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

时间:2022-10-03 10:54:31

试论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

摘 要: 北宋文学对金代文坛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就北宋时期文人“诗词化用”现象进行简要叙述,然后揭示“诗词化用”对金代文人吴激的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吴激师从前人而不拘泥于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 周邦彦 黄庭坚 诗词化用 吴激词

吴激(1090―1142),字彦高,道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而又得妇翁书画笔意。吴激早年出仕北宋,后奉命使金。因为才学出名而被金人留在金国,官至金国的翰林侍制,卒于皇统二年。吴激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吴激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

历来有关吴激的研究性论著大多是单独论述吴激一人的诗文著作,或者是以“吴蔡体”为出发点进行大篇幅概说,尚未发现到关于吴激“化用前人诗句”创作手法的单独成篇的论文。所以本处文献综述仅从以下三方面表述。

首先,从传统上追溯,前人“诗词化用”古已有之,现以北宋时期周邦彦、黄庭坚为例子,谈谈“诗词化用”在北宋的发展状况。陶文鹏《融化诗句 浑然天成》详细地介绍了周邦彦点化前人诗词入句的特点;李泽琴《“夺胎换骨”――谈诗词化用现象》则进一步谈了黄庭坚“夺胎换骨”手法化用诗句的特点。

其次,需要注意的就是关于吴激个人创作的研究,邹自振、陈宗沅共同完成了《金代作家吴激生平与创作简论》,这本著作很好地概括了吴激生平,为我们解读吴激提供了便利。张大烛《略论吴激词》等著述则对吴激的诗词创作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关于吴激的研究论文中,我们不可忽视以“吴蔡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那部分论著。王定勇《“吴蔡体”之体格探赜》;少鸣《论吴激、蔡松年词及对金词之影响》;李静《吴激、蔡松年的交往与词之异同探析》。很多都把吴蔡体放在一起研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著作探寻吴激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与别人关联又异于旁人的创作特点。

最后,在综合前人“诗词化用”创作特点,以及吴激个人创作背景与手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这里有一些关于吴激单篇词作进行研究的文献可供参考,王美春《妙在自然 意趣横生――吴激《〈诉衷情〉词鉴赏》单独对《诉衷情》一词进行赏析。姚小勇《伤情之作 忧愤之词――读吴激〈人月圆 宴北人张侍制家有感〉》则细致分析了吴激《人月圆》的艺术特色。这些更好地从基础层面进行了吴激“化用诗词”手法的表述,但没有形成专门研究这一特色的完备理论。

在文学史上,“诗词化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个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文学创作中。而把“诗词化用”这个手法用得出神入化,首屈一指的就是周邦彦。周邦彦在词作中很少有不引用前人诗词入句的,有的篇章甚至于有五六处引用。有很多文学评论提及到他的这一个特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清真词多用唐人诗句括入律,浑然天成。”张炎《词源》也说:“采唐诗融化为自己者,乃其所长。”俞平伯先生则说:“清真善用前人绝构,略加点染,便有味外味。”

周邦彦化用前人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状物抒情的需要来剪裁、浓缩、隐身、改造,使这些化用的诗句与自己的诗句自然融为一体,用别人的话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激发出一种词句的审美张力。周邦彦的化用更好地深化了词的意蕴,提升了词的境界,使词作典重高雅,富艳精工。

玉楼春

周邦彦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这首《玉楼春》是周邦彦写与情人隔绝后又故地重游之时,表达人事已非的惆怅词作。全词化用了很多诗句,上片“秋藕”化用了谢《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秋藕折轻丝。”“当时”化用唐温庭筠《杨柳枝》词:“正是玉人断肠处,一渠春水赤栏桥。”“今日”化用宋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而下片“烟中”两句,化用谢《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以及温庭筠《春日野行》:“蝶翎胡粉尽,鸦背夕阳多。”这些化用不是单纯地照搬,他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这些句子为自己所用。他借用“列远岫”,在其后填上了“青无数”,三个字就把视野拓展到层层叠叠的远山翠峰上。他把“鸦背”改成“雁背”,“鸿雁传书”,使大雁成为寄托相思的动物,这一处用“雁背”更加合情合景。“雁背夕阳红欲暮”比“鸦背夕阳多”更有色彩,也更加生动。这些静态的景物衬托着词人的内心,越是“青无数”,越是“红欲暮”,就越是惆怅与孤独。难怪俞平伯先生《读词偶得》评论这一联点化前人诗句的“妙处”云:“与上文神理绵绵,似离似粘。……‘独寻’一句,有多少怅怅迟迟,款步低眉之苦。俄而自省,目之所穷,唯有乱山拔地,碧到遥天,冷雁悲沉,夕阳红远,以外则风烟浩荡而已,其可寻耶。于情致若何不著一字,唯将这么一大块,极空阔,极莽苍,极庄严,然而极无情冷淡的境界放在眼下,使人兀然若得自会其愁苦,岂非尽得风流乎。”

