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从空中优势战机向多用途战机转变

时间:2022-10-03 06:11:08

在距今35年前的1981年,袖珍超级大国以色列曾经实施过一次大胆而成功的远程奔袭,这就是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曾长期被国内认为代号“歌剧院”的行动。在这次精心策划准确实施的教科书般的空军纵深对地打击军事行动中,担任主攻手的既不是在以色列空军中长期担负对地打击任务的F-4“鬼怪”Ⅱ双发重型战斗机,也不是刚刚从美国采购不久的新锐第三代重型战机F-15,而是刚服役没多久、按照轻型格斗战斗机设计的F-16,这或许是个让很多军迷在第一次看到时都有些困惑的决定。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之后在F-16的诞生地美国,该机被美国空军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对地打击任务。从1991年海湾战争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再到200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全球反恐战争,F-16一次次挂上炸弹担负起“运泥巴”的活计,以至于其原本设计的初衷――格斗空战反而越来越被人忽略了。

“战隼”之利

F-16从空中优势战机向多用途战机转变

作为三代机的坚实基础

事实上,从空中格斗到对地攻击,F-16的这个“主营业务大腾挪”反映出的是三代战机整体上的成功。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孤例,同样是为了全面空优任务设计的F-15双发战斗机后来也发展出了优秀的F-15E“攻击鹰”,F/A-18则更是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空战和攻击双重任务。这一切的背后是三代战机区别于前两代战机的一些本质问题。

首先,三代战机的诞生是基于人类航空器研制的三大技术领域的阶段性提升,即气动力设计、动力系统和航电系统。先说气动力,人类是在二战末期开始进入喷气式时代的,由于喷气式发动机的特性,航空器得以进入到超越800千米/时以上,直到约3马赫之间的速度区间。这个速度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陌生,需要从零开始逐步摸索。各航空强国在战后的一二十年里建设了大量各种规格的风洞和试验设施,组建了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公司,设计了各种验证飞行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并应用于航空研究的实践。这个阶段的发展可以说是爆发性和跳跃性的:以速度来说,1947年第一架超音速研究机X-1突破音障,美国SR-71战略侦察机则在60年代初达到了3马赫;以飞机大小来说,接近100吨级的B-47轰炸机在1947年试飞,更大的200吨级B-52战略轰炸机则是在1952年首飞,可以说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

这个技术不断高速跃迁的过程大约在70年代初开始进入一个平台期,也就是飞机性能提升的曲线趋于平滑,不再像之前20年那样陡峭。这个平台期出现的本质就是在地球大气中以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已经越来越接近最优化,再想出现二战后20年里飞速进化的态势已经不可能。这个平台期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地球大气的物理特性是一定的,各种金属材质的特性是一定的,对它们规律的摸索和掌握程度会不断优化,但优化程度是有极限的。就好像学习上从零分到60分或许很容易,再提高到90分通过努力也做的到,但想提高到95分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所收获的分数却很少。类似这种情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轿车,1950年的汽车比30年前的1920年肯定有巨大进步,但是又过去30年后的1980年,汽车就不是有那么大的性能提升了。高技术领域也一样,不管是民航客机的布局模式还是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模式,都早在四五十年前就达到了一个很成熟的状态。比如美国航天飞机所采用的SSME液氢/液氧发动机的性能指标直到现在也是顶尖水平,想在这些方面取得飞跃性的进步都是非常难的。

说回到以F-16战机为代表的三代战机,在70年代时期,60年代初设计的二代机如F-4“鬼怪”Ⅱ等已经无法反应出人类在这十多年的技术跃迁期里取得的一大批航空气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各种气动增升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汇集起来就是70年代开始的三代机纷纷亮相的基础。而正是因为三代机是人类航空技术爬上平台期时的作品,之后在基本技术上人类很难取得革命性的突破,所以即使到了今天,三代机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任何想要在传统的气动力设计、发动机领域实现对三代机战斗机性能的大幅度超越,都是不太现实的。

航空动力领域也类似,从40年代末被英国人卖给苏联的尼恩发动机,到60年代初F-4等典型二代战斗机所用的J79发动机成熟装备,喷气式发动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连续几次的性能大跃迁。之后经过密集的投资研发,到70年代初,航空涡扇发动机又上了一个大台阶,F100发动机横空出世,将航发带入了推比8的新时代,这就为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动力系统在这个时期也一样进入到一个平台期。当然,所谓平台期只是说其性能提升曲线的斜率不再像50―70年代那么陡峭,而不是说陷入停滞不再提升。

