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努力打造校外教育品牌

时间:2022-10-03 09:49:39

因地制宜 努力打造校外教育品牌

因地制宜,构建具有房山特色的校外活动场所

1.统筹区域资源,为青少年校外活动提供平台

构建房山区中小学生实践基地。2010年10月,我区以“爱房山——走进家乡大课堂”总结表彰活动为契机,将区域所属的19家市级资源单位和49家区级资源单位统一命名为“房山区中小学生实践基地”。目前,19家市级资源单位均达到校外教育场所标准。区图书馆、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场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国防教育中心、各乡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场所,为我区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

2.建立校外活动站,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008年以来,我区分别在13所交通便利、设施完备、学生相对集中的学校,率先启动了“房山区少年宫校外教育活动站”建设。

活动站坚持公益性原则,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和承办全区青少年学生科技和艺术培训、竞赛等综合性校外教育活动。二是策划和组织实施以本校学生为主体的科技、艺术、体育课外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站内学生全员参加,同时带动周边学校参与活动。

房山五中活动被中央文明办命名为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良乡二中等8个活动站将被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乡镇校外活动站”,房山区少年宫活动站建设被市教委领导誉为“校外教育房山模式”的创举。

我区现有少年宫1所,位于房山城关街道。在良乡新城建设中,规划建设较高标准的“房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农村学校计划建设2-3个少年宫校外活动站,逐步形成“一宫、一中心、十五站”的校外教育机构布局。

形成特色与品牌,推动校外教育可持续发展

1.打造“彩虹桥文化节”品牌活动,坚持送教下乡

“彩虹桥——成果送教下校”活动。我们定期组织校外专业教师和兴趣班学员走进中小学,开展汇报演出、科普宣传和义务辅导活动,把科技、艺术、体育知识和教育成果送进农村中小学和山区学校,三年来累计28所学校受益。

“彩虹桥——快乐健身”系列传统赛事。多年来,我区坚持开展了具有区域特色的24届乒乓球、18届武术、9届跳皮筋、9届健美操等体育竞赛,山区学生全部参与进来,形成了我区校外教育的品牌赛事。

“彩虹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区少年宫、区团委、区工会和区妇联等单位联合组织和承担我区大型展览、演出和比赛活动,其中始终有山区孩子参与的身影。区教委校外教育办公室经常组织山区孩子走进社区、走进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参加公益性活动。区科协与区教委合作,组织了32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提升了中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彩虹桥——科技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技教育促进会合作,每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技专家进校园”20余场次。与国家和市级专业团队合作,每年组织“民族艺术进校园”24场次。与市天文馆、科技馆合作,每年组织“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10校次。

2.构建社会大课堂“3334”房山模式,纳入学校常态教育

我区以资源单位自身内涵式资源培育和社会大课堂与学校课程的校本融合为重点,形成了社会大课堂建设“3334”房山模式,即通过“三次转化”,借助“三条渠道”,注重“三个阶段”,遵循“四个结合”,将社会大课堂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常态教育活动中。

我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平西抗日纪念馆等58家社会大课堂资源群,三年来接待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超过30万人次。区社会大课堂办公室每年组织12万人次的中小学生,走出学校课堂小天地,进入社会大课堂,了解和享受首都城市优质社会资源。

各中小学尝试将大课堂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向课程的延伸。各中小学结合地域实际,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资源,完善学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30余所学校编制了社会大课堂校本课程。■

上一篇:建立机制 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 下一篇:乳品安全引发“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