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时间:2022-10-03 06:52:43

龙泉窑是宋元时期著名的瓷窑之一,饮誉海内外,享有“民窑巨擘”之美誉,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烧造历史长达千年之久,将我国古代青瓷制造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北宋早期是龙泉窑的初创时期,产量少,产品器型单调,施淡青色薄釉,釉色不够稳定,釉层透明,表面光亮,白胎,以纤细划花为主要装饰。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初具规模,产品制作工整,以生活用器为主,胎呈浅灰、灰白色,施青釉,釉层薄,釉色晶莹光亮,釉面开细纹片,有流釉现象,釉色多青中带黄,纯净的青色少见。装饰以划花、刻花为主。

南宋早期龙泉窑迅速发展,烧造出了以厚胎、薄釉、刻划花为标志的产品,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胎色以白、灰白为主,釉色纯正、翠浓,极少有开片与流釉现象,有的呈现一种湖绿色,这时的龙泉窑大多追求釉色本身的装饰效果,光素无纹饰的器物增多。

南宋中晚期至元代早期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在传统的厚胎薄釉产品基础上,创新出薄胎厚釉产品,厚釉产品包括白胎和黑胎两类。这个阶段龙泉青瓷使用的是石灰碱釉,高温粘度比较大,釉在高温下不宜流釉,采用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制瓷工艺,创烧出了粉青和梅子青等名贵釉色,将中国青瓷的制作推上了顶峰。粉青釉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釉色淡雅柔和、温润如玉。梅子青釉色葱翠,因釉色类似梅子的色调而名。此时的装饰以深刻、堆塑为主。

元代龙泉窑瓷业的总体质量较宋代有所下降,但是瓷业却得到蓬勃发展。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烧制成功大件的瓷器,产品由薄胎厚釉演变为厚胎厚釉,胎体厚重,胎色较白,质地细腻,釉色青绿,色泽清亮,玻璃质感较强,不如南宋那样悦目。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印花、贴花、堆塑、褐色点彩和釉面开光、露胎印花等。

明代龙泉青瓷胎体厚重,胎骨多为灰白色,多层施釉,釉层肥厚,有乳浊感,釉色葱绿,有的稍泛黄,釉下多刻划花纹。与元代作品相比稍逊一筹,与轻盈灵秀的宋代梅子青、粉青瓷器相比更有距离。此时镂雕技艺发达,雕刻精细。

明中期以后青花瓷器流行,龙泉青瓷走向衰落,瓷器胎质粗劣,胚体笨重,釉色灰绿,胎体厚重,质量大大降低。龙泉窑步入它的衰落期,至清代晚期而消亡。

北宋青釉瓜棱执壶

口径2.8、底径4.5、通高8.2厘米

北宋青釉刻花碗

口径16.4、底径4.7、高7.2厘米

元代青釉点彩罐

口径6.6、底径4.7、高6.2厘米

北宋青釉剔刻纹杯

口径9.4、高5.5厘米。

明代青釉竹节圈足炉

口径6.1、底径4、高5.3厘米

南宋青釉乳钉纹三扁足盂

口径12、底径4.2、高5.2厘米

明万历十八年青釉盘

口径40、底径21.2、高9.5厘米

元代青釉条纹荷叶盖罐

口径24、底径18、通高27.8厘米

元代青釉贴朵梅纹盏

口径8.9、底径2.5、高4.7厘米

南宋青釉双耳三足炉

口径11、通高12.6厘米

(摘自《收藏家》2009年第7期。标题有改动)

上一篇:刘谦效应被催生的魔术生态链 下一篇:金融风暴下的西班牙“华人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