与前两个进入平台期的技术领域相比,航电系统则有所不同。半导体和信息技术革命在70年代只是刚刚进入大发展的初期,之后几十年开始在深度和广度上全方位的改造世界。因此,这个领域成为在此后几十年里提升战机战斗力的最关键部分。而这方面的技术改变恰恰是相对独立机机体,老的平台也可以通过不断的改造航电设备获得相应的技术提升。这种平台可以保持稳定,设备可以提升的态势更加强化了三代机的地位,使得几乎所有的三代机都有着良好的服役记录,服役时间长,使用效果好。不过,在众多三代机中答卷成绩较差的是米格-29,而其问题恰恰是机体平台的性能取舍不当――追求并不实用的前线机场操作能力,反而在航程指标上过于孱弱,再加上苏俄在航电技术上的短板,从而使得该机面对世界上大部分客户时都无法很好的满足需求,在冷战后的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不受待见也就不难理解了。

F-16的独特之处

F-16能长盛不衰成为一代经典,正是因为其性能取舍恰到好处,通过平台的优秀和持续的改进,在几十年里始终作为最受欢迎的战机型号之一。我们知道,轻型战斗机可以在裸机性能数据上很耀眼,但其最大的短板就是很难携带太重的载荷执行远距离作战任务。一架空重13吨而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的飞机,在携带3吨作战载荷时是轻松愉快的――对其性能影响并不大。如果是一架空重只有5吨的飞机,即使携带2吨的载荷都会吃力。而作战载荷是客观的存在,不会因为你是小飞机就可以变小,这就决定了小型作战飞机在实战中的天然劣势。 比如,曾经因为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而扬名世界的法国“超军旗”攻击机,在执行那次800千米的远程奔袭时,就只能在一侧机翼下挂载1枚800千克的“飞鱼”反舰导弹,而在另一侧机翼下挂一具副油箱,否则其作战半径根本不够实施攻击。假设出击的是更重型、航程更大的战机,可以一次携带两枚或更多的空舰导弹,那么可以想象有很大可能取得更多的战果。

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轻型作战飞机就算最大起飞重量可以满足搭载足够的内置和外挂燃油以及任务载荷的要求,也仍然需要有足够的重载挂点来携带大型副油箱和弹药。当然,这个要求也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首先,这对机机翼的形状和翼展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设计中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而轻型战机的机体尺寸小,翼下和机身下空间必然更局促。其次,要在机翼承力结构设计和电路等方面付出重量和复杂度的代价。因此,虽然谁都知道重挂点有用,可以带来任务的灵活性,但现代战术飞机的重挂点都是有限的,能满足预想中的各种典型任务载荷配置就不错了。这就需要一架战机在最初设计时进行十分周密的统筹,预见到服役后很多年里的使用要求和扩展空间。否则,这种战机很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任务需求,任务弹性不足而被淘汰。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最近波音公司推出了波音737系客机的最新改型737MAX,以抗衡空客公司的A320NEO,但其销售业绩迄今和后者有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就是737基本型在60年代开始设计时,出于当时的统筹考虑设计了一个较低的起落架, 但这就造成了其机翼距离地面的距离较低。这在航空发动机因为涵道比较低而普遍直径较小的时代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今天,却让波音737因为无法选用更加省油但却直径更大的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GTF)而处于竞争中的劣势。这就是原始基本设计的局限性。

F-16正是在基本设计参数选择上十分成功,和一般的轻型战机其实有很多的不同。首先,F-16外形尺寸的选择十分精到和科学。比如,F-16C的空重约为8.5吨,只相当于双发重型战机F-14或F-15的一半到60%左右,从而坐正了轻型战机的位置。其次,这个重量恰好可以用1台三代大推力涡扇实现较高的推重比。第三,这个重量又比F-5那样的轻型战机的3.6吨大大超出,也比F-20“虎鲨”战机或F-104“星”式战机的5吨多高出不少。这样就可以确保不会面对难以解决的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战机空重太小,就会在实战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比如印度LCA战机只有6吨,定位其实就有些尴尬,一方面其比要替换的米格-21重了不少,成本也高,但同时其作战效能则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当然,如果设计功力较高,这个空重还是可以达到一个相对不错的性能平衡点,从而具有战场和市场竞争力,比如瑞典JAS-39“鹰狮”战机。但可惜的是,印度人糟糕的综合设计能力使得LCA空有这个重量,却无法实现相应的能力,至今连本国军方也无法忍受。

