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郡王氏的文化影响

时间:2022-10-03 10:53:17

琅郡王氏的文化影响

书法,绘画,山水诗表达了六朝文士们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尊重自然的味道,这是中国文化辉煌的重要部分。琅娜王氏为江左第一高门,“文才相继“与“爵位蝉联“并重的王氏家族的门第与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整个六朝士族、六朝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陈寅格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这个理论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南北朝时期,北方混乱,人口搬迁,多集中在南方,地域封锁和家庭的分离,使这一段时间的学术文化及宗教不仅与家族有关,更应注重对家庭及其成员的关联。六朝士族与门第相关联的学术、宗教的结合,是贵族保持其地位的是重要手段之一。即当时社会价值观认为;门第上的高低的认可也取决于在文化层次的高低上琅娜王氏为江左第一高门,沈约曾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文才相继”与“爵位蝉联”并重的王氏家族的门第与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整个六朝士族、六朝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名教与自然“将毋同“思想

《梁书・王规传》栽其戒子书云:“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这段文字反映了王氏自两晋到南朝的基本思想,即认为儒、道、佛“将毋同”。王氏木以儒学传家,司马氏重用王祥即看重其“忠孝”思想。然“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王氏亦适应这一新的社会价值观,完成了儒学向玄学的转化。王氏玄学思想难于王弼而非何晏。《晋书・阮籍传》载:“(阮瞻)见司徙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异同?瞻曰:将毋同”。阮瞻因此而得到王戎的提拨。所谓“将毋同”,即认为名教出干自然,自然是本体,名教是派生物,二者没有什么不同。这与王弼所谓“圣人体无”是一致的。又据《晋书・王戎传》载:“衍尝丧幼子,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王衍的“圣人忘情”与王弼的“圣人体无”又是一致的。“忘情”与“体无”是指不为情物所累,而非“无情”。他们同处一思想体系之巾。何晏、王弼虽都祖述老庄,但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其哲学思想也不同。王弼是站在儒门大族利益一边的。

西晋琅琊王氏谈玄的,主要出于王雄一支的王戎、王衍。《晋书.儒林传》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兢,祖述虚玄,摈阔里之经典,习正始之余论”,士族们手拿魔尾,雅尚清谈,已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渗透到各方面。东晋,王览一支亦染玄风。首先是王导谈玄。王导曾与殷中军“共谈析理”,“遂达三更”。王敦亦“雅尚清谈”。王巩“风情秀发,才辞富赡”。王徽之“卓荤不羁,欲为傲达”。显然都是清谈名士。过江侨姓习正始余风者,固非王氏一族。陈郡谢氏,殷氏,憔国桓氏等皆如此。正始之风依旧是衡量人物的标准之一。

二、经世致用的儒家学术思想

出入于儒道、儒佛之间,是侨姓士族乃至吴姓士族的思想特征之一。其玄学思想及其对政治的影响前已论述。那么他们的儒学思想特点是什么呢了概括地说就是经世致用。对经学的研究,江东首推王导。东晋初年在军旅未息的情况下,王导就上书:“诚宜经论稽古,建明学业……择朝士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被元帝采纳。并“使裕与刁协共定中兴礼仪”。又置博士九人。经学研究初具规模。王导主张用人“咸先本之于学”,对儒学之士多所引进。

如贺循,为南土家传儒学者,任旭、虞喜皆以“明经之士”为王导所辟。王导选用儒士的目的是“以之事君则忠,用之往下则仁”。这这种经学多从致用角度考虑,一扫两汉儒学的神学色彩。

三、王氏与六朝文学、史学及艺术

琅邪王氏不仅是显赫的政治大族,而且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六朝贵谈子弟,“咸以文学相尚”。文才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王氏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永嘉之乱,北方文士大批南渡,秀丽的江南关景吸引他们纵情于山水之间,扭转了玄言诗的风格,山水诗脱颖而出。东晋初的兰亭锲会,参加者有侨姓高级文士四十二人。其中琅那王氏就有十二人参加,与四分之一强。他们为王彪之、王胡之、王羲之、王献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彬之、王蕴之、王丰之。从现存他们所作的诗看,既有玄言诗的特征,又明显地看到山水诗的萌芽。如从王凝之的:“烟温柔风扇,熙怡和气淳。驾言与时游,逍遥映通津”。“讼竹诞严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等诗句可看到作者已沉浸在秀美的自然风景之中,注意到了诗的“意境”。

在其家族文化成就方面,尤以书画艺术成就最为世人称道。晋和南朝时期,是琅邪王氏书法成就最为辉煌的的时期,此期,琅邪王氏一门相继产生了几十位著名书法家,成为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西晋大臣王戎、王衍善书,均以草书见长。东晋王敦笔势雄健,《淳化阁帖》卷二有其草书《蜡节帖》。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宰相,不仅在政治领域有重大建树,而且在书法方面亦达到了行、草二书兼妙的高超水平。《淳化阁帖》有其草书《省示帖》和《改朔帖》。王旷善行、隶,韦续《墨薮》列为书法“中之上“的14人中,王旷列第六。

王氏家族推动六朝书法艺术的发展。秦汉代的篆隶两种主体文字,字体沉闷,乏味,书写困难。开始改变字体是在六朝,具体时间是东晋中期到刘宋初年。王氏家族的人在此期间,几乎所有人的都精通书法。王导草书和行书都精彩,王旷的隶书也很漂亮。王在王氏诸贤中,书法成就最高者当推王羲之。王羲之年少时便师从其叔父王和著名女书法家卫烁。后来,草书学东汉“草圣”张芝,正书学钟繇。由于刻苦研习,博采众长,终于创造出一种妍美流变的新书体。王羲之对书法的贡献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完善了楷书;二是完善了今草。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行书和草书。运笔自由流畅,变化多端。其《兰亭序》为后世学书之楷模。1980年于南京发现的梁桂阳王肖融夫妇墓志中工慕韶的墓志为王睐所写,王谏为王导七世孙。其字体凝重而秀丽,已发展为十分成熟的楷书。王氏征书法上还有不少专论。如王羲之《草书势》、《笔阵图》、《笔势论》书法,绘画,山水诗表达了六朝文士们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尊重自然的味道,这是中国文化辉煌的重要部分。

(作者单位:王羲之故居)

上一篇:旅游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框架的建... 下一篇: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