饭,一起交流各自的情况,这很重要,有很多心理状态,包括亲和力、归属感、安全感等,在交流中才能获得。不要让孩子拼命去考试,好像他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孩子考砸了你就骂他打他,或者不理他威胁他。父母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这对孩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芬兰是小国,没有什么资源。他们凭什么牵手富强,找到民族尊严?就凭教育。1897年,英国作家崔迪在《行过芬兰》一书中就断言,“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程似锦。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它的教育制度。”芬兰对教育非常重视,十七世纪就有法律规定,孩子在7岁之前,父母可以把孩子托给我们所说的托儿所或者学前班,但是家庭教育环节包括给孩子读书读报的环节,别人不能取代。

现在我们在教育理念上确实存在扭曲。我们学校的服务对象,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小部分学生,为了他们能考上重点学校。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不是读书,不是阅读,而是考试。我们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听话和考试机器,非常可怕。而芬兰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差距,是全世界最小的,他们强调的是同步前进。我们的学校教育背离了公平原则。为什么择校风气屡禁不止?不仅仅是家长或者是哪个学校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政府对所谓好学校的投入政策倾斜是很大的,好学校的校舍建设得像宾馆。

过分关注学习成绩的结果会导致学生教养凋零,包括礼貌、言谈举止都会成问题。我们有些学生有文凭没有文化,甚至硕士、博士都不懂礼貌,不知道天高地厚,因为没有人教他们应该怎么做。作为教师,我们的一切职业行为都是为让我们的孩子顺利走向社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竞争力。有多少老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心里还没有数。

孩子设有责任和义务补偿父亲或母亲的人生理想,却有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合格公民

教育缺失的根源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在于教育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缺失。任命制下的学校管理复制了官衙制度,统一的教材与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非常有害。而且还有那么多虚浮的检查、评比、应急活动,侵犯了校园的宁静。教育的产业化与世俗功利主义接轨,到处都要钱。没有好好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传统教育的精华被丑化了。笛卡儿说过,在知识的链条中,初始环节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作为大学教师,哪怕你全力以赴教学生,你都常常教不好,因为他们的基础不行,他们只是考试机器,想改造他们太难,他们还想改造你呢!

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体系,给教师、学生带来的钳制太大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选择、想象的空间。大学尽管不是以分数至上,但是它的功课管理模式也很糟糕。老师写书的时间多于教书的时间,这样的功课管理模式,会误导教师们不关心学生,不把重点放在教学上面,而是放在写文章跑课题上面。

教育的质量决定着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在此,我谈一点个人对改善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思考和建议。首先要正视问题,寻找根源。家长、学校、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与上级领导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其次,要通过体制的力量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减轻学校教育的煎熬和压力。要加强教育立法,规定教育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向谁负责。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教参编写、课堂讲授、师生互动等,都需要改变。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各级教师待遇。要加强货真价实的通识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孩子没有责任和义务补偿父亲或母亲的人生理想,却有责任和义务做一个既能报效家庭,也不伤害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合格公民。我想对老师、家长、学校说,学生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请尊重他们;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情感丰富和思维活跃的新一代,请善待他们。

我建议大家读几本书:一本是《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本是《给中国家长的27个提醒》,一本是《孩子,你慢慢来》。这对于家长和老师为孩子们成长减压,为他们多提供一点想象和生活的空间,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会有帮助。

(摘编自《新华日报》2012年12月19日)

上一篇: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下一篇:钟扬:好研究不是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