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痈疽的研究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03 11:37:16

对于痈疽的研究发展趋势

【摘要】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是中医外科近年来主要病症的病症之一。本文是笔者根据古今医史进行对于痈疽症状进行个人的总结及自己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痈疽;中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40-01

随着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代医家对痈疽的认识出入颇大,不利于对外科病症及外科史的探讨总结。本文试从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外科医书进行探讨,拟对演变进行讨论。

1.早期对痈疽病症认识:疽、痈早在周代的《周礼》、《左传》、《山海经》中就有相关名称的记载。文中的痈、疽是根据疾病的特点,给予固定的病名,并无相关疾病的论述。《五十二病方》中疽病和痈各为一题。疽病有骨疽、肉疽、肾疽、血疽、气疽、口疽等之分,痈有痈痛、痈肿、痈首、颐痈等病名,该书只对痈疽包含的病种做了粗略的概括,对这些病种的症状、预后也有简单的描述,但对痈疽的病因病机未作出论述。痈疽病症的理论最早见于《灵枢》,对其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灵枢?玉版》"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首次对痈与疽进行了辨别,使两者在概念上得到区:"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烨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原文又进一步指出患处皮肤的鉴别点:"疽者,上之皮夭以,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以泽。"《灵枢?痈疽》中痈疽包含的病名有17种,并较详细地描述了其名称、发病部位、症状和预后。晋?《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对痈疽记载尤详,实际就是痈疽专著。文中引用《灵枢?痈疽》的有关原文分析病机,并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痈疽病证做了全的介绍和相关鉴别诊断,提出痈疽病证实际包含了痈、疽、疖、发。记载痈疽病名在《灵枢?痈疽》的基础上新增二十余种,同时还记载了少阳脉、阳明脉、太阳脉等三阳经脉上的肿痈发病部位、症状及与预后。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给予痈疽各病症命名,对后世影响颇大,以致后世医书中痈疽鉴别要点在于发病部位不同。

《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系统论述临床各科疾病地病因病机和症状体征的理论性专著。卷之三十二、三十三为痈疽病诸候。对于痈疽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内经》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腑气浮行,主表,故痈浮浅,皮薄以泽……其患在表浮浅,则骨髓不焦枯,腑脏不伤败,故可治而愈也。""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脏气沉行,主里,故疽肿深厚,其上皮强如牛领之皮……血肉腐坏,化而为脓,乃至伤骨烂筋,不可治而死也。"疽候病证命名大多是结合发病部位和病理特征或据疽之颜色来命,如风疽、石疽、行疽、黑疽等。痈疽病名主要是以病症特点命名,故大多数的痈疽病症名并非一个独立疾病,而是泛指病因病机、症状、病程相似的各种痈疽疾病。宋元时期,中医外科发展迅速,对于外科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卫济宝书》,可以称为宋代的疡科流派,虽其痈疽医理源于《内经》,但对痈疽病症认又有所不同。"痈疽"按形态分为"五发":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这里"癌",非恶性肿瘤,是指"深部脓肿"之"无头疽"。陈氏《外科精要》总结前人经验,详细介绍了外科疮疡的病因病机,提出外科疮疡并不是局部的病变,而与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和寒热虚实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最早的把外科局部证治与整体想结合,对后世影响极大。

2.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高峰,对痈疽病症认识逐渐成熟。《外科正宗》是集明之前外科大成之作。对痈疽病因病机认识较为深入,曰"故成痈者,壅也,为阳,属六腑毒腾于外,其发暴而所患浮浅,因病原禀于阳分中。盖阳气轻清,浮而高起,故易肿、易脓、易腐、易敛,诚为不伤筋骨易治之症也。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深沉,因病原禀于阴分中。盖阴血重浊,性质多沉,故为伤筋蚀骨难治之症也。"后以歌诀形式列出痈疽阳症歌、痈疽阴症歌和痈疽半阴半阳歌,体现了对痈疽辩证分阴阳的意识。《外科证治全生集》提出痈疽二证截然两途,不可混称。结束了前世虽有痈疽辨别之理论,但书中上下文痈、疽混用局面。以阴阳辨痈疽:"阴疽,初起之形,阔大平塌,根盘散漫,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疽中最险之证,尚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内府,神昏即死。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凡患色红肿疼痛,根盘寸余者是痈。"书中还提纲携领地介绍了痈疽的部位论名。在《全生集》中痈疽包括各种疾病分列为阴症门,阳症门、有阴有阳症门,非常明确地列出了这几类门中所属疾病,这样就对痈疽包含疾病范围有了清楚的认识。明清时期,对痈疽病症认识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统一固定的痈疽病名,后世沿用较多。

3.小结:古人对痈疽的认识是随着中医外科学不断发展而逐渐进步。从最初的固定命名到对痈疽病因病机的论述、痈疽疾病范围的扩大和以阴阳分痈疽,而对痈疽的病证名也从最初的痈、疽混称,各类痈病、疽病划分不清,到后来的明确归类,不得不说是个质的飞跃。只有在对疾病的辩证和范围界定清楚,才有利于对该疾病的正确诊治。古代医书对痈疽的包含的病证命名种类繁多、杂乱,没有统一的命名规则,而且随着医学不断发展,对痈疽的病因病机认识的变化,有些病名被弃用、有的被替代、有些在沿用中又发生了变化,到底这些病名源流何属,是否所指一致,这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兴兰 和中浚;隋以前痈疽病证发展的研究概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上一篇:中风肩手综合征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宫内宫外复合复合妊娠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