说回到以色列人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航程上往返大约是2000千米,而抵达目标后需要投掷足够的重磅炸弹才能完成摧毁。综合各种因素后,以色列选择的任务配置如下:1个300加仑机腹副油箱和2个370加仑机翼下副油箱,总共1040加仑的外部燃油加上约1000多加仑内部燃油,弹药则是2枚908千克Mk84炸弹加上2枚自卫用的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内部燃油重量和外挂燃油重量接近,总容积约7500升,弹药则相当于总的燃油重量的30%左右。这个比例也有着很深刻的内在逻辑――1架战机在其飞行的前半段因为要重载爬升,耗油更多,因此副油箱太小起到的作用不大。但是如果太过依赖副油箱的油量而机内燃油太少,那么在进入战区后往往因为敌方威胁和任务需要而不得不抛弃副油箱。此时,过低的内部油量将会使得战术选择十分有限,甚至于难以返航。

再进一步说,炸弹重量与燃油总重之间的比例也不可能过高。当然,这里讨论的只是燃油,如果这架飞机的内油有3吨但是机体空重过高,也是不行的,而这恰恰是F-16的强项――较高的载油系数。由于基本设计的优秀,F-16虽然设计定位是轻型战机,但是其载油系数甚至超过F-15。我们知道,单纯的讨论燃油多少意义不大,因为一个大个子壮汉吃的多,但不一定坚持的时间长,一个小个子没准还更耐饿。战机也一样,F-16近3.3吨的内油相对于其8吨多的空重是相当高的指标,这就使得该机在轻载时内油航程很长,而在需要挂载重型武器的时候,又因为可以携带大型副油箱而继续保持了这种航程能力,从而拥有了很高的任务弹性。当然,由此也可见F-16这样保持5个重挂点的必要。也就是说,只有在高水平的气动力设计水平、高的内部载油系数、合理的挂点配置等诸多因素结合之下,F-16这个重量级别的轻型战机才具有了实施远距离对地打击和制空作战的能力。

能力一回事,需求是另一回事。人类历史上不乏技术前卫、能力高超的工业产品,它们却在市场竞争中一败涂地,因为没有把握当时的主流需求。F-16恰恰踩准了鼓点、把准了脉搏,其作战能力符合人类这几十年里的军事行动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极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以以色列的这次空袭为参照。向1000千米外的敌方关键目标投掷2枚908千克级别炸弹的能力,是效费比最高的一种作战任务。首先看距离,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几个大国外,大部分国家的战略防御纵深都比1000千米长不了太多。不管是各地区国家的对外作战,还是美军进入到欧亚大陆的各个战区,能有这个级别的打击能力已经可以完成大部分的任务。航程更远的以及需要更重弹药的任务当然有,但那些任务可以交给F-111、F-15E乃至战略轰炸机去实施。其次,908千克级炸弹的打击效果也基本上可以满足重要军事目标的摧毁效果,这样编组一个机队就具备了相当的战略性威慑,这是过去那些轻型战机所无法具备的能力。

美军的装备逻辑

虽然F-16作为三代机中的精英,以其优越的平台性能和准确的定位,而具有改造为对地打击优秀平台的潜力,但很多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美军自己到底是怎么定位这款由“战斗机黑手党”发展出来的“格斗悍将”的呢?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F-16研发计划是在70年代末提出的,这个时候正是美苏冷战的高潮时期,美军的装备研发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轴。而F-16研发计划之所以能被通过并修成正果,也是因为其契合了当时美军的需求。我们知道,从1960年试飞的F-4“鬼怪”Ⅱ战机开始,美国的综合航空技术优势已经开始发力,在主力战机研制上比苏联体现出了强得多的攻击意味――当时,苏联生产装备的前线航空兵主力还是米格-21这样设备简陋的轻型战机,只能在地面引导下遂行简单的防空任务。而这种类型的战机被中东战争中的阿拉伯人证明作战效能很成问题,以色列可以策划各种迂回奔袭行动对埃及和叙利亚境内的大部分机场实施迅猛突击,阿拉伯国家却缺乏这些能力。 F-16原型机YF-16与YF-17齐飞

