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集解题 10期

时间:2022-10-03 08:31:57

摘要:自梁萧统编定《陶渊明集》以来,出现多家校注本,各有所长。

关键词:陶渊明 解题

在形式主义文风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文坛,陶渊明的诗文是不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只字未提,钟嵘《诗品》也仅列其于“中品”。陶渊明死后100多年,梁萧统搜集其遗文,区分编目,编定《陶渊明集》八卷,写序、作传。北齐阳休之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十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九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十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十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诸本皆佚。今存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十卷本,南宋刊,有清咸丰、光绪两种影刻本;焦藏八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五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传为苏轼笔迹的元刊苏写大字本等。

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李注本博采众说,开集注之先河。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十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今人校注《陶渊明集》最为详备,主要有王瑶《陶渊明集》[王瑶. 陶渊明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逯钦立《陶渊明集》[逯钦立. 陶渊明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79.]、龚斌《陶渊明集校笺》[龚斌. 陶渊明集校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M]. 北京:中华书局, 2003.]等。

王瑶《陶渊明集》一个很大特点是:尽可能参照作品内容与当时史实,把作品按时间前后编排起来,先诗后文。在对作品进行注释时,除一二处有必要者注明“一作某”外,其余只在注释之前,参照各本异文,择其文义妥善者从之,概不多注异文和再解释理由。出于帮助读者理解原诗含意和消除语言文字间的隔阂之目的,除必要者外,概不注释文词的出处,注文中也概不援引旧注者的姓氏和书目。简洁、通俗易懂是此书的最大特点。

逯钦立《陶渊明集》以李注本为底本,以现存诸本《陶集》中有校勘价值者为校本,间或参照汤汉注本、何校宣和本、吴瞻泰汇注本,详录异文,其他图书类书等所引文字,也一一认真比对勘正,写法类似排比,略显繁琐。为通俗易懂,注文尽量应用现代汉语;求精炼,对汤汉、李公焕、吴瞻泰、陶澍、古直等各家注,多省作“某注”,黄文焕《陶诗析义》却直书黄名,程穆衡《陶诗程传》则只作程传。附录一《关于陶渊明》,广泛论述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作品诸方面,对于历来评价陶渊明的意见亦发表一己之见。附录二《陶渊明诗文事迹系年》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与作品联系起来,或两相互证,或辅以史实证其事迹及诗文,均按编年一一列举,加以考辨,详略得当。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每首诗(文)先列正文,续之以校勘记,笺注、集说或集评。校勘以陶澍本为底本,辅以曾本、苏写本、汤本、李本、咸丰本。若陶本有误,他本为是者,则择善而从,予以取舍。校勘中,排列异文的同时,辨别是非,订正讹误。讹误较明显者,即在“校记”中加按语指明,或略作考辨。异文另须释义,且考辨文字较长者,为不使“校记”庞杂不类,则将考辨置于“笺注”中,在笺注部分进行考辨。笺注采用集注形式,汇萃众说,时加辨正。所引校注分别省作“某注”。所引有关陶渊明传记资料及年谱,亦作省称。其他采用之书,一般直书其名。笺注偏重于典故的徵引,通常词义视其难易程度,略作解释。采用各家旧注,一般覆盖其中典据部分,时加校正。凡常见典据,直接采用原书者,不再标明原注者名。集说介绍前人有关陶渊明生平行事及诗文旨意之异说,若有己见,则作考辨或下简略断语。集评选择前人对陶渊明诗文有代表性的评论,以便读者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及思想艺术价值,所选评论并非一定代表选者的观点,而把思考留给读者。

附录一收录各本序跋共计十一篇。附录二《陶氏宗谱节录》节录自江西彭泽县《定山陶氏宗谱》及江西都昌县《西源陶氏宗谱》有关陶渊明部分。虽史料价值不高,却可窥见各地陶氏宗谱之一斑。附录三《陶氏宗谱中之问题》列举诸陶氏宗谱之异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附录四《陶渊明年谱简编》于书中前面部分考辨已详者,谱中一般从略,或只书结论。附录五《陶渊明评论辑要》,大多录自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及《陶渊明诗文汇评》,其余乃搜检群书所得。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此为今存陶集最早刻本,所标异文约七百四十处之多,远超出所有其他宋元刻本,为诸善本中之最上者。所用校本皆取宋元刻本,兼采《文选》、《乐府诗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宋书》、《晋书》、《南史》等总集、类书、史书。卷首列目录(据正文增编),卷末列附录、陶渊明年谱简编、陶渊明作品系年一览和主要参考书目。有正集七卷,另有外集。除移入外集之作品外,正集各篇编排次序一仍底本之旧。底本于卷十《八儒》、《三墨》后,有颜延年《靖节徵士诔》、昭明太子《陶渊明传》、北齐阳仆射休之《序录》、本朝宋丞相《私记》、曾《说》,一并归入附录一。又增加沈约《宋书?陶潜传》、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文集序》、思悦《书靖节先生集后》、佚名氏《跋》、曾集《题识》、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序》,并择取东坡以来和陶诗九种,共十家,列于附录二。

此书体例为先列正文,接着为校勘,题解、编年、笺注、考辨和析义。

《陶渊明集笺注》底本之校记,随正文以小字夹注,共约七百四十处,一律得以保留。正文可改可不改者一律不改,尤忌无版本依据之臆改。凡据底本校记修改正文时,均在校勘记中说明理由。凡据校本修改之处,在正文夹注中说明“原作某,某本作某”,并在校勘记中说明理由。其与各校本相同之处,一般不出校,以节省篇幅;不同之处出校,择其要者在校勘记中加以考证。或偶有理校,必通盘考虑、详加考证,未敢臆断。亦必注明底本原作某,以供读者重新考订。至于外集各篇,文字均据底本,偶作校勘。

题解说明主旨大意、题目渊源,解释题目中之人名、地名、语词等。

编年作品共四十八题,一百零七篇,均有考证。其未能详考年代者,暂付阙如。

笺注部分,力求详明,举凡人物、地名、史实、本事、名物等,均加以笺释,字义、词义、句义、典故、读音等亦有注释,所引书籍一律注出篇名。

考辨,兼采各家异说,断以己意,力求公允客观。其不同于各家之处,见仁见智,申明理由而已。

析义,主要是分析作品的涵义,偏重评点欣赏。

《陶渊明集笺注》一书的特点在于:其校勘、题解、编年、笺注、考辨、析义中均广泛采摭各家之说,凡有引用,均一一注出姓名、书名、篇名;为求简洁,称引前贤、师长姓名,无论存殁,均省去“先生”二字;其著作一般用简称,原引文有误或省去篇名或过于简略,须修正、补足者,修正、补充部分一律标以圆括号。所附陶渊明年谱简编,据其《陶渊明年谱汇考》压缩而成,考证部分大都省去,以便阅览。《陶渊明作品系年一览》部分确定了各篇诗文的写作时间,此可与编年中对作品写作年代之案断前后应证。另卷末所附《陶渊明诗文句索引》,包括本书卷一至卷七中陶渊明诗句文句,外集一并收入,但不包括附录。每句之后,注出本书的卷数和页码,以便检索。

以上各家校注陶集者,各有千秋。编排上,均先诗后文。所不同者,除王瑶《陶渊明集》之诗文均以年代先后为序外,其余三家校注均为四五言诗共四卷,赋辞、记传赞述,疏祭文共三卷。校勘上,或去繁就简,通俗易懂,或细致勘比,详细考辨,均一丝不苟,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问题也存在,如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代,仍有分歧。有待于后来研究者继续探讨。

上一篇: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工作研究 下一篇:物理数学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