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浅谈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

时间:2022-10-03 06:42:03

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浅谈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

近几年来,随着房改的深入,旧的福利分房制度结束,我国建立了新的住房制度,但新的住房问题又随之而来。住房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价格不断高涨,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增幅远远跟不上房价的增长,住房的供给结构失衡,住房消费两极化现象日趋突出。为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积极介入住房问题,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对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安居”方能乐业。在我国大中城市房价节节攀升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不仅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而且日益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考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把住房建设当作拉动经济、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只注重房地产的商品属性,忽视了其保障属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是困难群体参与社会再分配、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增加的一种手段,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都有重要意义。一、住房保障工作的现状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对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租赁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可通过市场购买、租赁商品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与住房市场化进程相比,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在一些城市成为“花瓶”和“点缀”,覆盖面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廉租房实物和货币来源不畅;租房的资格、租金标准难以确定;保障方式不完善、监督体系不严格以及地区间进展不平衡等。与此同时许多新问题也陆续出现,如当前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住房问题,城镇最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之间的“夹心层”家庭的住房保障等等,由此廉租房制度的改进要求变得日益突出。经济适用住房,在建设和管理中问题不断:开发计划不落实,土地供应难以保证;供应对象模糊,审核不严;有些城市供应规模偏小,造成供不应求现象;建设标准偏大,初期开发建设的房屋面积过大;开发商利润难于控制,某些商品房为规避土地出让金而违规转为经济适用住房等。有的城市中,经济适用房被开发商变相高价出售,造成经济适用房不“经济”,国家给中低收入购房者的提供的福利被开发商占为己有,牟取暴利。二、住房保障工作滞后的原因分析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难题,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所在城市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拿出一定的土地建设经济适用房,意味着地方政府不能再通过经营土地获取巨额土地收益,等于断了自家的“财路”。还有的认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解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对于提升自己的政绩显然有点“慢”,不如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速度那么突出,不能给自己“成绩单”上加分。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共财政支出严重缺位。一方面,政府部门从土地出让中获得大量收益,另一方面,却不愿意为建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保障体系出钱。从而导致各地商品住房占住房供应的比例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大量的商品房空置,一方面是大量的中低收入家庭没有适合他们的房源。三、对今后住房保障工作的建议1、将“保障性住房”与“房地产市场”加以区分,应成为政府制定住房政策的基本原则。我国发展住房应遵循“保障+市场”的模式。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提供和管理;而商品房市场由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2、要强调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缺位。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是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3、要加强管理工作。每个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有多少?标准怎么制定?都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这是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出售给不符合条件的个人等现象再现。4、严格控制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居住面积应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设计应强调功能优先,居住面积应受到严格控制。安得广厦千万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问题,不仅是经济考题、民生考题,也是一道政治考题。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将作为现阶段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上一篇: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下一篇:浅议住宅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