进入70年代后,由于航空兵的威力在中东和越南战场的表现,任何人都明白:夺取制空权对于常规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美国空军集中资源和精力强势推进了F-15计划,以获得一款兼顾高空高速性能和中低速度下空战能力的主力空优战斗机。但是,虽然F-15很优秀,在70年代还是有两个问题严重阻碍着该机在可能爆发的美苏大战中争夺战场制空权:一个是敌我识别的瓶颈,另一个是成本和数量问题。当初开始研发早期雷达和空空导弹的设计人员如果说有什么问题过于低估的话,那就是敌我识别。而这两个问题就是F-16的诞生逻辑。说到敌我识别,F-16最初的定位就是白昼格斗战斗机,因此其最初的批次连发射中距空空导导弹的能力都没有。F-16飞行员在“响尾蛇”导弹和机炮的射击范围内,肯定可以认得清前面的战机到底是米格还是友机。而单发轻型机的定位使得F-16成本仅相当于F-15的一半,因而可以采购足够的数量。那么,在中欧上空忽然爆发的东西方阵营机海的大混战中,这些F-16将很好的充当杀手和耗材的角色,帮助F-15掌握战场的天空。

但是,这种定位的改变也很快,同样是因为技术和战略的双重因素的变化。先说技术,进入80年代后,首先是PD雷达技术日益成熟,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可用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拥有PD雷达的战斗机可以有效遏制从低空渗透的敌机,同时也具有了可信的夜间作战的能力。那么,不给F-16装备多功能雷达和中距空空导弹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和很多军迷所误解的不同,F-16仅仅只有最早的两个批次很少量的战机不具有中距空空导弹使用能力。而面对对方战机PD雷达的探测和锁定,己方战机要想脱锁,就必须进行大范围的横向机动。这就使得投入争夺制空权作战的战机编队不可能过于密集,不然还没击落敌机自己就先互相碰撞了。事实上,海湾战争时期美军用来控制伊拉克南部几百千米宽度战区空间的制空战斗机就只有20架F-15C。这些战机横向展开,排成一道“鹰之墙”平推入伊拉克领空。这固然有伊拉克空军实力有限的因素,但即使是和更强的对手交战,战场空间也不会像以前那么拥挤。

其次,敌我识别技术在提高,这就使得具备NCTR(非合作识别)能力的F-15C得以自信地以BVR空战模式来主宰战场空间。设备简陋的轻型战机已经不再可能像六七十年代那样以数量优势去淹没对手,甚至可以说,即使很多人不肯承认,但现实就是“战斗机黑手党”的很多理念已经迅速过时了。能量空战理论确实可以继续指导机炮或者普通格斗空空导弹下的近距离空战,但近距离格斗空战却不再是空战的主体部分,而仅仅是一个越来越边缘化的分支。那么,他们所倡导的能量空战理念必须加入导弹武器的能量概念才能补齐一个角,然后再用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处理概念后才能真正指导战机的设计。但这些概念加入后,也就不再是一般人所知道和了解的能量机动理论了。 美国空军地勤人员维护F100发动机

如前所述,技术的进步使得争夺制空权必须有完善可靠的雷达和武器系统,因此美军中的主力战机不可能不配备这些东西。同样是技术进步,使得一架战斗机实现多用途变得更加容易。雷达瞄准技术的进步和精确制导炸弹的发展,又使得对地面目标的有效打击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采用类似F-111或“狂风”的高翼载战机以克服低空紊流的震动,从而保证相对高的投弹精度。因此,普通战术飞机进行对地打击的效能大大提升。

战略因素则是美苏冷战格局的迅速逆转。F-16战斗机诞生的70年代中后期美国正处于战略收缩期,在苏联的军事和日本的制造业双重挤压下,为了确保其所担负的西方军事安全防卫的可靠,只能在财政压力大增的情况下,要求海空军采取高低搭配的策略。美国海军的“佩里”级护卫舰就是在保持满足作战需求的前提下,以相对低成本的装备保持军队规模,应对可能的苏联军事猛扑。但就在F-16装备部队没几年,苏联就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颓势。到1985年前后,苏联的国势就已经掉头向下,与美国的国力军力差距迅速拉大。事实上,此时美国已经完全以新军事技术革命的领先掌握了战略对抗中的主动,可以让F-16的任务目标从当初项目启动时的近距空中格斗,变为制空和对地多重任务。