北宋文人把诗词化用得出神入化的不仅仅有周邦彦,还有一位就是黄庭坚。黄庭坚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从这里我们知道“点铁成金”讲的是将古人的陈旧言辞置于文章,并且点化出新鲜精妙的诗意。而“夺胎换骨”说始见于宋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通过这个我们知道“夺胎换骨”指的是以有限之才去追寻无穷之意,难以达到对文辞的精工锤炼,不改变原作的诗意,而创造新鲜工整的语辞去提炼更为精彩的诗境。

北宋文人“诗词化用”影响到了金初文人吴激,吴激在作词的时候化用诗词之多达到了堆砌的程度。但是吴激的堆砌不但未使词作臃肿,反而增强了词作的抒情效果,他所引用的诗句全部是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出发的,剪裁点缀巧若天成。可以说吴激不仅继承了周邦彦的婉约精工,还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而体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金末刘祁在《归潜志》(卷八)中说:“彦高词集篇数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诗句,其剪裁点缀若天成,真奇作也。先人尝云,诗不宜用前人语。若夫乐章,则剪截古人语亦无害,但要能使用尔。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尤胜于宇文自作者哉?”

人月圆

吴 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天姿胜雪,宫鬓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是吴激的代表作,通篇都在熔裁唐人诗句。起首“南朝”二句,分别融合变化了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和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以此来写自己在金国看到宋宫姬在筵席上吟唱故国歌曲时心中的悲凉之感。接着“旧时”三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宫姬沦落他国写出人世浮沉、世事已非。下片诸句,则以白居易《琵琶行》作为化用根本,并化用了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吴激把这些诗意撷取入词,化用为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同是天涯”一句结尾,如同余音绕梁,让人读来心中有所想,深深地体会到了词人的内心情感。与吴激同时代的宇文虚中就此事作了一首《念奴娇》,但看了吴激的词之后自叹弗如,日后有人向宇文虚中求作,宇文都说:“吴郎近以乐府高天下,可往求之。”

吴激现存的作品不多,但是化用诗词方面,除了《人月圆》之外,还有别的佐证。

满庭芳

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州。满簪华发,花鸟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梦,定绕林丘。君知否,人间得丧,一笑付文楸。 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飞去还留?问来今往古,谁不悠悠。怪底眉间好色,灯花报、消息刀头。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

该词以女性口吻写对远人的思乡之情,开首一句“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州。”与后文“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遥相呼应。而“天际识归舟”化用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妇人每每卷帘凝望,看着天际的一艘又一艘归舟。那种初见时的期盼,以及看清不是归人时候的失望、惆怅跃然纸上。

风流子

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望兰楫嫩漪,向吴南浦;杏花微雨,窥宋东墙。凤城外、燕随青步障,丝惹紫游缰。曲水古今,暮云楼阁;禁烟前后,春草池塘。

回首断人肠,年芳但如雾,镜发已成霜。独自蚁尊陶写,蝶梦悠扬。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不似海门潮信,犹到浔阳。

“底处不堪伤”化用了李煌《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化用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草池塘”、“不似海门潮信,犹到得阳”化用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以上都是吴激词化用前人诗句的例子,这些诗词化用做到了妙合无垠、语如己出,自然浑成又含蓄蕴藉,形成悲凉慷慨的词风,这是吴激词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郭绍虞.宋金元文论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钟振振,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刘祈.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俞平伯.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

[7]陶文鹏.融化诗句 浑然天成.

[8]李泽琴.“夺胎换骨”――谈诗词化用现象.

[9]邹自振.陈宗沅.金代作家吴激生平与创作简论.

[10]张大烛.略论吴激词.

[11]姚小勇.伤情之作 忧愤之词――读吴激《人月圆 宴北人张侍制家》有感.

[12]李静.吴激、蔡松年的交往与词之异同探析.

上一篇:浅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从伯克的崇高理论看艾米莉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