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例胃肠肿瘤术后继发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03 06:17:18

85例胃肠肿瘤术后继发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防治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1545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继发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结果 1545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中有85例继发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5.5%。年龄>65岁、手术时间>120 min、糖尿病、胃肠肿瘤分期晚、血清白蛋白低是胃肠外科术后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共分离病原菌7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60株占69.77%,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30.23%,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肠球菌为主。结论 高龄、手术时间过长、糖尿病、肿瘤分期晚、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胃肠外科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有继发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关键词】胃肠外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

胃肠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可引起切口延迟愈合、局部脓肿以及缝合处开裂,如继发多种耐药菌感染可引起全身脓毒血症的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增加临床治疗难度,也增加了医疗费用负担。预防和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1545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继发感染的85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外科手术治疗患者1545例,术后85例患者继发感染,平均年龄67.66±12.28岁,最小36岁,最大87岁;男性46例,女性39例;胃肿瘤29例,结肠肿瘤38例,直肠癌18例。术后切口感染诊断按照200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规定。

1.2 观察指标与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肿瘤患者分期、感染部位、术中输血、术前住院日、并发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相关资料;术后切口部位的脓液或炎性渗出液的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TATA 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取P

2 结果2.1 术后继发感染因素分析 1545例患者胃肠道手术后85例继发感染,感染发生率5.5%。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5岁、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 min、并发糖尿病、胃肠肿瘤分期晚、低白蛋白血症等具有较高的术后继发切口感染率(P

表-1 胃肠外科术后患者继发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感染率(%)

相关因素 例数 感染人数 感染率 χ2值 p值

性别 男 841 46 5.46

女 704 39 5.54 0.0036 0.95

年龄(岁) ≥65 863 59 6.84*

手术时间(h) ≥2 849 63 7.42*

手术方式 急诊手术 308 18 5.84

择期手术 1237 67 5.42 0.141 0.71

糖尿病 有 411 43 10.46*

无 1134 42 3.70 26.505 <0.01

慢阻肺 有 319 17 5.33

无 1226 63 5.14 0.019 0.89

肿瘤患者分期 III、IV期 465 38 8.17*

I、II期 1080 47 4.35 9.124 0.003

术中输血 有 693 36 5.19

无 852 49 5.75 0.228 0.63

白蛋白(g/L) ≥32 1358 61 4.49

注:*P <0.05 组间相比

2.3 术后继发感染病原体 共分离病原菌7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53株占68.84%,革兰阳性菌24株占31.16%;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干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肠球菌为主。

3 讨论

胃肠道术后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本组资料切口感染的发生率5.5%。胃肠切除术对于患者来说是较大的创伤,术后应激状态引起免疫力明显降低,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分析胃肠外科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及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高龄(超过65岁),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 min,并发糖尿病,胃肠肿瘤分期晚及低白蛋白血症等因素是胃肠外科术后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P

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患者暴露并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就越长,有研究发现,手术室的空气内菌落数量的变化在手术过程中有明显规律,在手术开始与手术结束的两个时间段内菌落降落量出现两个高峰[3-4]。手术时间延长造成细菌落入切口的数量和机会明显增加。另外手术时间延长造成的创面扩大、出血量增加都会引起患者抵抗力减退。

糖尿病患者手术后易继发感染,其免疫功能受损与白细胞功能低下密切相关,在血糖偏高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括趋化、粘附、吞噬及杀菌功能、自然杀伤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低于正常人群[5]。T淋巴细胞功能调低下,CD4+、CD8+与比例失;B淋巴细胞增殖不活跃,功能低下,这是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6-8]。此外,糖尿病患者机体处于高血糖、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状态以及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也与继发感染密切相关。

低白蛋白血症、胃肠肿瘤分期晚与胃肠道术后感染关系密切,本组资料中,血清白蛋白低于32g/L患者术后继发感染率为12.83%,较高于32g/L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胃肠道恶性肿瘤中晚期(III、IV期)患者术后继发感染率显著高于早期(I、II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免疫系统低下,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识别、杀灭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的大量增殖会进一步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中晚期恶性肿瘤出现消耗慢性失血、恶液质及各种毒素对机体的损害等常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基础性损害,这些负面因素会引起手术切口愈合不良,造成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本组资料中,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68.84%)和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肠球菌。这些查出的菌种都是肠道内和人体皮肤表面的正常寄生菌种,说明胃肠外科术后感染是以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性感染为主要致病微生物,属机会性感染,通过预防管理措施有可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在术后应选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的抗生素。

对于有继发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针对以上继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如下措施:

1.在门诊尽可能完善相关检查,减少术前住院天数,减少切口感染概率,。

2.积极改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增强抵抗感染能力。

3.术前充分准备:如皮肤准备,注意保护术区皮肤,防止划伤感染等,肠道手术注意术前口服抗菌药物,术前清洁灌肠,防止术后感染。

4.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熟练程度,主刀医师与助手护士之间的配合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感染的关键因素。

5.围手术期选择抗菌谱广、杀菌效果强、组织渗透能力强、副作用少的抗菌素,可明显降低感染率。

总之,临床胃肠外科医师对于拟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如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人员需给予特别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感染,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Hohensinner PJ, Goronzy JJ, Weyand CM. Telomere dysfunction, autoimmunity and aging[J]. Aging Dis, 2011,2(06): 524-537. Solana R, Tarazona R, Gayoso I. Innate immunosenescence: effect of aging on cells and receptors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n humans[J].Seminars in Immunology, 2012, 24(05):331-341. 杨惠英, 张建设, 毕全兴等.洁净手术室空气沉降菌动态监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3,11(2): 278-279. 刘旭,祁勇,穆锦江. 医院洁净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质量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 2723-2724. 李蓉,刘青.2型糖尿病和细胞免疫[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26(5):475-476. 张秋玲,臧淑妃. 2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亚群与血糖水平及胰岛素分泌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3):254-257. 符琳琳,张消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T细胞亚群的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1(11):2099-2100. 周洁,马丽,杨梅. T 淋巴细胞亚群在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变化和意义[J].贵州医药,2013,37(9):788-789.

上一篇:BPH并发AUR时患者血清PSA的变化及易致AUR的相...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