当然,盟国的意见也是需要听取的。美军有各种重型、轻型专用作战飞机,但其盟国如荷兰、比利时、土耳其等就只能以F-16作为主力机型,不锤炼成空中多面手盟国也不愿意。

逐步改出来的空中多面手

前面我们讲到,F-16是三代战机性能发展到平台期后的一个技术结晶,因此在平台上有着很好的升级基础。据测算,F-16机内空间里不可被利用的部分只有区区几立方英尺,远远低于机体设计水平已经很高的F-15。因此,F-16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可以进行多次的技术升级以扩展功能,从而满足越来越多的任务要求。可以说,F-16的对地转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F-16即使在刚投产的早期,也绝不是一款“设备简陋”的战斗机。事实上,F-16早期批次安装了相当先进的综合航电设备,包括AN/APG-66 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当时还属于先进设备的平视显示器、惯导系统(INS)、UHV/VHF 波段无线电、仪表着陆系统(ILS)、塔康导航系统(TACAN)、电子告警装置以及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而仅仅是暂时没有让其航电兼容中距空空导弹而已。这套相对完善而先进的综合航电设备让其后续的不断改进变得更容易。 以色列空军各型F-16在历次局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首次增强对地能力是在1980年的F-16生产线中引入的MISP(多阶段改进项目阶段)1。按照这种规格生产的F-16战斗机的AN/APG-66雷达具备边跟踪边扫描模式,航电兼容AIM-7“麻雀”导弹,从而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比苏联米格-29战斗机装备部队还要早3年。因此,很多军迷误以为早期米格-29可以靠超视距空战能力“吊打”F-16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个阶段改进计划中的另一个重大改变是在进气口两侧增加了两个挂点,可挂载吊舱系统,使得F-16在执行对地任务时可以不影响机翼和机腹下的任务荷载。同时,这个位置显然也可以给吊舱一个很好的视野。F-16的机翼也做了加强,提高了对重型弹药的挂载能力,为其不断增强对地打击能力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984年,美国开始生产F-16C/D,首批为Block25。该机进行了下述主要改进,首先就是换装AN/APG-68(V) 雷达,增加了探测距离、扩展了操作模式、增强了电子反干扰(ECCM)能力、提高了分辨率。其天线为平板阵列,可提供多种空空模式。在对地方面,该雷达具有地面固定和移动目标的探测、地图测绘、多普勒波束锐化、测距等模式,为其执行空面打击任务提供了强大的能力支持。同时,从这个批次开始,F-16安装了2个多功能显示器(MFD)和广视角衍射平视显示器,从而具有了更好的人机信息界面。上述改进使得F-16战机开始具备全天候/夜间精确地面攻击能力。随后而来的Block30批次F-16战斗机增加了 AGM-45“百舌鸟”和 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的发射能力,能够执行对地任务中较为危险和困难的防空压制任务。 希腊空军F-16C Block52战斗机

1989 年出现了F-16C/D Block 40/42 ,该批次引入了夜间红外低空导航和瞄准(LANTIRN)吊舱系统以及配套的衍射HUD,使“战隼”具备了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对地攻击能力。此外,还增加了全集成式 GPS 接收机,而新增加的数字式 4 余度飞控系统可以接收 AAQ-13 导航吊舱的数据,从而实现自动地形跟踪飞行,大大提高了对地攻击时的低空飞行能力。这里要特别提一下LANTIRN吊舱,这种设备的出现是空军武备发展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当它在海湾战争中投入实战时可以说是惊艳全场。LANTIRN 包含两个吊舱:AAQ-13 导航吊舱和AAQ-14 瞄准吊舱。导航吊舱中内置广角 FLIR 传感器和地形跟踪雷达,瞄准吊舱中则内置红外成像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在挂载了这两个吊舱后,1架战斗机就可以立即摇身一变成为可以在暗夜和极端恶劣天气下进行低空突防,搜索、锁定目标并实施精确打击的强悍平台。海湾战争中,美军将有限的LANTIRN吊舱配装给F-15E双重任务战斗机,用于执行搜索歼灭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车的任务,向世人展示了这种装备的巨大价值。而F-16通过在进气道下方加装的两个额外挂架就可以使用这种吊舱设备,从而成为了任何人都无法小看的对地打击平台。此后,世界各国无不热衷于自己研制或对外采购类似的吊舱设备,以让自己的战斗机具有可观的全天候空面打击能力。 AN/APG-66 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该批次的F-16还可以发射AGM-88“哈姆”Ⅱ反辐射导弹,GBU-10、GBU-12、GBU-24 等“铺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以及 GBU-15 滑翔炸弹,从而拥有了越来越全面的可用武器清单。关于这个批次还有一点要说一下,1995 年美军对其F-16C/D进行了改装,增加了夜视镜和一个改进型数据调制解调器。 F-16战斗机可以通过这个调制解调器接受地面前进空中管制(FAC)传来的目标坐标信息,然后将数据输入武器系统计算机,并在 HUD 上以航点的形式显示出来。这就使得F-16可以执行对打击的及时性和精度要求很高的近距支援任务(CAS)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其多任务能力。

1991年前后,F-16开始进入了其长盛不衰的Block 50/52 批次的生产。这个批次最显著的一个改变是换装了推力大幅增加到超过13吨的新型发动机,其次是换装性能更强的APG-68V(5) 雷达。在对地能力方面,这个批次的F-16可以发射AIM-120 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新一代 AGM-65G“小牛”空地导弹、JDAM、JSOW等精确制导弹药,从而最终使得该机基本兼容美国空军几乎所有精确弹药(不包括GBU-28穿地制导炸弹那样的重型弹药)。之后,F-16在后续的改进升级中又持续增加了雷达的合成孔径能力,加挂CFT(外挂保形油箱)等,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其对地打击的能力。 F-16战机挂载LANTIRN吊舱作战示意图

由上述可见,在美军持之以恒不断的有针对性的性能改进和升级下,其实早在90年代中期,F-16战斗机的对地打击能力已经相当完善。此时,由它来执行各种空面打击任务再合适不过了。其航电设备完善,挂载搭配灵活,丢弃副油箱后自卫能力强,可以胜任绝大部分的相关任务。当然,这也是美军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对于美军来说其主力战机就是F-15和F-16,只能有一款战机执行制空任务,不是F-15就是F-16。当然,也许会有读者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F-16机动性能超群,被很多粉丝称为“格斗之王”,其内油系数也不弱,由该机来司职制空也未尝不可。F-15机体大,载弹量多,已经有了F-15E这个成功的对地打击型号,那么把剩下的F-15A/B/C/D都赶去运泥巴也没啥不合适的。

对此,我们看下海湾战争时期的战例就可以很清楚了。当时,在战场上空的F-15C战斗机多次甚至早于E-3A预警机识别出伊拉克的空中目标,有时候即使远在约140千米外它也能清晰稳定地识别和跟踪着伊拉克游弋的战斗机。这种基于大口径天线和精密复杂雷达所带来的优越的空情获取能力是F-16战斗机所无法具有的,而很显然从70年代起空情能力就是空战的核心,早5秒发现和识别出敌人或许比盘旋角速度比敌机快5度还要管用的多。 同时,F-15战机还具有明显的火力上的优势,其标准空空挂载可以是4枚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格斗空空导弹,总共8枚空空导弹加机炮,可以提供持续的空战能力。F-15还有能力继续提高弹药携带量,从而在新的时期开发出和F-22等隐身战机配合的新战法。如前所述,现代空战中一个空域里所能容纳的战机数量是有限的,不会因为战斗机个头小就可以多塞几架。那么,很显然F-15单位数量的制空能力要优越得多。于是,结论也就很清楚了,既然必须把空优任务交给F-15C,那么数量庞大的F-16自然就能者多劳的把各种防空压制和对地攻击任务都扛起来吧。

随着F-35即将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很快就要有大批这种全新的隐身战斗机装备部队替换掉老旧的F-16。对于美军来说,空中力量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优势和高效率的杀伤,其在全球军事能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就会倒塌。因此,别的国家可以继续接收三代机,美国不能,他们正急切的将空中力量一揽子替换为以B-2、F-22、F-35为主体的隐身战队。未来,F-16的时代将像F-14一样只在外国延续辉煌,而美军即将拥抱新的时代。

上一篇:欧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变化及趋势 下一篇:社会企业家的未来